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榆樹下的欲望》是尤金·奧尼爾悲劇的代表作之一,故事發(fā)生在1840年新英格蘭的一個農(nóng)場,呈現(xiàn)了一出由欲望引發(fā)的亂倫和弒子的人間悲劇。本文通過對《榆樹下的欲望》中愛碧形象的剖析,反映了欲望驅(qū)使下人性的缺失和道德的淪喪,揭示了其悲劇命運背后的原因,闡述了愛碧的悲劇命運給予現(xiàn)代人的警示和啟迪。
關鍵詞:欲望;愛碧;悲劇命運;啟迪
作者簡介:高陽陽(1992-),女,漢族,黑龍江綏化人,語言學在讀碩士,吉林大學公共外語學院2015級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11--02
尤金·奧尼爾是20世紀美國最偉大的戲劇家,同時也是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戲劇大師之一,作為“美國戲劇之父”曾先后四次獲得普利策獎,也是美國唯一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劇作家,為美國戲劇的發(fā)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礎。美國著名戲劇評論家約翰·加斯納教授在1953年12月的《泰晤士報》上曾這樣評價尤金·奧尼爾:“在奧尼爾之前,美國只有劇院,奧尼爾以后,美國才有了戲劇?!边@無疑是對尤金·奧尼爾在戲劇上的成就最高的肯定。
《榆樹下的欲望》是奧尼爾20世紀20年代最優(yōu)秀的作品,被譽為“美國第一部希臘式悲劇”。故事發(fā)生在19世紀上半葉,當時美國是一個新生的國家,在經(jīng)過領土擴張和西歐移民大量涌入之后,經(jīng)濟和科技飛速發(fā)展,物質(zhì)財富得到極大的豐富,同時清教徒思想大行其道,所以人們勤勞工作而又自私貪婪。奧尼爾以古希臘悲劇為創(chuàng)作源泉,以當時美國人民的思想和性格形象為現(xiàn)實基礎,以其對悲劇豐富的表達能力,給予了戲劇中人物鮮明的性格形象,深刻地諷刺了資本主義制度下人性的冷漠和對金錢的狂熱,同時也暗指了其悲劇命運的深層次原因。
(一)金錢社會下的欲望悲劇
愛碧是一個不幸的女子,在進入農(nóng)莊前就過著卑微悲慘的生活,她自幼父母雙亡,不得不給別人干體力活來維系著和酒鬼前夫及孩子所組成的小家庭。然而最終前夫病死,孩子最后也死了,小家庭分崩離析,這為整個戲劇奠定了悲劇的基調(diào),為之后悲劇發(fā)展的進行作了鋪墊。
此時,農(nóng)場主凱勃特的出現(xiàn)無疑是愛碧擺脫困苦生活并迅速成為上位者的救命稻草,雖然凱勃特自私貪婪,冷漠無情,但經(jīng)歷了無限艱辛困苦的愛碧很現(xiàn)實的認識到,嫁給他擁有實實在在的物質(zhì)才能給她足夠的依靠?!凹?!真美,美極了!我不敢相信這真是我的”飽嘗了生活苦難的愛碧看到美麗的農(nóng)莊,她震驚了,這是她曾經(jīng)可望而不可即的生活,不由得表現(xiàn)出內(nèi)心的喜悅。這時的愛碧內(nèi)心開始滋生占有農(nóng)莊的欲望,但是農(nóng)莊對于清教徒代表的凱勃特而言是固有物,是他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證明,同時凱勃特的兒子伊本也被死去的母親從小灌輸繼承農(nóng)莊的理念,所以三者對于農(nóng)莊的欲望博弈是悲劇發(fā)生的導火索,是一切罪惡發(fā)生的源頭。
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說:“如果欲望無限膨脹,它不僅要吞沒整個自然界,而且還要成為我們?yōu)榉亲鲪旱脑颍簿瓦@樣我們轉(zhuǎn)化為欲望的奴隸,同時欲望又腐蝕和奴役著我們?!痹谟尿?qū)使下,愛碧嫁給可以當自己父親的凱勃特,在與凱勃特結(jié)合后又想占有農(nóng)莊。當愛碧看到“守財奴”凱勃特不肯輕易將農(nóng)莊給別人的時候,愛碧只好寄希望于凱勃特死后通過孩子來獲得農(nóng)莊的繼承權,但是她和年邁的凱勃特并不能生育出一個孩子來繼承農(nóng)莊,愛碧就將視線轉(zhuǎn)移至伊本身上。
在奧尼爾的對伊本的描寫中,伊本強壯有力,年輕健美,與粗魯無聊的凱勃特相比,伊本無疑是生活中一陣清風,伊本年輕的身體對愛碧來說具有致命的吸引力。愛碧故意穿著最好的衣服坐在門廊上吸引伊本的注意,用各種曖昧的語言和動作挑逗伊本?!皟扇嘶ハ喽⒅鴮Ψ降难劬?。他的眼睛被她的俘虜了。她那雙熱辣辣的眼睛漸漸地征服了他。在這炎熱的空氣里,肉體的互相吸引變成一種無法抵御的力量”,愛碧沖破了道德的底線,用自己的肉體征服了伊本來滿足自己難以克制的情欲,同時也為了獲得農(nóng)莊的繼承權而和伊本生下了孩子。這種不倫戀為后來的悲劇埋下了一顆必將引爆的定時炸彈。
但是,當愛碧和伊本靈肉結(jié)合在一起的時候,真愛勝過了俗欲和貪念?!拔覑勰?,伊本!上帝知道我愛你!”伊本“倏地跪倒在沙發(fā)上,摟住她——將積郁的感情全部爆發(fā)出來?!覑勰悖瑦郾?!”這時愛碧和伊本之間從最開始的“欲望的游戲”慢慢升華成高尚的愛情,尤其是當愛碧生下了伊本的孩子,愛碧更是深深地愛上了伊本。然而愛碧和伊本感情始于欲望,注定是畸形的脆弱的,也必將走向毀滅。
當凱勃特將愛碧曾經(jīng)說過的話和盤托出的時候,憤怒的伊本決定去找愛碧對質(zhì)。愛情可以讓人變得非常溫柔,也可以讓人變得異常憤怒。莎士比亞是這樣描寫愛情的忠貞的重要性的“忠誠的愛情充溢在我的心中,我無法估計自己享有的財富”伊本認為愛碧是為了得到了農(nóng)場而欺騙自己的感情,他憤怒地向愛碧咆哮著,然后離愛碧而去“你欺騙了我——欺騙了我這個沒用的傻瓜——你是存心的!”極度的憤怒中的伊本根本沒有注意自己的語言“但愿他沒生出來!但愿他現(xiàn)在就死!”處于愛情漩渦中的愛碧徹底失去了理智,她自以為是地認為孩子是他們感情的障礙,為了證明自己的真心,追逐一份真摯的愛情,消除伊本對她的誤解,悲傷的愛碧不惜殺死了孩子,從而導致了整個戲劇最大悲劇的發(fā)生。然而伊本恐懼于愛碧這種喪心病狂的愛,憤怒之下伊本告發(fā)了愛碧,卻最終感動于愛碧的真情而選擇和愛碧一起承擔殺死孩子的罪名,共赴監(jiān)牢,因此凱勃特也失去了繼承人,伴著他的農(nóng)莊孤獨終老,曾經(jīng)美麗的農(nóng)莊也必將荒蕪。
(二)欲望悲劇的剖析
馬克思曾經(jīng)說“人的本質(zhì)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奧尼爾將作品的背景設置在19世紀四十年代是有其深刻寓意的,經(jīng)過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西方社會,精神上困惑迷茫,人們更加注重追求物質(zhì)上的享受來填補內(nèi)心的空虛。曾經(jīng)處于社會底層的愛碧曾經(jīng)要靠體力才能維持基本生活需求,愛碧想要改變生活的現(xiàn)狀,但作為男權社會中被壓迫的對象,她只能出賣自己的肉體來換取生活的富足和安穩(wěn)。
戲劇中凱勃特是一個典型的清教徒形象,貪婪吝嗇,冷酷無情,為了自己的農(nóng)場,奴役壓榨自己的兒子,把自己的妻子當作生育的工具。這樣的凱勃特不肯輕易將農(nóng)場給任何一個人,在愛碧和凱勃特的對話中,凱勃特甚至表示他寧可死也要和農(nóng)莊在一起。凱勃特的生命被欲念驅(qū)使,心像石頭一樣堅硬冰冷,即使美麗的新婚妻子在側(cè),凱勃特依舊反復強調(diào)他對農(nóng)莊的占有權,他警惕地將農(nóng)莊緊緊地握在手里。這種赤裸裸的占有欲顯示了他與農(nóng)莊融為一體的思想,凸顯了凱勃特的貪婪自私,冷酷頑固。在他的影響下,欲望侵蝕著這個家庭的中每一個人,這個家庭也失去了該有的溫情,家庭不再是溫暖的避風港,更像是利益爭奪的戰(zhàn)場。
凱勃特一家中每一個人都非??释加修r(nóng)莊,農(nóng)莊是他們無法掙脫的物質(zhì)欲望。冷漠無情,自私麻木不僅是凱勃特一家的精神寫照,更加反映了小鎮(zhèn)的精神狀態(tài)。在凱勃特為了慶祝小兒子降生而舉辦的舞會上,“狡黠地笑著的樂師”,竊竊私語的人,鎮(zhèn)上的每一個人的冷嘲熱諷都顯示大家其實都對那個公開的秘密心照不宣。奧尼爾描寫了這樣一幅諷刺性的畫面,嘲諷了當時的美國社會,人們丟失了人性中最寶貴的善良,人們變成自私自利,沒有情感的動物。(薛燕,2015)
著名作家察·高吉迪說:“人一旦成為欲念的奴隸,就永遠也解脫不了了。”在欲望的驅(qū)使下,人性被異化和扭曲了。傳統(tǒng)文學對女性的定義都是溫順的妻子,偉大的母親形象,然而愛碧卻不是,與繼子伊本的不倫戀,“弒嬰的母親”,愛碧可以說是一個野心勃勃的“妖婦”形象。愛碧的形象了顛覆倫理常規(guī),奧尼爾賦予了愛碧和時代不同的標簽,有著強烈的占有欲和情欲,她無畏無懼地爭奪農(nóng)莊,赤裸裸地表現(xiàn)出對鮮活肉體難以遏制的渴望,這種敢于窺探男人權利的行為甚至一度給這個家庭中男權的代表凱勃特帶了焦慮和不安,正是這種焦慮和不安讓凱勃特向伊本揭發(fā)愛碧,從而導致了后面一系列悲劇的發(fā)生。
伊本聽信凱勃特后選擇斥責并離開愛碧,表現(xiàn)出他對他們之間愛情的不信任,而愛碧選擇弒嬰來挽留伊本,表現(xiàn)出她為了得到一份真情而奮不顧身的瘋狂,正是這種瘋狂造成了毀滅,這正是悲劇性所在。“愛碧身上有著和伊本一樣的騷動,野性和不顧一切的氣質(zhì)?!眱蓚€人無論在精神上還是在肉體上都是契合的,所以他們不顧一切地突破了倫理道德的界限相愛,但是這種愛情是源于對肉體的情欲和對農(nóng)莊的貪欲,本就不具備愛情最基本的信任基礎,是脆弱的,所以凱勃特的一番話就徹底刺破他們之間的愛情泡沫。泡沫的破碎或者說這段基于物質(zhì)欲望的不倫戀的曝光使愛碧徹底瘋狂了,她沖破對金錢的占有欲,瘋狂的追逐愛情,從而造成一個嬰孩的死去,即本劇最大悲劇的發(fā)生。
奧尼爾筆下對弒嬰情節(jié)的設計顛覆了文學中一向偉大慈祥的母親形象,愛碧這個母親形象有了希臘神話的悲劇色彩,我們可以在愛碧身上看到美狄亞的影子。與美狄亞不同的是,愛碧殺了自己的孩子是為了取悅自己的戀人,在愛碧看來,盡管這個孩子不直接代表財富,卻代表著與農(nóng)場糾纏的利益,為了證明自己的愛情是純潔的,是不摻雜金錢交易的,愛碧選擇殺死了自己的孩子,也就選擇了割裂與農(nóng)莊的利益關系。(唐仁芳,施常州 2006)那么可以說這個孩子就是兩個人內(nèi)心欲望的化身,所代表的不僅是兩人對農(nóng)莊瘋狂的占有欲,失控的情欲,還是對凱勃特的報復欲。愛碧和伊本的愛情是不被世人所接受的,這個孩子是這場畸形不倫戀的產(chǎn)物,更是不可能存在,所以悲劇的結(jié)局是不能避免的。
(三)結(jié)語
埃及作家尤素?!の靼鸵琳f過:“欲望是人遭受磨難的根源。誠然,欲望可以使人得到歡樂和幸福;但這歡樂、幸福的背后卻是苦難,樂極是要生悲的;一切欲望實現(xiàn)之后,卻也免不了災難?!眾W尼爾筆下的愛碧經(jīng)歷了金錢社會下的苦難繁華和爭權奪勢,最終覆滅于和伊本的不倫戀中,其淋漓盡致的揭示了在金錢社會中,一步步升級的欲望就像是一個永遠填不滿的無底洞,一點點吞噬著人心,把人變成了沒有靈魂,被欲望操縱的傀儡。奧尼爾以愛碧的悲劇警示世人在金錢欲望面前的人心是殘忍而又脆弱的,雖然合理的欲望可以成為人類進步的原動力,但是失控的欲望卻會帶來毀滅的悲劇,他告誡世人不要在物質(zhì)財富面前迷失自我,不要忘記守護自己的精神家園,要相信即便在物欲橫流的世界中也會有美好的事物值得堅守,就比如戲劇最后對愛情的堅守救贖了欲望糾纏下的愛碧和伊本。世人應當從中獲得啟迪,在充斥著欲望的金錢社會中堅持自我,守住人性的底線,理性的去追逐人生中的美好。
參考文獻:
[1]唐仁芳,施常州 女人·愛情·殺子——《榆樹下的欲望》中愛碧殺嬰行為剖析[J]. 文學研究 2006(12).
[2]薛燕 《榆樹下的欲望》中的愛與精神救贖[J]. 作家 2015(20).
[3] [法] 盧梭. 社會契約論 [M]. 北京:商務出版社, 2011.
[4][埃及] 尤素?!の靼鸵?人生一瞬間[M]. 北京:新華出版,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