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科
在做田世信老師的??埃s志原先的專職設計師離職了。設計是一本雜志的臉面,再好的內容也需要靠精致到位的視覺形式來呈現(xiàn)。在雜志的設計師剛離職的時候,我的本能反應就是要再招聘一位專職設計師,后來想想還是算了。因為內容與形式的協(xié)調統(tǒng)一,并不是靠丟給設計師幾個標注好頁碼的文件包,就可以解決的問題。
而最終的解決方案是:我?guī)е庉媹F隊自己來做版式設計。
為什么要這樣做?
在紙媒不斷被唱衰的大環(huán)境中,除了要靠一份薪水來解決衣食住行的日常消費之外,之所以還在堅持不懈去改進一本雜志,是因為我覺得:沒有過時的“媒介”,只有看不到未來的眼睛。
我更希望能做出一些值得留存的讀本,而不是一期期像手紙一樣,用完就會被隨手丟棄掉的資訊容器。
從2015年底,在雜志上開設“午后三點的工作室”欄目作為最初的嘗試(感謝簡楓當時跟大家一起策劃欄目,并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幫助),到后來逐步成型的“每人一期”的專刊模式。很感謝我們部門每位編輯的全情投入和努力,靠大家的集思廣益,才能在之前擬定的大框架之上,發(fā)展出更多有意思的延展脈絡和細節(jié)出來。
在這個過程中,原先很多需要交給其他專業(yè)團隊來做的工作,如形象設計、攝影、圖片編輯等,漸漸地都由編輯自己來承擔了,我曾笑稱我們部門的每個人,都要集齊七種本領來召喚神龍。
工作量的增加讓大家變得比之前更辛苦,但同時也增強了個人把控整體內容的能力,不讓習慣性的職業(yè)框架限定大家的創(chuàng)造力——傳統(tǒng)的編輯模式只是寫稿、校對、發(fā)設計——將內容與形式更有機地統(tǒng)合在一起。
本期我自己做了雜志的改版設計,整體專刊的框架與版式,相比之前的雜志也有了較大的改變。而在翻看之前的幾期雜志時,我也能夠從中清晰地看到我們每一位編輯的成長。此后一段時間內《東方藝術一大家》雜志將延續(xù)欄目負責制的模式,即不同欄目從文字、圖片編輯到版式設計,都有相應的欄目編輯獨立完成,相信之后的雜志會有更多變化,也更好看。
最后,我的人生理想不是“麻雀變鳳凰”的逆襲傳說,而是安心做一只麻雀,但一定要比其他家雀兒飛的更高,與編輯部的每位同事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