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以來,我國共七次以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的名義表彰勞模。1950年、1956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政務院)先后兩次開展全國勞動模范表彰活動。1977年至197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連續(xù)5次召開大會表彰勞模。“文化大革命”后社會發(fā)展?jié)u趨進入正軌,五次表彰掀起勞模運動的第二次高潮。
67年過去了,勞模的社會形象內涵悄然間也發(fā)生著改變。這一改變不僅體現在評選及表彰制度的調整上,更與社會與經濟的發(fā)展息息相關,成為時代價值觀念的縮影。
“勞?!笔窃鯓拥娜?/p>
憲法第42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勞動的權利和義務……國家提倡社會主義競賽,獎勵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這一法條成為了勞模制度的法律根源,法學家對此的闡釋是“樹立了勞動光榮的觀念”。
有學者認為,抗日及解放戰(zhàn)爭時期陜甘寧邊區(qū)的勞模運動直接影響了新中國成立后的勞模評選。在那個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勞模表現出了生產的積極性、組織性和創(chuàng)造性,不斷創(chuàng)造出新的勞動標準和工作標準,成為推動邊區(qū)建設事業(yè)向前進的一種動力,勞動光榮的觀念開始深入人心。
這種革命精神,成為建國初勞模評選的鮮明烙印。毛澤東在1950年9月25日代表中共中央在全國戰(zhàn)斗英雄代表會議和全國工農兵勞動模范代表會議上致祝詞稱,這些英雄和勞模為“全中華民族的模范人物,是推動各方面人民事業(yè)勝利前進的骨干,是人民政府的可靠支柱和人民政府聯系廣大群眾的橋梁?!?/p>
到了1956年,“勞?!钡膬群饾u轉向了在國家經濟建設需要的各行各業(yè)不斷涌現,成為盛極一時的先進生產者。“提前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規(guī)定指標”,“推廣先進經驗”,加班加點,努力工作成為了當時勞模評選決定性的標準,體力勞動者仍然是勞模評選中的絕對主體。
“文革”結束后,勞模評選、表彰工作再次走上正軌。
1979年,中央政府第一次對“勞?!焙汀跋冗M”進行了理論概括——他們必須是先進生產力的優(yōu)秀代表,能體現社會發(fā)展的方向。判斷一個職工是不是模范,要看其在推動生產力方面是不是起了顯著的作用,對社會主義事業(yè)是不是作出了較大貢獻。這一時代的勞模評選仍然保留著計劃經濟的特點,強調對“計劃指標”的超額完成。
隨著1984年的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勞模的評選標準也隨之發(fā)生了時代性的變革。
1989年全國勞模大會要求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必須“熱愛祖國,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擁護改革開放總方針”,并將“在企業(yè)發(fā)展生產,深化改革,提高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方面做出重大貢獻的”,列為評選標準的第一條。
企事業(yè)單位的領導此時成為勞模評選的“大戶”。從1989年到1995年,凡是經濟效益比較好,在當地或行業(yè)系統(tǒng)內影響比較大的企業(yè)的廠長、經理,大多數都獲得過?。ú浚┘墑谀?、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甚至全國勞模的榮譽稱號。
也正是在這一時期,知識分子“勞?!遍_始進入了大家的視野。陳景潤,彭加木等學術界卓越的貢獻者都曾獲得這一榮譽。
如今,勞模評選日趨多元化,知識性、科技型、創(chuàng)新型人才越來越多。2015年的2968名先進勞模中,75.8%的人有著??萍耙陨衔膽{,1484人有著專業(yè)技術職稱,“勞模”真正成為了象征時代的“領跑者”。
勞模不再只是“老黃?!?/p>
2005年的全國勞模表彰無疑成為新時代勞模評選爭議的“分水嶺”。在這一年的勞模評選中,有年收入上千萬美元、在美國休斯頓火箭隊出任中鋒的姚明,也有打破歐美人在短跑領域的壟斷、獲得雅典奧運會110米欄冠軍的劉翔。
在這份表彰名單中,首次出現了30名私營企業(yè)主的身影,農民工群體也第一次載入全國勞模的史冊。對于大眾而言,“勞?!彼坪踹€等同于建國初期“老黃牛”兢兢業(yè)業(yè)的形象,這樣的轉變引發(fā)了若干爭議。
其實,“勞模評選”是個概稱,里面分為“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兩種稱號,前者頒發(fā)給企業(yè)人員和農業(yè)勞動者,后者頒發(fā)給機關、事業(yè)單位的人員。
在那次近3000名推薦人選中,有約800人是“先進工作者”,姚明和劉翔都是以“先進工作者”的身份列入公示名單的。勞模評選并不是工會系統(tǒng)“獨家包干”,而是由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等20余家部委協同成立“表彰籌備委員會”,評選的范圍也大大超出了工會系統(tǒng)。
這種外延的擴張其實并不是時代的個例。早在1960年,國家曾召開“全國群英會”,對2686名文化、教育、體育、新聞界杰出人士進行了表彰,此時的勞模表彰就已經從生產和經濟戰(zhàn)線擴大到了教育和文化等其他戰(zhàn)線。
勞模們向何處去
勞模本來是一種榮譽稱號。而針對勞模的實際表彰如何,往往成為熒幕后的后臺,鮮為人知。
在50年代,對勞模的直接獎勵很少,當時勞模享受的待遇,是享受優(yōu)異勞動保險和享受學習深造的機會。當時有關部門曾把一大批先進人物,保送到工農速成中學學習,并從中選拔了一些學員進大專院校深造。
如《中國職工勞模大辭典》的名列第一人的北京市勞模李兆珍,本是天津被服廠縫紉工,但在1958年進入天津大學,畢業(yè)后又進入清華大學核能技術研究所工作。
改革開放之后,國家逐步出臺了一系列針對全國勞模的表彰規(guī)定。
1978年,國務院頒發(fā)規(guī)定:獲得全國勞動模范、勞動英雄稱號者,其退休費可高出一般標準的10%—15%;
1982年,全總下通知稱:各省、直轄市、自治區(qū)工會每年可組織全國及省級勞模進行短期休養(yǎng);1983年,省級勞模升學深造的規(guī)定出臺;同年7月,如何保障他們的身體健康及改善住房條件也被寫入文件。
1989年全國勞模大會之后,國務院決定為該年獲得全國勞模稱號的職工每人晉升兩級工資。
有學者認為,對勞模們的表彰和獎勵應該有時效性,應該是一次性的,這樣才能保證精神性社會資源的稀缺性,才能使廣大職工為此產生競爭意識。勞模體現的更多是一種時代的驕傲,是共和國的輝煌。
2015年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暨表彰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向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頒發(fā)榮譽證書。這是中國繼1979年后時隔36年再次對這一群體進行最高規(guī)格表彰,目的是弘揚勞模精神,弘揚勞動精神,弘揚中國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的偉大品格。
習近平在講話中強調,我們所處的時代是催人奮進的偉大時代,我們進行的事業(yè)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y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根本上靠勞動、靠勞動者創(chuàng)造。無論時代條件如何變化,我們始終都要崇尚勞動、尊重勞動者,始終重視發(fā)揮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的主力軍作用。這就是我們今天紀念“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的重大意義。(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