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娟
課堂教學互動是指師生互相交流,共同探討,互相促進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而師生互動的有效性是指采取師生互動的教學組織形式,產(chǎn)生有效的結果,近些年,它的發(fā)展十分迅速。在課程中滲透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的參與性和主動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思維等方面都有積極作用。從分析教材、備課及課前準備、教學過程、實踐運用、課后反思等方面出發(fā),將這些應用到日常的日常課堂中,積極引導,讓學生有充分的空間去自由發(fā)揮,把課堂還給學生,秉承生本課堂的理念。
1 從“教教材”到“用教材”,盡享課堂本身的美
新課標進一步的提升了學生作為課堂主體的要求,因此,我們在日常的課堂活動中,應讓學生盡可能多地參與到課堂討論中,在設立教學目標時,要從過去的“雙基”變?yōu)椤八幕?,培養(yǎng)學生小組合作能力,獨立分析數(shù)據(jù)能力,歸納整理規(guī)律能力,培養(yǎng)正確的學習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方面。
1.1 適當引導,研讀教材,發(fā)現(xiàn)課堂互動的美
互動課堂的美在于內容和形式。從教學中來說,把兩者統(tǒng)一后,幫助學生建立起新舊知識的關系,重新建構知識脈絡,便于學生對知識進行梳理,重新認識和理解。科學本身就是一個邏輯關系網(wǎng),環(huán)環(huán)相扣,教師要善于利用這些關系網(wǎng),引導學生自己去分析總結科學概念中的各種關系,發(fā)現(xiàn)科學課的獨特的美。
例如在學生學習《氣體的熱脹冷縮》這一內容后,我們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探究興趣和學習動力,讓學生利用氣球,冰箱,熱水這三個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品,進行探究,讓學生在課堂上就進行實驗操作的可行性分析和具體的實驗方案,再以家庭住址進行自由分組,以便在周末進行實際的操作驗證。
1.2 自主探索,分析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互動情境
科學是一門具有高度抽象性和嚴謹性的學科,因此很多學生覺得科學是一門枯燥無味、抽象難懂的學科,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低落,課堂氣氛不足,教學效率低下。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往往采用“軟磨硬泡”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導致學生只是會驗證理論知識,會做題,而在實際應用能力和科學原理等方面都很欠缺,因此,極少有學生能感悟到科學課本身的美。如在六年級級下冊《放大鏡》一課中,對于“放大鏡有什么作用”這個問題上,讓學生分組討論,并進行模擬實驗去驗證。讓學生真的理解和接受知識,最好的辦法是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在實踐中感悟,在實踐中交流,在實踐中感受到科學是字字斟酌,非常嚴謹?shù)摹?/p>
1.3 觀察體驗,感悟教材的生活美
在分析教材時,要抓住教材的中心點來開展教學設計,充分利用科學課中的和諧美,以點帶面,相互討論,貼近生活,這樣的教學設計比較能夠吸引學生對科學學習的興趣,和提升課堂效率。師生和生生之間的有效溝通與合作,共同對教材進行合理地實踐,形成和諧有序的課堂教學秩序,有利于提高課堂效率,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其次,互動的主體是學生,教師在其中只是引導與協(xié)助歸納。
如在教學“綠豆芽的生長”這個內容時,我和學生一起準備材料,種植綠豆,觀察不同條件下豆苗生長的情況,記錄數(shù)據(jù),繪制圖表,師生共同分析總結,通過實踐得出結論,讓學生親身體驗生活中的科學之美。在這樣的課堂中,不但充分運用了教材,還貼合親手操作,把書面理論變身為生活實踐。
2 步步為營,盡展科學教學過程之美
從小學生的心理發(fā)育情況來說,大部分學生覺得科學是抽象的,因此教師需要通過催化和引導,轉化成學生感興趣的方式,從而更好地讓學生主動學習。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和設計教學過程中的課堂美學因素,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發(fā)育特點,在不同教學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合適的互動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學習習慣,讓學生在學習中處處感受到科學的美。
2.1 引入新知,創(chuàng)設互動情境美
新課標多次提到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知識。我們在設計教學目標的時候,要盡量做到貼近生活,與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提高學生的科學運用能力,努力做到學以致用。創(chuàng)設有趣的課堂情境,制造興趣點,能使學生產(chǎn)生主動探究的欲望。
2.2 合作交流,自主探索課堂互動美
現(xiàn)在的課堂倡導分組合作、交流討論與實踐創(chuàng)新的科學學習方式,這樣的課堂能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中,并成為課堂的主人。
想讓學生自主探索,就需要創(chuàng)設一個有趣的情境,盡量貼近大部分學生的真實生活情境,換位思考,尋求用不同的思維方式解決問題,使自主探索成為一個充滿吸引力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3 結語
科學的美能讓學生體會到五彩繽紛的科學世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進而使學生產(chǎn)生學習科學的興趣,達到提高學生的科學審美能力,進一步的激發(fā)學生的科學創(chuàng)造性思維。在一堂成功的科學課中,學生不但能掌握知識與技能,而且會在情感上得到愉悅與歸屬感,在思維上得到突破和提升,在生活中實踐獲得成就感。因此,首先教師自己需要充分感受到科學的美,然后從分析教材、課前準備、教學過程、教學實踐、課后反思等環(huán)節(jié)中引導學生去感受科學的美、欣賞科學的美、運用科學的美,并且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科學審美觀,可以讓學生主動的沉浸在科學的海洋中,享受科學的美。
(作者單位: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溫溪鎮(zhèn)第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