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看不見的人》是美國著名黑人作家拉爾夫·艾里森的代表作。象征,反諷等藝術(shù)手法在小說中的運用巧妙無比。本文選取小說中的黑白意象,分析其象征意義,及其對主題升華的作用。
關(guān)鍵詞:看不見的人;黑白意象;象征
作者簡介:劉立爽,吉林長春人,吉林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英語語言文學(xué)研究。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11-0-02
拉爾夫·埃里森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美國黑人小說家之一,歷時5年鑄就的小說《看不見的人》,于1952年甫一出版時,就被譽為“劃時代的小說,可以說是現(xiàn)代美國黑人生活的史詩?!边@部小說是艾里森留給美國黑人小說傳統(tǒng)的遺產(chǎn),一件無與倫比的精心杰作,也是其留給世界的經(jīng)典。
小說的主人公是個沒有名字的溫順青年,從懂事起就一直按照學(xué)校教育所灌輸?shù)囊徽變r值觀念塑造自己。但最后發(fā)現(xiàn),無論如何努力,他一直是一個不被看見的人。從南方到北方,從學(xué)校、工廠到政治團體,每次經(jīng)歷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每當(dāng)有機會證明自己時,都會遭遇挫折和失敗,再一次迷失自我。在一系列希望幻滅的打擊中,他終于找到本質(zhì)意義上的自我,走向成熟。艾里森獨具匠心地運用了大量黑白意象,以其鮮明的對比,表現(xiàn)黑人在白人社會中所遭受的種族歧視和不公平的對待。同時,探索了黑人的種族身份問題,借助這個不知名的黑人青年的遭遇,更深層次的折射出黑人,美國乃至整個西方社會喪失自我的精神危機。
黑白意象是貫穿整篇小說的一對意象。艾里森把這對意象放在一個統(tǒng)一體中,但并不加以評判他們之間的關(guān)系和寓意,留給讀者很多想象和判斷的空間。小說中隨處可見的黑白意象,對比鮮明,象征意義豐富,值得讀者反復(fù)揣摩思考。
西方國家都偏愛白色。它代表著高雅,象征著純潔。在美國,白色更是一種無標記無形的文化行為,它是民族認同感的基礎(chǔ),也是特權(quán)和地位的象征。
小說開篇第一章,無名主人公被命令進入格斗場與同學(xué)爭斗以供鎮(zhèn)上的頭面人物觀賞娛樂時,他們的雙眼被白色寬布條強行蒙住。耀眼的白遮住黑人們的雙眼,就像白人以特有的方式強行遮住黑人的眼睛,蒙蔽他們,控制他們的意識,支配他們的生活,讓他們的世界滿是黑暗不安。在這里,我們不得不提一下,在下面的爭斗中,白人頭面對黑人的稱呼:“不許動,黑雜種,不準碰蒙眼布”,“這些黑鬼好像在祈禱”,“都是黑鬼,讓他們搞吧”……“黑鬼”,“黑雜種”這樣的稱呼在文中隨處可見,本是白人用來侮辱黑人種族的稱呼,最后竟被黑人所沿用,或是用于自稱,或是用于詛咒自己的同胞:如布萊索稱自己“是啊,我還得像個黑鬼”,凱特罵與女兒發(fā)生亂倫關(guān)系的特魯布拉德“你這個黑鬼,下流胚”……從稱呼來看,美國黑人社會文化已漸漸地把白人的種族歧視文化“內(nèi)化”,漸漸面臨種族文化被同化和迷失自我的困境,這也是作家艾里森,面對西方社會精神文明危機,人自我異化到虛無,無法掌控自己命運的窘境下,提出的深深擔(dān)憂。
經(jīng)歷了格斗的辛苦廝殺后,主人公強忍疼痛進行了演講。雖然并沒有幾個人聽,但最后督學(xué)還是給了他一只白縐紙裹著的黑色牛皮公事包作為獎賞,并對他說“要把它看成職責(zé)的象征……會有這么一天,這只公事包里將裝滿決定你們民族命運的重要文件。”白紙包著黑皮包,黑皮包里是關(guān)乎主人公命運的文件,這象征著白人已為黑人規(guī)劃好了未來,無形操控著黑人種族的命運。同時,白人正在對黑人青年進行精神“洗禮”,以期達到以白人宗旨為準則的目的,以“偽慈善”收買人心,推行奴化教育,為黑人年輕一代束縛上心靈的枷鎖。而通讀全文,我們會了解到,主人公今后奔波不停的命運確乎與此時公文包里的文件密不可分。
小說第二章,主人公進入了校園。頗為諷刺的是,滿是黑人的學(xué)校,卻聳立著白色家政學(xué)實習(xí)樓。這些被涂白的建筑是社會化進程的象征,彰顯著白人群體力圖把黑人大學(xué)生的靈魂洗白的野心。“路邊是座黑乎乎的發(fā)電站,機器有節(jié)奏地轟轟作響”。這不停運轉(zhuǎn)的發(fā)電站,是不斷勞作的黑人的象征。他們勞累著,疲憊地,艱辛地為白人主宰的社會提供著運轉(zhuǎn)的動力。
主人公面對學(xué)院奠基人的銅像困惑不解?!八缴斐隽穗p手,正激動人心地給一個跪著的奴隸掀起面罩”。主人公無法確定那奴隸臉上的面罩是正在被揭開還是被捂得更嚴實。就像主人公無法確定,這位黑人教育家是為了在白人社會中取得一席之地,出賣黑人利益,推行奴化教育,還是為了改變黑人的生存狀態(tài),為他們提供教育機會使他們更為社會所接納?!爱?dāng)眼前飛過一群受驚的小鳥,奠基人的兩只冷漠的眼睛流出白堊似的液體”,主人公想知道“為什么鳥糞玷污的銅像竟比干干凈凈的銅像更具威儀”。黑色奠基人雕塑,白色的眼淚--飛鳥的排泄物,主人公面對此情此景倍感困惑,這種迷惘既是他的內(nèi)心寫照,也是所有黑人的內(nèi)心寫照--他們是誰?為什么黑色的他們會流出白色的眼淚?黑人群體正漸漸地被白人社會文化異化,他們正面臨著種族特性被泯滅的危機,正處于找不到本質(zhì)意義上的自我的困境中。學(xué)院締造者也早已背離為黑人造福,使黑人受益于教育的初衷,他們正在被偽善的白人慈善家利用,加劇對黑人思想的控制。黑人正處于水深火熱中,白人的偽慈善,黑人同胞的紛紛叛離……他們亟需尋求擺脫困境的出路,找到真正的自我。同時,黑色公路上的白色分道線,“諾頓先生的一雙白鞋,沿了黑邊”等種種意象,無不控訴黑人在白人社會中處于邊緣地位的事實。
小說第五章,看不見的人參加晚禱會。當(dāng)巴比牧師站在講臺發(fā)言時,“他的白領(lǐng)子亮閃閃的,好像是他黑臉和黑上衣之間的一條白帶子,把他的頭和身子截然分開”。他站在臺上極力地鼓吹,奠基人是如何在自己人--有的是黑人,有的是白人--的幫助下,給人們送去福音,凈化人們的靈魂。但頗為諷刺的是,他是盲人,他的眼睛是看不見的——即他所闡述的一切是片面的自我的。宗教教育本應(yīng)是神圣的,但這位黑人牧師卻對奴化教育大肆宣揚。這更是在控訴上述的事實--黑人教育家正被白人化,成為白人的幫兇,對年輕一代的黑人推行白人主流文化,侵占他們的種族文化,腐蝕他們的精神和思想。
小說的第十章,看不見的人迫于無奈,走進了制作油漆的工廠。自由牌油漆是運給國家紀念碑的,但其制作流程卻頗為人尋味——在一定量的白色油漆中加入十滴黑色添加劑,充分攪拌后,即制成最純凈的白色。在美國歷史上,黑人在美國人口中的總比例,基本維持在百分之十。因此,這十滴添加劑可以看成是美國黑人的象征。美國社會的發(fā)展建設(shè)與黑人群體的貢獻和犧牲不可分離。但工廠的標語“光學(xué)白,才是真正的白”以及工廠的廣告“自由牌油漆讓美國保持純潔”卻絲毫沒有提及黑色添加劑的作用,這表明美國白人在極力否認或掩蓋黑人在整個社會發(fā)展中不可泯滅的動力作用。油漆作為國家紀念碑用漆,象征著美國的種族歧視等問題自建國初就植根于美國國土。黑人群體在為美國自由民主努力建設(shè)的同時,遭受著白人種族的蔑視與壓迫是不爭的事實。然而,只有加入黑色添加劑才能制作出最為純凈的“光學(xué)白”,恰恰說明,而在白人引導(dǎo)的主流社會中,盡管黑人面臨著被同化被邊緣化的危險,他們的意識卻在漸漸地覺醒,他們在竭力擺脫被掌控的悲劇命運,尋求自我文化身份與種族精神。
《看不見的人》于1952年甫一出版,便受到英美評論界的普遍贊揚。在小說中,作者更是應(yīng)用了大量的黑白意象,無所不在的提醒一個事實--即在白人世界中,黑人的艱難處境?!鞍咨吃谀薄竺娣e的白掩映著一點點的黑,黑人群體面臨著社會價值和種族文化被同化的威脅。同時,不論種族,個體在整個社會背景中,在主流偏見下,可能困囿于文化與種族身份迷失的困境,逃避不開隱形的命運。文學(xué)的象征超越文本--我們要學(xué)會在任何情況下,保持尊嚴,做真正的“我”!
參考文獻:
[1]拉爾夫·艾里森著.任紹曾等譯.看不見的人[M].北京:外國文學(xué)出版社,1984.
[2]李建倉.看不見的人中的象征意蘊探尋[J].河南社會科學(xué),2004,(7).
[3]張明權(quán).埃里森小說看不見的人中的黑白并置對照[J].外語教學(xué),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