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為山
在田世信先生作品研討會上,我們欣喜地看到中國美術理論界的焦點逐步由中國畫和油畫轉向雕塑,而且焦距對得很準,對準了田世信這樣一位既具深厚傳統(tǒng)功底,又充滿著創(chuàng)新力的雕塑家。在社會轉型期,在價值取向多元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對田世信先生的藝術及其藝術歷程的研討,將會使我們重新思考繼承與創(chuàng)新、民間藝術與學院傳統(tǒng)、樸素的現實情感表現與歷史的宏觀反思的問題;重新思考中國雕塑的時代風格問題;重新思考藝術家不斷超越自我的問題。
田先生的藝術,我認為可分為三類:
一是借鑒中國傳統(tǒng)雕塑的智慧,融寫實手法表現了感情真摯、鄉(xiāng)土意趣濃郁、詩性盎然的作品。這類作品來自于他對生活的真切感受,以正直和善良貼近普通民眾,迥異于同時期藝術界產生的大量的“偽現實主義”作品。在這里體現了他藝術的兩個支點,一點是情感的本真;另一點是藝術語言的本體。他將生活轉化為作品的神韻,將高超的寫實技藝融化為有意味的形式。不僅詮釋了現實主義的真正意義,也發(fā)展了雕塑語言。主要反映在以貴州少數民族為母題的作品中。
二是以人文情懷、悲劇意識和沉厚的歷史感塑造人物雕像。從老子、司馬遷到譚嗣同,其中不乏對某一個題材反復塑造,時間跨度二十年。比如從八十年代所塑的譚嗣同到2009年塑的譚嗣同,很顯然,除尺度上的增大,更多的是在塑造上更為沉郁與悲壯。它是在歷史的不斷反思中,實現對藝術語言的錘煉與升華。
宏觀上講,人物肖像雕塑在中國并沒有悠久傳統(tǒng),上個世紀三十年代魯迅講塑菩薩的時代已過去,現在開始塑人了。但近一百年來,從肖像雕塑的寫真功用,到人物紀念碑建造,再至文革偶像,肖像雕塑在純精神、純藝術層面的探索與創(chuàng)造并未成為雕塑藝術界的主流。達到形神兼?zhèn)湟巡蝗菀?,達到靈魂與形式的同化,更是一種高境。因此,田世信先生的努力為雕塑界提供了可借鑒的有價值的資源。
三是以藝術傳達觀念,以“王者之尊”系列表達他直覺的歷史觀。
毛澤東在評價秦皇漢武時用“略輸文采”,評唐宗宋祖“稍遜風騷”,而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則“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這是一個政治家、一個偉人對歷史的評價,充滿自信、霸氣、王氣。翻開中國美術史,很少有表現帝王將相的繪畫或雕塑帶有藝術家風格特征的。大多數帶有御用性質。我們不能輕視風格,因為藝術家作品的風格是藝術家綜合因素的體現。它不是簡單的藝術形式,它也滲透著藝術家的價值觀。田世信先生所創(chuàng)作的秦漢唐宋元諸皇帝以及毛澤東,是藝術性與觀念性的統(tǒng)一。比較他以前的創(chuàng)作,他變法了!毫無疑問,他是在當代藝術的催動下,作出了新的邁步。他的塑造不同于封建文化,也不同于文革偶像化,更不同于政治波普的丑化。他曾說過:“祖宗留下的東西不能丟”,這在他的文章中似乎說的是漆畫問題,其實闡發(fā)了他的文化觀和歷史觀。他的雕塑造型的深刻性已是傳統(tǒng)文化和現代觀點的體現。田世信先生的步伐從未停止,他的藝術洋溢著不屈的生命偉力。
田世信
Tian Shixin
軀干·之三 貼金箔
10×16×55cm
1992年
一般地說,鄉(xiāng)土藝術和原始藝術在精神上、法則上,是生命狀態(tài)和生命精神的表達(生存經驗、性、愛、生殖等),而人文因素的深入,則使得這些主題具有超越現實的形而上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