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
急事慢做,是指再著急的事也要慢慢做才能做好。
先澄清一下,這里的“急事”不是指那些緊急的突發(fā)事件,比如有一棵樹突然倒了,壓在路人身上,你若不迅速把樹挪開,那路人可能就沒命了。這里所說的“急事”,是指那些我們主觀上想要盡快完成,但實際上卻需要巨大的耐心和長時間努力才能完成的事情。
記得小時候在農(nóng)村時有過一件事:為了取得更好的收成,大人們在一塊地里過量施肥,水稻開始長得極旺盛,最后結出的谷子卻又小又癟。
現(xiàn)在的中國父母們大都望子成龍,把自己的希望和榮耀寄托在孩子身上,加上中國填鴨式的教育和考試制度的推波助瀾,孩子們往往小小年紀就背上了沉重的書包。實際上這樣的教育方式并沒有培養(yǎng)出多少有思想、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才。相比之下,西方的教育則顯得更加符合孩子們的成長規(guī)律。
我的孩子曾經(jīng)在國外上小學,他們每天上課的時間要比中國孩子少一半,放學后很少有家庭作業(yè),即使有,大部分也是旨在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的作業(yè)。我女兒某一學期的家庭作業(yè)就是研究北美的大角羚羊,到學期結束時,她不僅學會了如何通過各種渠道查找資料,還能夠用充滿童趣的文筆寫出長達十幾頁的研究報告,并配上自己畫的精美圖畫。西方的老師經(jīng)常帶孩子們進行野外活動,很多課都是在大自然中進行,讓孩子們小小的心靈伴著彩云快樂地飛翔。后來女兒回到中國,每每和我談及在國外的學習生活,看著她向往懷念的模樣,直讓我心疼。
也許是由于從小在急功近利的氛圍中長大,現(xiàn)在的許多年輕人缺乏成大事所需要的努力、忍耐和等待。大學生們很少能靜下心來讀幾本可能讓自己終身受益的書籍,很多人讀的是武俠小說或淺薄的商業(yè)書籍,只有極少數(shù)人讀過羅素的《西方哲學史》或其他有深刻人文思想和精神的書籍。畢業(yè)以后有的人一年就換兩三次工作,能踏踏實實堅持做一項工作直到取得成就或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的人就更少了。很多人腦子里充滿了不切實際的想法。不是想去哈佛,就是想去牛津;不是想成為百萬富翁,就是想嫁給千萬富翁。
成功是長時間努力、積累和進步的結果,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絕不是心急就能做到的。
生長速度越快的樹木,其致密度就越低,生命往往也越短暫;而松樹、柏樹、胡楊等樹種,要上百年才能成材,用起來卻可千年不朽。
如果我們想成就有價值的人生,我們擁有一輩子的時間,何苦那么著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