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崇娟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童年。我的童年似乎只有動畫片陪伴,而奶奶是在蝴蝶飛舞的晴空下,玩著拋石子、跳七圈等游戲長大的。
在奶奶的記憶中,勞動就是玩,玩也就是勞動。奶奶很小的時候,每天早上都要去割喂牛的草。因而頭天晚上,奶奶就開始磨刀。她先舀來一盆水,然后往磨刀石后面墊一塊青磚,再把磨刀石的面上淋滿了水,就開始磨起刀來。“霍——霍——”奶奶磨刀很有節(jié)奏感,身子一起一伏的,引得她的弟弟也在一旁淘氣地模仿。這時,奶奶磨得更帶勁了。奶奶從來不把磨刀看成是磨刀,而看成是一出游戲的開端。①
第二天來到田里,奶奶總是變換著姿勢割草。遇到莖兒高的草,她就一手薅著梢,一手貼著草根割;遇到大片濃密的嫩草,她就雙手抱著刀把,刀刃貼著地面用力地橫掃下去。奶奶往筐里裝草,很講究藝術。她常常把一筐草裝成圓柱形,而且把四周梳理得整整齊齊,走路也不會掉一根草。割完草回家前,奶奶和小伙伴們總是要玩一玩樂一樂。當時沒有玩具,他們就把手里的鐮刀當玩具玩。他們先在地上畫一條線,然后又在兩丈開外畫一個大圈。一個個都把鐮刀向圈里扔去,誰的鐮刀頭立在地上,誰就贏了,獎品是一個野生的香瓜。這個游戲雖然簡單,卻給少年時代的奶奶帶去無窮無盡的歡樂。②
夜晚,少年時代的奶奶更為歡樂。月光下,她和伙伴們把蘆葦秸稈從枝節(jié)處截成一節(jié)節(jié),然后在地上畫一個大大的圈兒,把蘆葦秸稈放在圈中。最后,用小石子把秸稈往外砸,誰砸到,秸稈就屬于誰??勺銎鹩螒騺恚切┬』锇閭儾⒉皇匾?guī)矩,總是把剛出圈的秸稈乘機搶走,引來一場口水糾紛。游戲結束了,大家都會自覺地交出秸稈來。奶奶最細心,總是將秸稈收在蘆葦叢中,免得大人拿去燒火。
有時候,奶奶和伙伴們還玩拋石子跳七圈的游戲。月光下,這邊,石子在手掌上起起落落,“嗒嗒”地響著;那邊,瓦片被小伙伴們從一個圈踢進了另一個圈,“嘩嘩”地響,極富有詩情畫意。想到這里,我的眼前立刻浮現出一幅畫來:月影疏朗,一群歡樂的少年蹦蹦跳跳,那歡快的笑聲在竹林里飄蕩著……③
奶奶的少年時代過去了,自嫁到我們家以來,家中歷經多次變故,可奶奶從沒被困難壓倒,一直都是樂呵呵地對待生活中的一切艱難,并頑強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擔。④
奶奶在游戲中長大,在游戲中學會了以樂觀的態(tài)度對待艱難的生活。在她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就再也沒有難倒她的事。這或許也是奶奶對兒時游戲念念不能忘懷的原因吧。
【點撥】
1.選取有情有意的生活材料。當我們和祖輩聊天,獲取一大堆第一手材料后,就要進行仔細甄別,找到有價值的材料。而判斷一件事是否有價值以及價值的大小,就是要看它是否蘊含著深厚的思想情感。比如說,我們從祖輩小時候天不亮就到村外割草的材料,可看出他們從小就受到勞動的鍛煉,之后就形成了他們勤勞的品格;從祖輩之間眾多姊妹融洽相處的故事,可以看出中國傳統(tǒng)中的和諧文化;從祖輩為過上好日子,屢屢失敗而又屢屢奮起的例子,看到中華民族那種自強不息的精神。文章是用以表情達意的,因此,選取有情有意的生活材料很重要。
2.原汁原味地表達生活內容。祖輩們小時候,住的是土房,穿的是土布衣服,吃的是土豆、紅薯、玉米等一些粗糧,做飯用的是土鍋灶臺,運輸東西靠扁擔籮筐……這就構成了那時的生活場景。在那個時代,他們有著豐富多彩的生活:白天挖泥巴做炮仗、跳七圈摔皮卡、抽陀螺推鐵圈;夜晚捉迷藏唱童謠,指著星星聽長輩講故事;更多的時候,他們都是和家人一道,收莊稼割青草……那就是他們小時候的生活。寫作時,要真實地再現那一代人的生活環(huán)境及生活情趣。
(夏玉橋擬題并指導)
【片段】
爺爺說:“撩火把!那可是我們小時候最好玩的事情了。到了正月十五那天,家中的舊刷把、破笤帚都被找出來了,大人們又用稻草把它扎緊,然后倒點煤油,我們一群少年就提著火把去村南的壩子上了。那里,地上燃起了一堆堆火?;鸢殉鹄镆簧欤⒓慈剂似饋?。接著,一個個少年就用力把火把扔上天空。天空一片光亮,那一團團火焰,時上時下,煞是精彩。少年們一邊扔火把一邊喊著:‘正月十五撩火把,八月十五結大瓜。朝東撩,結冬瓜;朝西撩,結西瓜;朝南撩,結南瓜;朝北撩,結白瓜。那時候人們都窮,人們就用這個歌謠來祈求在秋季果實累累?!睜敔斠贿呎f一邊笑還一邊比畫著,看得出來他懷念小時候的快樂日子。這時候奶奶“撲哧”一笑,說:“我聽你太奶奶說,你爺爺小時候撩火把,把自己的頭發(fā)都給燒了……”全家人一聽都笑開了。
(安徽五河縣臨北中學初二 陳玉杰《撩火把》)
那時候,小麥大米這種細糧很少,紅薯這種粗糧很多。紅薯,在我們這里又叫芋頭。芋頭怕熱怕凍,熱了,會上霉;受凍,會結板。唯一的辦法就是把它切開曬干。爺爺很小的時候,就常幫太奶奶切芋頭。在切芋頭之前,先爬進芋頭窖,把一筐一筐芋頭拾出來,然后,背到塘中洗凈晾干。最后,就開始切芋頭干了。十來歲的爺爺,用一雙小巧的手,一手按住芋頭,一手用刀切。不一會兒,就切了一大堆。切完后,爺爺還要找到一片剛犁過的凸凹不平的莊稼地,把鮮芋頭干晾到那里。
(安徽五河縣臨北中學初二 劉夢蝶《切紅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