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有記憶開始,母親的一雙手就粗糙多骨的。她整日的忙碌,從廚房忙到稻田,從父親的一日三餐照顧到長工的“接力”。一雙放大的小腳沒有停過。手上滿是裂痕,西風起了,裂痕張開紅紅的小嘴。那時哪來像現(xiàn)在主婦們用的“薩拉脫、新奇洗潔精”等等的中性去污劑,洗刷廚房用的是強烈的堿水,母親在堿水里搓抹布,有時疼得皺下眉,卻從不停止工作。洗刷完畢,喂完了豬,這才用木盆子打一盆滾燙的水,把雙手浸在里面,浸好久好久,臉上掛著滿足的笑,這就是她最大的享受。泡夠了,拿起來,拉起青布圍裙擦干。抹的可沒有像現(xiàn)在這樣講究的化妝水、保養(yǎng)霜,她抹的是她認為最好的滋潤膏——雞油。然后坐在吱吱咯咯的竹椅里,就著菜油燈,瞇起近視眼,看她的《花名寶卷》。這是她一天里最悠閑的時刻。微弱而搖晃的菜油燈,黃黃的紙片上細細麻麻的小字,就她來說實在是非常吃力,我有時問她:“媽,你為什么不點洋油燈呢?”她搖搖頭說:“太貴了?!蔽矣终f:“那你為什么不去爸爸書房里照著明亮的洋油燈看書呢?”她更搖搖頭說:“你爸爸和朋友們作詩談學問。我只是看小書消遣,怎么好去打攪他們。”
她永遠把最好的享受讓給爸爸,給他安排最清凈舒適的環(huán)境,自己在背地里忙個沒完,從未聽她發(fā)出一聲怨言。有時,她真太累了,坐在板凳上,捶幾下胳膊與雙腿,然后嘆口氣對我說:“小春,別盡在我跟前繞來繞去,快去讀書吧。時間過得太快,你看媽一下子就已經(jīng)老了,老得太快,想讀點書已經(jīng)來不及了。”
我就真的走開了,回到自己的書房里,照樣看我的《紅樓夢》《黛玉筆記》。老師不逼,絕不背《論語》《孟子》。我又何曾想到母親勉勵我的一番苦心,更何曾想到留在母親身邊,給她捶捶酸痛的手膀?
四十年歲月如夢一般消逝,浮現(xiàn)在淚光中的,是母親憔悴的容顏與堅忍的眼神。今天,我也到了母親那時的年齡,而處在高度工業(yè)化的現(xiàn)代,接觸面是如此的廣,生活是如此的匆忙,在多方面難以兼顧之下,便不免變得脾氣暴躁,再也不會有母親那樣的容忍,終日和顏悅色對待家人了。
有一次,我在洗碗,兒子說:“媽媽,你手背上的筋一根根的,就像地圖上的河流。”
他真會形容,我停下工作,摸摸手背,可不是一根根隆起,顯得又瘦又老。這雙手曾經(jīng)是軟軟、細細、白白的,從什么時候開始,它變得這么難看了呢?也有朋友好心地勸我“用個女工吧,何必如此勞累呢?你知道嗎?勞累是最容易催人老的??!”可不是,我的手已經(jīng)不像五年前、十年前了。抹上什么露什么霜也無法使它們豐潤如少女的手了。不免想,為什么讓自己老得這么快?為什么不雇個女工,給自己多點休息的時間,保養(yǎng)一下皮膚,讓自己看起來年輕些?
可是每當我在廚房炒菜,外子下班回來,一進門就夸一聲“好香啊!”孩子放下書包,就跑進廚房喊:“媽媽,今晚有什么好菜,我肚子餓得咕嘟嘟直叫?!蔽揖桶岩槐P熱騰騰的菜捧上飯桌,看父子倆吃得如此津津有味,那一份滿足與快樂,從心底涌上來,一雙手再粗糙點,又算得了什么呢?
有一次,我切肉不小心割破了手,父子倆連忙為我敷藥膏包扎。還為我輪流洗盤碗,我應該感到很滿意了。想想母親那時,一切都只有她一個人忙,割破手指,流再多的血,她也不會喊出聲來。累累的刀痕,誰又注意到了?那些刀痕,不僅留在她手上,也戳在她心上,她難言的隱痛是我幼小的心靈所不能了解的。我還時常坐在泥地上撒賴啼哭,她總是把我抱起來,用臉貼著我滿是眼淚鼻涕的臉,她的眼淚流得比我更多。母親??!我當時何曾懂得您為什么哭。
我生病,母親用手揉著我火燙的額角,按摩我酸痛的四肢,我夢中都拉著她的手不放——那雙粗糙而溫柔的手啊!
如今,電視中出現(xiàn)各種洗衣機的廣告,如果母親還在世的話,她看見了“海龍”“媽媽樂”等洗衣機,一按鈕子,左旋轉(zhuǎn),右旋轉(zhuǎn),脫水,很快就可穿在身上。她一定會瞇起近視眼笑著說:“花樣真多,今天的媽媽可真樂呢。”可是母親是一位永不肯偷懶的勤勞女性,我即使買一臺洗衣機給她,她一定連連搖手說:“別買別買,按電鈕究竟不及按人鈕方便,機器哪抵得雙手萬能呢!”
可不是嗎?萬能的電腦,能像媽媽的手,炒出一盤色、香、味俱佳的菜嗎?
(選自《琦君散文精選》,有刪節(jié))
閱讀思考
1.文章敘述了母親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瑣事,流露出作者對母親深切的懷念之情。母親在性格上有哪些優(yōu)秀之處影響了“我”?
2.“我生病,母親用手揉著我火燙的額角,按摩我酸痛的四肢,我夢中都拉著她的手不放——那雙粗糙而溫柔的手啊”一句中為什么將“粗糙”和“溫柔”兩個詞語并列使用?
3.作者從小就受到《論語》《孟子》《紅樓夢》等名著的熏陶,積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蘊。你也一定閱讀了大量的中外文學名著,請選擇你熟悉的任意一部,結合作品內(nèi)容或你的感悟,補全下聯(lián)。
上聯(lián):讀《論語》,懂不恥下問
下聯(liá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