朱旭庭
摘 要 宜興紫砂壺,成型工藝十分獨特,不但造型豐富,陶器的色澤也古樸典雅,加上壺器表面鐫刻詩、文、書、畫,更增添了書卷氣息,使之成為一種具有高雅氣質(zhì)、濃厚文化底蘊的實用藝術(shù)品,反映了中華民族陶器造型的審美意識與文化韻味。
關(guān)鍵詞 致遠壺;紫砂;寓意
宜興紫砂壺造型豐富,或奔放大度,令人心曠神怡;或精美細巧,耐人尋味。欣賞紫砂壺,尤其要注重細節(jié)之處,壺體表面鐫刻的詩、詞、畫寓意深遠,更增添了紫砂壺濃郁的書卷氣。審美特征是紫砂壺的藝術(shù)內(nèi)容之一,紫砂藝人們將篆刻、書法、繪畫等藝術(shù)形式集于一壺的設(shè)計中,集中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的精粹。紫砂壺的設(shè)計所蘊含的文化與精神也是獨一無二的,就像這款紫砂“致遠壺”(見圖1),它以獨特的提梁設(shè)計蘊含著寧靜以致遠的文化韻味。
1 紫砂“致遠壺”的造型特征
紫砂“致遠壺”采用原礦紫砂泥制成,壺色清澄、透亮溫潤。此壺半圓形,圓潤中可見純熟技藝,全手工制作而成,細節(jié)各處皆極致有感,造型美觀;壺面平整,裝飾了兩圈圓形,美觀大方,線條剛?cè)嵯酀袕埩?,簡潔不失氣韻,情趣韻味高雅;四方形壺嘴,出水利落;長方形提梁高高聳起,空間闊大,呈上窄下寬之勢,給人極強的視覺感染。此壺典雅精美、趣味無窮,是把玩和品茗的首選之作,越是賞玩就越覺得余味無窮,展示了非常高雅的品味。品玩此壺,方知何為經(jīng)典之作。
2 寧靜以致遠的文化韻味
這款紫砂“致遠壺”并無繁瑣的雕飾,卻以開闊的提梁一展“寧靜以致遠”的文化韻味。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里,“虛靜”是古代哲學(xué)的一個重要概念,它不僅涉及到了人的思維方式,還關(guān)乎人的品格與修養(yǎng)。不僅道家學(xué)說中論述了“虛靜”,佛、儒、法這幾家的學(xué)說都有所涉及。當然,最為流行的還是以老莊為主的道家“虛靜”說。道家認為“道”就是整個宇宙的大和諧,要實現(xiàn)和諧,就得追求“無為而無不為”。道家還認為現(xiàn)實社會中的人都被所謂的禮義、道德進行了精神綁架,因此智慧受到限制。而“無為而無不為”就是道家提出的一種特殊的修養(yǎng)功夫,目的是清除這些妨礙主體和諧的障礙,以恢復(fù)其原始的素樸狀態(tài)。老莊思想特別重視“虛靜”,認為這是必修的精神狀態(tài)。道家提出的“虛靜”,完全是從體“道”的角度出發(fā),以掃清通往大“道”的一切障礙。老子還主張“致虛極、守靜篤”,實際上,“致虛極、守靜篤”的理念和“虛靜”是相一致的。這里的“虛”是相對內(nèi)心而言的,而“靜”是相對外物而言的。虛靜是為了養(yǎng)人的精神,養(yǎng)神的目的又是為了修養(yǎng)身心,進而與“道”合二為一。那么,養(yǎng)神其實是一種達到“虛靜”的方法,也是凈化內(nèi)心的過程。老莊的“虛靜”心態(tài)揭示了這樣一種審美的心態(tài):人作為審美主體,如果能夠保持自己的心靈與精神自由,就能夠體悟到美的對象、美的真諦。在老莊的“虛靜”論中,還特別強調(diào)虛以待物,也就是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對“道”的直接觀照上,集中精神是為了使心靈獲得一種高度的審美能力,寧靜以致遠。此外,“虛靜”能夠使人在靜中思維敏捷,改變步入慣性思維的誤區(qū),而恢復(fù)人的天然本性。不管怎么樣,心靈的放飛與精神的自由是人畢生所追求的,誰都不想為世間俗事所困惑。因此,人越感到身心愉快、越自由,就越能感受到生活之美,并享受生活美,進而達到“合天”悟道的思想境界。
紫砂“致遠壺”蘊含著以“虛靜”觀“道”的真理,盡管它是一把小小的紫砂壺,但是在審美過程中,卻以一種直觀的、感性的知覺方式觸人心弦。不僅如此,有紫砂“致遠壺”作陪,宛如有一種“虛靜”的心態(tài)伴隨著,不但使人思維專一,還能使人進入高妙之境。此外,此壺還能使人感受到一種和諧的心態(tài),也就是天人合一,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與矛盾的調(diào)和。
3 小 結(jié)
紫砂“致遠壺”在繼承傳統(tǒng)壺型的基礎(chǔ)上,展示了“虛靜”的境界,正是因為它的審美態(tài)度,符合了道家“致虛極、守靜篤”的文化韻味。故此,此件茗壺值得珍藏與細細品位。
參 考 文 獻
[1]張偉.“空”——淺析喬琪·奧基弗繪畫中的意境美[D].曲阜師范大學(xué),2014.3.
[2]印莉.藝無止境——藝術(shù)創(chuàng)新略談[J].陶瓷科學(xué)與藝術(shù),2014(0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