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育文
(東湖中心學校)
始于十幾年前的新課程改革讓我們的課堂教學充滿了激情與活力,讓更多的數學課堂洋溢著人性的光輝。當前,隨著新課程改革進一步步入深水區(qū),人們對于新課程的理解也漸漸從激情走向理智,逐步回歸到對于課程有效性的關注和思考上。應該說,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我們進行課改的出發(fā)點和最終落腳點。毫無疑問,課堂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最基本的組織形式,是使老師的教實現小學數學教學目的的主要途徑,是使學生的學在數學教師指導下更加自覺、積極,進一步掌握系統(tǒng)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fā)展能力,養(yǎng)成良好學習習慣,形成科學世界觀和價值觀最基本的活動。因此,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應該成為我們每一位教師關注和思考的重要課題。從這個意義上講,課堂教學的成敗的評價很大程度上體現在課堂的有效性上。為此,筆者以為,實施分層教學、調動學生主體參與、引導課堂教學民主對于提高小學數學學習有效性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是提高小學數學學習有效性的有效手段和組織形式。下面,筆者就從這幾個方面粗略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實施分層教學,從形式上改變策略
《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事實上,因家庭、學校、社會等諸多環(huán)境以及學生自身身心因素的影響,學生學力參差不齊,在數學學習中更是突出表現出個體的差異性,實施分層教學,針對不同的學力層次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可有效地提高各層次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水平,進一步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1、分層教學
實施分層教學策略的目的,在于既要幫助學有困難的學生解決在學習過程當中的學習瓶頸,引導他們進入數學學習當中來,進一步提高數學學習的成績,更要使學有余力的學生的學習欲望得到充分地滿足,數學學習個性特長得到充分張揚,使他們的數學創(chuàng)造思維得到進一步發(fā)展,真正做到使每一層次的學生都能體驗數學的樂趣,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品質,提高他們的數學學習積極性
學生由于原有學習基礎的差異以及學力水平的不同,決定了他們學習效果有差異,因此教師須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置恰當相應的學習目標和教學策略,既讓較高層次的學生思維上達到學習的最佳狀態(tài),又讓較低層次的學生能愉快地接受,從而促使每個層次學生都能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體驗數學學習過程中所獲得的成功的樂趣。
在教學中,首先把全班同學根據學力發(fā)展水平分為低、中、高三個層次,并據此分成A組(低中層學生)、B組(中高層學生),然后再根據教學內容以及學生不同的接受能力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比如,對兩組學生進行‘‘合—分—合—分的教學。即:⑴合在一起復習舊知,引入新知,⑵然后分著進行新知識的學習。A組先進行啟發(fā)誘引,精講釋疑,學生初步掌握了新知就可以了。然后讓他們看書消化,練習鞏固;B組先自學新知,同桌互議、嘗試練習。接著就交流研討適當點撥,鞏固練習。⑶這時教師又可以把兩組學生合在一起檢查練習,反饋回授,比賽練習。⑷最后再分組寫作業(yè),教師巡視點撥。也可以把A、B兩組合在一起按照高中低搭配重新分組,明確每個學習小組的學習目標,充分調動學生互幫互學,在小組合作交流中共同探討問題,獲取新知。這種學習方式有助于在集體的幫助下實現互幫互助,有助于小組內成員發(fā)現存在的學習問題,有力幫助學困生解難除惑,有助于培養(yǎng)團隊意識并利用團隊意識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這種學生教學生的方式往往能收到意想不道的效果,同樣一個抽象的問題,學生講與教師講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風味,學生更容易接受同年齡學生的解答方法,有助于培優(yōu)補差,提高學習的效益和質量。
2.分層提問
在課堂上,為了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充分學習充分展示充分融入到課堂當中來,教師從實際出發(fā),針對不同的學生設置相應的思考問題和學習內容,較簡單的問題讓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思考練習回答,使他們也有機會和老師同學進行交流和展示,給優(yōu)等生提的問題應有適當的難度。在示范性回答時,提問高層次的學生,為其他學生提供方法和思路;在模仿性回答時,讓中低層次學生復述再現,強化記憶理解;在激發(fā)性回答時,先提問較低層次學生,利用其中的錯誤,激發(fā)高層次學生進一步思考。這樣就真正調動了每一個學生,使他們都真正融入到課堂當中來了,并利用他們每一個學生的不同特點,實現了優(yōu)勢互補,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3.分層作業(yè)
針對不同層次學生在學習上的接受能力,理解問題、解決問題能力上存在明顯的差異性,我們在備課時就要就作業(yè)的分量和難易上進行研究,充分尊重不同層次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的要求,然后設置相應作業(yè)量,讓每一層次學生都能及時完成,并鼓勵每一個層次的學生都有所超越,力爭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積極鼓勵較低層次的學生在保質保量完成基本量后力爭超額完成,積極鼓勵較高層次學生重視解決問題時方法的簡潔性和靈活性,并注重解題方法的多樣性。以期培養(yǎng)學生努力學習、主動學習,勇于進取的積極心態(tài)。
分層教學,分層提問,分層作業(yè)既減輕了學生過重的課業(yè)負擔,又減少了教師課堂教學的隨意性,極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二、引導學生主體參與,從學習動力上改變策略
教學活動,學生既是參與者,更是主體,同時,參與也是教學活動主體性的體現。因此,我們不僅要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當中來,更要吸引他們主動參與,成為課堂的主體,讓他們成為課堂的主人。“自主參與”強調人的主體能動作用的發(fā)揮,對于培養(yǎng)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師依據教學的客觀規(guī)律不斷地激發(fā)學生課堂學習的興趣和求知的欲望,使學生的思維情緒和智力活動在師生、生生交流的過程中達到巔峰狀態(tài),讓他們在雙邊活動中始終處于積極的狀態(tài),這樣大大地優(yōu)化了課堂教學,提高課堂40分鐘的教學效率,培養(yǎng)了學生學習的自覺性與學習精神及學習能力,進一步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1、生活化的情境創(chuàng)設
數學來源于生活,也歸結生活。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感興趣的事物中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毙睦韺W研究結果表明,學生的學習效果不但與其智力水平、學習方法有關,還與其心理狀態(tài)有關,特別是與學習興趣有關。因此,我們不僅要著力選擇與學生生活相適應的教學內容,還應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為學生創(chuàng)設和諧生活化的學習情境。從學生熟悉的實際情境出發(fā),從學生熟悉的語言引入,使學生真切從生活中學數學,這樣就學得自然、親切、真實,也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容易融入到課堂當中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誘導式的探索
傳統(tǒng)式的教學都是竭力引導學生“學會”數學知識。然而當今信息時代的背景下,僅僅是“學會”遠遠滿足不了要求。當今時代的鮮明特征就是要求人們必須在學習方式上實現從“學會”到“會學”的巨大轉變,通過自身的個體努力掌握新的知識。古語說得好: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與訓練是當代教學論頗為關注的問題,更是當前數學課堂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目前,學習困難的學生在一定范圍內普遍存在的主要癥結正在于學習方法的不科學,尚未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習慣。他們僅僅止步于被動的接受知識,沒有主動想去尋求知識探索知識。要想改變這種現狀,就特別需要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引導他們參與嘗試,主動實踐。心理學家波利亞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自己去發(fā)現。因為這種發(fā)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guī)律、性質和聯系在自己探索下深入人心。因此我們老師要著力誘導學生去主動發(fā)現,主動探究,逐步使每一層次的學生會學、能學、樂學。這樣就更容易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3、引導學生親自實踐操作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一切知識要由學生自己發(fā)現并獲得,或者由他們重新發(fā)明,至少重建,而不是簡單地傳遞給他。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進行主體的實踐操作活動,如閱讀、練習、交流、操作、演示等,這些具體的實踐有利于學生加速知識和技能的內化,進一步促進學生整體認知結構的形成和能力的形成。在這個過程中,實踐與內化是一個相互轉化的過程,是學生主體參與過程中實踐與內化的統(tǒng)一。學生參與過程中的內化,是學生通過外部的感知、實踐操作經過不斷的概括化、言語化、簡化逐步形成概念的過程。而學生通過內化,可以通過概括化、言語化、簡化的概念檢查、指導實踐,深化對概念的理解,充分調整主體參與的認知結構。動手操作能力是新課標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主要內容之一。生動有趣的操作使學生覺得抽象的數學并不枯燥,不但能夠提高學生的動手水平和實踐能力,并且能夠使學生對數學產生充分的興趣,充分的參與到課堂當中來。如在《圓的周長》一課中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在如何測量圓的周長時,學生經過動手,就有多種量法;在小組實驗中,教師為實驗設計了具體要求,組織嚴密,有很強的目的性,實驗記錄表為每一個學生動手測量、計算提供了機會,教師對學生的操作作了指導,讓學生進行明確分工,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培養(yǎng)了團結合作的精神。在匯報實驗結果時,多讓一些不同的學生說一說,并加以肯定,讓學生感到參與成功的快樂,通過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體驗學習的樂趣。
三、引導教學民主,構筑和諧課堂氛圍
真實、可接受和理解的師生關系,對于營造和諧課堂教學氛圍很重要,因為這樣一種師生關系能夠讓學生對課堂教學才有一種安全感,能夠敢于和勇于發(fā)表見解,能夠自由想象和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思維,并能夠愉快熱情地汲取知識,發(fā)展能力和形成人格。構建教學民主教學氛圍,給每一個學生提供思維的開放空間,能夠極大的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國偉大的教育先行者陶行知先生曾經說:“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數人的創(chuàng)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數人的創(chuàng)造力發(fā)揮到最高峰?!?/p>
和諧的師生關系,師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學過程就是師生互動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共同探索知識規(guī)律的過程。它主要體現在學生對教師的平等看待和尊重,能夠輕松進入課堂中來,能夠輕松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來,更體現在教師對學生學習的尊重上,不以標準答案去求全,求統(tǒng)一。另外教師及時而又客觀公正的評價伴隨教學活動的始終,每當學生獲得成功或學生在思維和解決問題過程中出現閃光點時,教師都能及時評價,給予贊賞,贊賞學生見解的正確和獨到;每當學生在實踐中遇到挫折或遇到思維障礙時,教師總是能夠及時鼓勵或點撥,贊賞他們在學習中所付出的努力與取得的進步,并拔除思維障礙,使思維順暢,使評價過程同樣成為情感知識化和知識情感化的過程,成為一個有意義的生命過程,促進學生知識和能力的內化。
新課程改革研究在不斷深入,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如何讓課堂最大限度的成為學生成長的平臺,最大限度的成為學生知識和能力累積的陣地,是擺在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必須思索的課題。筆者在這里只是拋磚引玉,談了一下個人的想法和看法,相信人們在以后實踐、反思、總結中會越來越有更多更好的主意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