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寶強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強調:英語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承擔著提高學生綜合人文素養(yǎng)的任務。學生通過英語課程的學習,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既要考慮課文的知識性,又要挖掘出其中所蘊含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以達到育人的目的。筆者認為教師應該認真研讀教材,挖掘出教材中蘊含的德育因素,并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在學知識的同時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在思想上產生共鳴,進而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本文以北京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英語》為例,闡述筆者在英語課堂中對學生情感教育方面的真實有效的做法。
利用文本素材,引導學生情感
北京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英語》是以對話的形式呈現(xiàn)的,很多時候教材的編者會通過人物的對話向學生傳遞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例如在五年級(上冊)Unit2 Can I Use Your Computer?這一單元的Lesson5一課,呈現(xiàn)出了這樣的情景:Baobao到Mike家去做客,Mike的弟弟用生硬的語氣讓Mike把蠟筆遞給他,Mike告訴他請求別人幫助時要使用文明用語。這是一個對學生進行文明禮貌教育的良好時機。但是如果直接讓學生閱讀文本,學生很難對文本內容進行深入的思考,獲得的教育意義也就大打折扣。于是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先隱去了下半段對話的內容,并提出了這樣的問題:Mike asks his brother to say that again,why?旨在引起學生的思考,幫助學生找到Mike讓弟弟再說一遍的原因。學生的第一反應通常是這樣的:Because he cant hear that clearly.這時筆者及時引導學生觀察Mike的表情:Is Mike happy?Why?學生很容易就可以發(fā)現(xiàn)Mike是不高興的。教師適時地用生硬的語氣重復弟弟的話,學生很快就會明白Mike因為弟弟的不禮貌而不高興了。筆者接著提問:If you are Mikes brother,what do you want to say?讓學生和對話中的人物進行換位思考,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去預測弟弟的話,加深學生對語言的理解。學生立刻就會想到道歉的用語Im sorry,教師進一步呈現(xiàn)Would you please…?這一功能句,告訴學生Please be polite when you ask for help.
如果僅僅停留在此,筆者認為對學生的思想教育效果還遠遠沒有達到。在這之后筆者安排了創(chuàng)編對話的環(huán)節(jié),學生們以教材內容為藍本,表演出了很多生活中運用禮貌用語的對話片段,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歸納單元素材,獲得情感提升
有時教材中的有些情感因素并沒有直接體現(xiàn)在對話之中,而是要通過學完單元內容之后進行整體感知。這就需要教師首先要綜合理解教材內容,提煉出情感教育的點,并對其進行歸納,然后引導學生去理解、去實踐。同樣是五年級(上冊)教材,在Unit6 What Are Your Favorite Sports?這一單元中,教材內容主要圍繞體育運動展開。每一篇課文都呈現(xiàn)了一段有關體育運動的對話,并分別出現(xiàn)了美國、英國和加拿大等國家的流行體育項目。筆者在講授這一單元時,讓學生通過觀察人物的表情、體驗運動的動作、觀看運動視頻等活動,讓學生感知運動的快樂。隨著對課文理解的深入,筆者產生了這樣的想法:三篇課文中分別介紹了英國、美國和加拿大人民所喜愛的運動,對于中國的運動并沒有集中體現(xiàn),能否把這三個國家和中國的體育運動進行一下總結和對比。
筆者設計了這樣的活動:Whats your favorite sports?Whats Mike/Saras favorite sports?Whats the popular sports in Canada/the U.K./the U.S.A.?What about in China?Please watch a movie about sports in the main countries.讓學生觀看主要國家的流行體育項目。接著布置如下的活動:Canadians are good at skiing,but Chinese likes playing Ping-Pong,why?由于事先告訴學生如果不會用英語表述可以用漢語,學生們的討論特別激烈。最后筆者為學生播放了申辦冬奧會的宣傳片,學生們的愛國之情油然而生。綜合人文素養(yǎng)的形成不僅僅包含對學生日常行為的規(guī)范,更應該體現(xiàn)在對不同文化的比較,使學生從更深的層次認知自己的國家和世界。
觀察圖片素材,激發(fā)學生情感
對于中低年級的教材,常常受限于篇幅和學生的語言水平,教材中的文本不可能過長,攜帶的信息量也有限,編者會借助圖片來擴大信息。教師要看懂圖片中攜帶的信息,并引導學生產生共鳴。二年級(上冊)教材Unit4 There Are Many Animals,Lesson14一課中,表達的是Yangyang和Guoguo在寵物商店看動物的對話。教師在處理文本對話時注意培養(yǎng)學生熱愛小動物的情感,引導學生回答:I like dogs.I like birds.通過觀察圖片可以發(fā)現(xiàn),小動物的表情不是歡快的。那么這隱含著什么信息呢?筆者在授課時找來了自然界中的小動物照片和課本中的圖片進行對比。指著書中的圖片問學生:Are they happy?學生都回答No,再指著自然界小動物的照片問:Are they happy?這次學生異口同聲的回答Yes!教師呈現(xiàn)籠子的圖片:Do they like this?學生回答No,they dont.教師又呈現(xiàn)大自然的照片,學生說出了They like it!簡單的幾步,學生雖然無法用英語表達出復雜的句子,但是他們知道關在籠子里的小動物是不快樂的,大自然中的小動物才是快樂的,從而教育學生動物應該回歸自然,這才是對動物真正的熱愛。
總之,英語教師要摒棄對學生的說教,深挖教材中所蘊含的德育因素,結合學生生活中的實例,對學生進行有血有肉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育,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育人的目的。
(作者單位:北京市房山區(qū)良鄉(xiāng)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