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志剛
穿山甲,古籍中又稱鯪鯉。傳說鯪鯉身披堅硬鱗甲,居山穿石,故名穿山甲。目前,因為人類的過度捕殺,穿山甲的生存狀況岌岌可危。希望大家能夠保護(hù)這種珍貴的野生動物,讓它們能自由地生存和繁衍。
分布及習(xí)性
穿山甲屬于哺乳綱鱗甲目鯪鯉科。穿山甲全身被覆厚厚的由角蛋白組成的甲片,頭部呈圓錐狀,背部隆起,腹部平坦,四肢粗短,尾長。全球共有8種穿山甲,在中國分布的主要是中華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分布在中國長江以南各省以及臺灣、海南島。在中國還發(fā)現(xiàn)過馬來穿山甲(M.javanica)和印度穿山甲(M.crassicaudata),它們僅分布在云南西南部,很少有人見過。
不同穿山甲的生態(tài)習(xí)性有差異。穿山甲可以跑得非???,也能下水游泳。中華穿山甲是陸棲動物,行走時腹部貼近地面;而分布在非洲的樹穿山甲(M.temminckii)卻能上樹活動,靠它鋒利的長爪和長長的尾巴抓住樹干保持平衡。樹穿山甲既能在樹上采食,也能在地面上采食。生活在斯里蘭卡的印度穿山甲在熱帶雨林的樹冠中活動,捕食被樹冠中花朵和果實所吸引的螞蟻,它們?nèi)砑灼l(fā)黑,長長的尾巴能抓握樹枝干。
穿山甲生活在灌叢、草地、稀樹草原、河岸林地、農(nóng)田和棄耕地,一般生活在螞蟻和白蟻較多的生境。中國南方丘陵地帶是中華穿山甲的典型生境。中華穿山甲是獨居的夜行性動物,非洲的樹穿山甲和馬來穿山甲能在樹上睡覺。冬季中華穿山甲在地下洞穴過冬,洞穴通常在白蟻巢附近,以保障越冬穿山甲有充足的食物。
嗅覺敏銳的夜行性動物
穿山甲是夜行性動物,白天一般在洞穴中睡覺,夜間才出來活動。所以穿山甲一般行蹤詭秘,很難觀察。穿山甲視力差,但是嗅覺與聽覺發(fā)達(dá)。它通常將長長的爪子折疊在掌中,靠前掌的外側(cè)支撐著,慢慢地挪動四肢。穿山甲外出活動時,會不時用后肢和尾巴支撐站立起來,抬起前肢,憑敏銳的嗅覺在空中嗅聞,察覺到天敵的氣味后, 它會迅速逃跑。
食性特化
穿山甲食性特化。穿山甲主要吃螞蟻和白蟻,偶爾也吃蒼蠅、蟋蟀、蚯蚓、昆蟲幼蟲、蜜蜂等無脊椎動物。一旦嗅聞發(fā)現(xiàn)蟻巢后,穿山甲會用前足利爪扒開土層,挖開蟻窩,然后伸出粘滿黏液的長舌舔食螞蟻。穿山甲的舌頭完全伸出時,比它的體長還要長,因此它可以捕食到藏在地下很深的螞蟻和白蟻。穿山甲不捕食時,會將它長長的舌頭縮回到胸腔。穿山甲有特殊的肌肉,能關(guān)閉鼻腔和耳道,口腔咽部也有特殊的肌肉結(jié)構(gòu)來關(guān)閉食道,這樣吞下的螞蟻就無法逃脫了。穿山甲的食性決定了它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地位,它能控制白蟻和螞蟻。據(jù)估計,一只成年穿山甲一年能吃掉7000萬只白蟻或螞蟻。
穿山甲媽媽與幼仔形影不離
穿山甲雌雄個體的體重有差異,一般雄性的體重比雌性重10%~15%;而印度穿山甲的體重差異特別大,雄性個體的體重比雌性重近一倍。穿山甲兩歲時性成熟。穿山甲在野外獨居,雌雄個體僅在交配繁殖期才相遇。穿山甲一般一胎產(chǎn)一仔,剛產(chǎn)下的穿山甲幼仔只有300克重,甲片顏色澄黃、柔軟,沒有保護(hù)作用。穿山甲媽媽在洞穴中育仔,哺乳期達(dá)3~4個月。不外出捕食時,穿山甲媽媽卷縮成團(tuán),抱住幼仔睡覺;外出捕食時,小穿山甲會抓住媽媽的尾巴,跟隨媽媽一起活動。小穿山甲還沒有斷奶時,就會開始嘗試吃白蟻。
亟待保護(hù)的中華穿山甲
由于生境破壞、人類捕殺,中華穿山甲分布范圍大大縮小,多呈零星分散的狀態(tài),不少地區(qū)已局部絕跡。盡管人們投入很大的精力飼養(yǎng)穿山甲,希望能繁殖穿山甲,但是穿山甲很難人工飼養(yǎng)。目前僅有數(shù)例人工飼養(yǎng)穿山甲繁殖成功的報道。穿山甲的食性使得它們很難人工飼養(yǎng),它們不吃不熟悉的食物,有時會因為吃了不習(xí)慣的食物而生病。在人工飼養(yǎng)狀態(tài)下,穿山甲的壽命長達(dá)20年,但是人們還不知道穿山甲在野外能活多長時間。因為受到天敵捕食、食物來源無保障和天氣災(zāi)害的影響,野生穿山甲的壽命會比人工養(yǎng)殖的穿山甲短。
螞蟻有厚厚的幾丁質(zhì)外殼,
穿山甲怎樣消化螞蟻?
穿山甲有一個結(jié)構(gòu)特殊的胃,胃壁有很厚的肌層,上面有許多角蛋白組成的突起;而且,胃里還有小石粒。于是,穿山甲的胃就像鳥類的肌胃一樣,能將食入的螞蟻磨碎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