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楠
摘要:30年來,國內(nèi)預設研究跨越了引入西方理論的準備階段,逐漸步入獨立探索的道路。預設的理論研究主要包括預設的種類、功能、觸發(fā)語等,應用研究包括以漢語為對象的預設研究、預設與語言教學、預設與翻譯等。本文對國內(nèi)預設研究的發(fā)展進行梳理和總結,發(fā)現(xiàn)其中存在的問題,并指明改進的方向。
關鍵詞:預設;理論研究;應用研究;綜述
一、國內(nèi)外預設研究的起源
(一)國外哲學家和語言學家的研究起源
預設是說話人在某個話語中做出的關于背景的內(nèi)在假設。德國哲學家弗雷格在《論涵義與指稱》首先提出預設問題。隨后,英國哲學家羅素發(fā)表了《論指謂》,批判了弗雷格的分析法。1950年,英國哲學家斯特勞森撰寫《論指稱》,批評羅素的分析法。這些研究開啟了預設研究的序幕,但并未將其引入語言學的研究軌道。
語言學家將預設研究分為“語義預設”和“語用預設”。喬姆斯基、菲爾默和吉帕斯基夫婦展開了語義預設方面的研究,引導研究方向從抽象的定義層面發(fā)展到具象的觸發(fā)語層面?;虾蜕w世達主要進行語用預設相關研究,力求從語用角度解釋預設的性質(zhì)。
(二)國內(nèi)語言學家的研究起源
國內(nèi)關于預設的研究起源于西方文獻的翻譯成果。在初期研究階段,胡壯麟、沈家煊等先后介紹了基南、萊文森等關于預設的概念和理論解釋;何自然則《語用學概論》一書中詳細介紹了預設理論。此外,其他學者也翻譯引入了《語言學中的邏輯》、《語用學與自然邏輯》等著作。
二、國內(nèi)預設理論研究概況
我國的預設研究源于20世紀80年代。30余年來,研究內(nèi)容主要涉及預設的種類、功能和觸發(fā)語。在預設的種類方面,黃華新基于國外的研究成果,將預設分為理論預設和事實預設;郭聿楷將預設分為存在性預設、詞匯性預設和結構性預設;范曉和張豫鋒基于漢語研究,將預設分為存在性預設、事實性預設、對立變化性預設和重復性預設。在預設的功能方面,朱永生和苗興偉從語篇層面展開研究,揭示預設的運行機制和功能。在預設觸發(fā)語方面,左思民、季安鋒以漢語為研究對象,總結了不同的分類系統(tǒng)。
隨著認知科學的蓬勃發(fā)展,國內(nèi)學者也將認知科學與預設結合進行理論創(chuàng)新,相關研究主要依托關聯(lián)理論展開。關聯(lián)理論中的認知語境和最佳關聯(lián),與語用預設的運行機制密切相關,可以用來研究交際中聽話人的認知推算過程。
三、國內(nèi)預設應用研究概況
國內(nèi)預設應用研究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以漢語為對象的預設研究、預設與語言教學、預設與翻譯。在以漢語為對象的預設研究中,王維賢運用預設理論闡述漢語轉(zhuǎn)折復句的特殊之處;袁毓林基于預設概念闡釋了漢語中否定形式比喻的語用特征;楊亦鳴探討了預設視角下的“也”字和“也”字句的語義;魏在江研究了“......秀”、“秀......”的預設構式及其認知闡釋。在預設與語言教學研究中,國內(nèi)學者不僅探討了運用漢語預設分析對外漢語教學的問題,也展開了預設理論在閱讀理解、聽力理解、有效教學方面的運用問題。在預設與翻譯研究中,戈玲玲探討了預設在漢英互譯中的應用問題,歸納了三種預設處理技巧;蔡平從語用預設的角度為常見的翻譯方法提供語言學解釋。
四、國內(nèi)預設研究的現(xiàn)狀與反思
國內(nèi)預設相關論文發(fā)表數(shù)量
基于上述梳理和圖表,可以看出國內(nèi)預設研究呈現(xiàn)如下趨勢:1.研究隊伍不斷壯大:論文數(shù)目增長迅猛,研究者從哲學界擴展至語義學界和語法學界;2.研究 領域不斷擴展:研究內(nèi)容從預設的分類研究擴展至預設機制、理論、特征、應用的研究;3.研究方法不斷改進:從引入國外理論擴展至本土的跨學科、多領域研究,引入了認知科學、關聯(lián)理論等解釋預設運行的深層機制;4.研究層次不斷加深:從介紹和文獻述評擴展至比較、批判國外研究成果,從基于漢語、英語、俄語等語言的實證研究擴展至新興理論的解釋研究。
但是,當前預設研究依舊存在諸多問題,如1.研究廣度有余、深度不足,概述 類文章較多,實際問題的解釋不足,例如在漢語觸發(fā)語的研究方面,真正挖掘出的觸發(fā)語及其種類較少,研究范圍急需擴大;2.研究內(nèi)容主要集中在預設的表達方面,如預設的種類、觸發(fā)語、投射等,然而對于預設的接受與理解等與認知結合的方面研究不夠,對于預設的形成機制、語詞觸發(fā)、語境制約、投射與取消、心理機制等問題沒有解釋清楚;3.研究方法比較落后,沒有引入語料庫等進行量化分析。
參考文獻:
[1]Chomsky N.Syntactic Structures[M].The Hague/Paris: Mouton,1957.
[2]Frege G.On Sense and Reference (1892) [J].Black Translations from the [3]Philosophical Writings of Gottlob Frege, 1952:238–241.
[4]Gazdar G.A Solution to the Projection Problem[J].Syntax & Semantics, 1979, Vol.24(4):329-337(9).
[5]Russell B.On Denoting[J].Mind, New Series, Vol.14, No.56, 1905:479-493.
[6]Strawson P.On Referring[J].Mind, New Series, Vol.59, No.235, 1950:320-344.
[7]蔡平.語用預設理論對翻譯方法的解釋[J].外語學刊,2007(5):68.
[8]范曉,張豫峰.語法理論綱要[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
[9]戈玲玲.教學語用學[M].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2002.
[10]郭聿楷.語用學中的“提前”理論[J].外語學刊,1988 (5):1-8.
[11]胡壯麟.語用學[J].當代語言學,1980(3):1-10.
[12]何自然.語用學概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59.
[13]黃華新.論預設的特征和種類[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8(3):37-41.
[14]季安鋒.漢語預設觸發(fā)語研究[D].南開大學,2009.
[15]沈家煊.語用學論題之一:預設[J].當代語言學,1986(1):29-36.
[16]王涵.美國總統(tǒng)大選辯論中預設觸發(fā)語的研究[J].大學英語:學術版, 2013(1):49-52.
[17]王維賢.現(xiàn)代漢語語法理論研究[M].語文出版社,1997.
[18]魏在江.“……秀”,“秀……”的預設構式及其認知闡釋[J].外語研究,2010(3):13-15.
[19]楊亦鳴.“也”字語義初探[J].語文研究,1988(3):56-59.
[20]袁毓林.從預設看否定形式的比喻[J].漢語學習,1987(1):19-20.
[21]朱永生,苗興偉.語用預設的語篇功能[J].外國語,2000(3):24-29.
[22]左思民.漢語語用學[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