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 登
文化的視野與開拓
——旅日畫家劉悅東及其繪畫
文/阿 登
劉悅東 1961年生,遼寧鞍山人,祖籍山東招遠。旅日畫家。別號衍東,堂號清風堂、衍虎堂。北京東巴文化藝術發(fā)展促進會理事,遼寧省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遼寧鞍山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副主席,日本清風水墨畫會會長,鞍山師范學院美術學院特聘教授。
劉悅東 王維詩意圖 46cm×54cm 2016年
劉悅東 唐人詩意圖 46cm×54cm 2016年
劉悅東 印象 46cm×56cm 2016年
劉悅東 江上漁歌 15cm×68cm 2016年
劉悅東 公園一角 15cm×68cm 2016年
劉悅東 伴雪飛來 46cm×54cm 2016年
劉悅東 燕歸 68cm×15cm 2017年
劉悅東 唐人詩意 68cm×15cm 2017年
劉悅東 聽風 68cm×15cm 2017年
準確地說,傳統(tǒng)中國畫的理念是不能以“美術”的概念去審視的。因為它是一個獨立的系統(tǒng),并與中國文化的精神氣質(zhì)相表里。事實上,這也是甄別“真假”中國畫的標準所在。地道的中國畫除了工具材料的屬性之外,還要有諸多如“骨法用筆”“氣韻生動”等要素。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如何面對“寫實”“寫意” 或者叫“寫心”的一系列話題,這都是傳統(tǒng)中國畫思想中的重要理論依據(jù)。
一個世紀以來,在西方美術觀念的沖擊與影響下,我們傳統(tǒng)的中國畫一度倍受冷落。即便是畫中國畫的畫家也會借“西畫”以壯其威,甚至“易弦更張”。有甚者是各種展事、賽事皆把“傳統(tǒng)中國畫”斥之門外,致使這一“行”更加“門前冷落鞍馬稀”。當然,它的“薪傳”就只有靠那些有志于斯的堅守者了,這或許是它能夠再度輝煌的一縷曙光。
在此,我們說旅居東瀛多年的畫家劉悅東便是這“堅守者”中的一員。悅東兄幼時學畫,從《芥子園畫譜》入手,后又向畫家辛鑒銘、蔡國棟諸先生請益,于傳統(tǒng)的筆墨技法上用功良苦。而后大量臨習宋元以來的繪畫經(jīng)典,汲取前人的優(yōu)秀繪畫思想,并在自己的游歷中化為內(nèi)心的一種情緒,鼓之舞之,逐漸形成了屬于自己的繪畫語言。
悅東堅持傳統(tǒng)用筆,舉凡一招一式、一石一樹皆從一點生發(fā),深合傳統(tǒng)繪畫之理趣。不討巧、不畫形,含和清虛,高遠中正的寫意精神是他幾十年來一以貫之的藝術追求。
悅東所畫題材廣泛,諸科兼擅,尤其對于山水、花鳥情有獨鐘,偶爾亦應友人所托畫“老虎”。但其筆下的虎則更多的是如詩情畫趣中的寵物,而非“長嘯山林”中的大蟲。這足以說明悅東先生的審美旨趣與生活態(tài)度。
悅東兄去國已近二十余載,在歧阜除去教授中國畫之外,更致力于中國書畫藝術的弘揚與流布。修復古畫、增進交流,成為中日民間文化交流的志愿者和熱心者。
一個偶然的機緣,悅東先生開始關注東巴文化,并用自己的畫筆和影響力宣傳流布。他以東巴文化為素材,結合當?shù)氐娘L土人情創(chuàng)作了一大批反映它的作品 。
其實,繪畫的功能不僅僅是點綴生活,同時,它還應引起人們的思考,比如對于文化、對于我們的生活……
(本文作者為自由撰稿人)
責編/唐 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