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德臣
20世紀20—40年代,南京國民政府軍事留德活動經歷了興起、高潮、衰落的發(fā)展歷程。軍事留德生起初以學習陸軍為主,嗣后拓展到學習海軍、空軍等兵種,但人數不多,地位不重要。軍事留德生的派遣,對我國軍事人才建設、軍事技術進步及軍事實踐產生了一定影響。
一、南京國民政府軍事留德生的派遣背景
當時學習西方的制度、科技、文化等蔚然成風。建立西方資本主義樣式的政權統(tǒng)治,也是南京國民政府的目標主張,特別是改造舊軍隊、建設現代軍隊之急需。1928年12月東北易幟,南京國民政府形式上統(tǒng)一了中國,但政權極不穩(wěn)定,危機重重:國內軍閥擁兵自重,各霸一方,嚴重挑戰(zhàn)南京國民政府的權威;中國共產黨力量逐漸增強,嚴重威脅南京國民政府的獨裁統(tǒng)治;日本侵華野心日益暴露,嚴重威脅到中華民族的生存。面對內憂外患的嚴重困境,蔣介石的首要目標是排擠異己勢力,維護自身獨裁統(tǒng)治,進而在他領導下抵御日本侵略。為此,需要建立一支武裝先進、由他直接控制的中央軍,訓練和培養(yǎng)軍事人才與干部顯得尤為重要。
當時德國處于世界軍事、科技、教育的中心,軍事留德生的派遣是出于對德國先進軍事教育、軍事科技尊崇的結果。早在1912年,留學日本的蔣介石曾努力學習德語,為留學德國、進修軍事作準備。后來,他在《軍事》雜志上著文贊揚德國的軍事教育制度,認為中國在軍事方面應向德國學習。1913年、1918年,蔣介石曾經兩次準備赴德學習軍事,后來還派兒子蔣緯國赴德學習軍事。蔣介石認為:“中國應向一個穩(wěn)健扎實而不是充滿幻想的國家學習。我們不能憑幻想辦事。從日本人那里,我們沒有什么可學的——他們的產品制作太低劣了。美國人太愛幻想,英國人太遲鈍。德國是唯一可以從中學到一點東西的國家。他們可以給我們打下底子,從而培育發(fā)揚我們自己的穩(wěn)定堅實的作風。”(柯偉林:《德國與中華民國》第173頁,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蔣介石統(tǒng)一全國后,遂將德國作為軍事學習的榜樣。
當時中國與西方國家的關系,決定了派遣軍事留學生的著眼點轉向德國。首先,中德交往有淵源。早在晚清時期,中德有過成功的軍事合作。辛亥革命失敗后的孫中山也對德國俾斯麥運用國家力量推動經濟發(fā)展的方式印象深刻,對德國的軍事教育和技術更是推崇有加,甚至說:“德國幾乎在一切領域都是我們的典范。”(劉宗:《孫中山與德國》,《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1997年第1期)孫中山采取過一系列聯德行動,這些聯德嘗試與努力為日后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中德合作奠定了基礎。其次,中蘇交惡與中日交惡,南京國民政府積極爭取強國軍事援助、派遣軍事留學生的著眼點遂從日本、蘇聯轉向德國。
20世紀30年代,德國成為中國軍事留學生的首選國。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九一八”事變后,中日關系惡化,陸軍留日人數自然逐漸減少。從1932年至1936年,日本士官學校招收中國留學生118名,除1933年只招收18名外,其他各年每年均只有20多名。二是蔣介石大量聘請德國軍事顧問,強化與德國的軍事合作,軍事留德生的數量隨之增加。三是1934年希特勒任國家元首,大肆擴軍備戰(zhàn),成立各種軍事學校,應允中國政府之請,大量接受中國軍事留學生。無論是南京國民政府的陸軍留學生還是海軍留學生,都把德國視為留學主要目的地。又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德國馬克大幅貶值,留德費用大為降低,加上《中德協定》的簽訂,中德兩國敵對狀態(tài)結束,兩國關系處于平等地位,遂產生第一次留德高潮。
二、南京國民政府軍事留德生的派遣情況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軍事留德生派遣活動始于20世紀20年代末,至20世紀30年代,軍事留德生派遣活動達到高潮,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軍事留德活動再次式微,20世紀40年代基本結束。
1.最初選派軍官赴德步兵學校受訓
1928年,德國軍事專家鮑爾出任國民政府軍事顧問。3月,蔣介石派陳儀率團隨鮑爾赴德國考察。在此期間,國民政府還派遣了以張治中為首的軍事代表團隨鮑爾出訪德國。受此推動,中德軍事合作進入新階段。為了適應從德國引進大批武器裝備和軍工設備的需要,提高軍隊裝備水平和武器自給能力,南京國民政府除聘請軍事顧問到軍校和兵科學校任教外,還挑選“品學兼優(yōu)”的軍事和技術人員赴德深造。
1928年,張治中代表團訪問德國國防部時,獲許2名中國軍官到德累斯頓步兵學校受訓(柯偉林:《德國與中華民國》第59頁,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此舉為嗣后更多中國軍官赴德軍校學習奠定了基礎。1929年4月,蔣介石準備從中央軍校第六期3200名畢業(yè)生中,選拔100名派往英、德、美等國學習軍事。這批選拔的學員于1930年5月先后出國,其中蔣鐵雄、柴釗、楊中平、蕭勁、楊厚彩、鄭瑞、岳制量、田鄂云、徐煥昇、林馥生、李忠儂、樓迪善、歐陽杰等13人留學德國??紤]到德國只肯接收中國軍事生5名,當時已有徐培根、桂永清、彭克定3人在德國就學,故原準備赴德之軍事留學生,大部轉至意大利、瑞士、奧地利等國學習。桂永清是這一時期赴德學習的著名軍官之一,他于1929年4月抵達德國,入德累斯頓步兵學校受訓,由法肯豪森將軍負責指導。1932年,桂永清回國參加淞滬抗戰(zhàn),后受命組建教導隊,希特勒上臺后,桂永清在中德關系發(fā)展方面起過重要作用。
2.大量學習德軍軍事理論與技術
這一時期,陸軍留德生大多以現役軍官身份進入德國各兵科和參謀大學深造。在奧地利學習的中國軍事生轉到德國學習,在部隊學習半年后,分別進入步、炮、工兵、戰(zhàn)車等學校。1934年,蔣介石派黃埔軍校第一期、第二期畢業(yè)的邱清泉、賀光謙、周嘉、周鴻恩、譚承概、洪士奇及日本士官學校畢業(yè)的黃正成等赴德國學習軍事。邱清泉、賀光謙進入德國參謀學院(即陸軍大學)學習,其余人進入步兵學校、炮兵學校等學習。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曾經留德陸軍大學的人員還有徐培根、周嘉彬、楊彬。1937年,邱清泉回國后任教育總隊參謀長,后官至兵團司令。1935年,據中國駐德大使程天放統(tǒng)計,德國的中國軍事留學生有30多人。從1929年至1939年,留德人員計699人,理工科留德生占四分之三以上,所學專業(yè)大多與國防軍事有關(元青:《民國時期中國留德生與中德文化交流》,《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3期)。
南京國民政府派遣的赴德國學習制造的軍事留學生,多數前往克虜伯工廠實習,以增加實踐經驗。部分留德人員回國后投身兵工領域,或赴德國學習前本身就是兵工制造業(yè)的技術員,他們至少有45人以上。這些人雖與留德軍事生有所區(qū)別,但對軍需品的研制和生產技能的提高發(fā)揮著積極作用。畢業(yè)于柏林大學的有俞大維、鄭家俊、趙學顏。畢業(yè)于柏林工業(yè)大學的有楊繼曾、毛毅可、江杓、劉東騋、趙英、顧敬心、周自新、龔祖同、魏壽困、齊熨。曾就讀于亞琛工科大學的有丘玉池、戴禮智、魏壽昌。胡霨、莊權、丁天雄、趙達、汪瀏、酈堃厚、王世中、朱子清、張郁嵐、潘祖培、薜培貞分別畢業(yè)于漢諾甫城工業(yè)大學、撒克遜工業(yè)大學、萊比錫大學、明興大學、啟爾大學、達爾姆城工業(yè)大學、耶納光學專門學校。從事彈道學研究的俞大維、趙學顏、羅澤霈、熊鸞翥是我國近現代軍事彈道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從事軍用光學儀器制造研究的周自新、龔祖同、金廣路、薜培貞,從事冶金學習的丘玉池、魏壽昌、戴禮智,則成為軍用光學和軍用特殊鋼材制造的奠基人和開拓者。除吳欽烈、朱子清、張郁嵐從事軍用化學研究,其余人所學專業(yè)基本都是機械。不少人留德期間,曾師從著名專家教授。彈道研究所的羅澤霈隨世界著名彈道學專家蘭茲教授,學習兵工彈道技術。應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朱子清與諾貝爾獎金獲得者維也維蘭德教授共同研究有機化學。材料試驗處冶金組組長丘玉池攻讀博士學位的導師,是德國著名冶金學家W.埃林德。赴德學習軍事技術的兵工制造業(yè)技術員中的杰出代表有龔祖同、江杓、周自新、金廣路。1936年,龔祖同開始攻讀博士學位。期間,他曾為軍用光學器材廠籌備做了大量工作,包括推薦人才,選購設備等。江杓回國后在兵工署任要職,1935年4月赴德國驗收火炮時,學習重炮設計原理,對重炮設計提出了寶貴建議。周自新留學期間建議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光學器材維修廠,得到俞大維賞識,回國后全權負責光學器材廠的籌建工作。1937年,他命金廣路、薜培貞等人赴德學習精密檢測技術。受其影響,1939年的中國成功試制出首架軍用望遠鏡。
3.日益拓展到海軍、空軍等領域
1929年至1938年,南京國民政府海軍部共派出10余批約100人出國學習。根據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所藏《海軍沿革》資料載,這10批海軍留學生,1937年赴德12人,1938年為8人,共計20人。據高光佑回憶,1937年上海淪陷后,他與王榮瑸及武漢來的航海輪機班軍官7人,受命從香港赴德學習海軍,與先期在德海軍人員分門學習。此時在德國學習海軍的軍事留學生有32人,計監(jiān)造室4人,航海軍官14人,輪機軍官4人,航海學生10人。除海軍部外,這一時期軍政部還派遣過一批海軍學生到德國學習魚雷快艇。但總的來說,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海軍留德活動的影響不如陸軍留德活動影響大,更無法與晚清時期相比。
空軍留德生起步也較早。馮玉祥最早向德國派出航空留學生。1929年3月,馮玉祥所派赴德留學的27人中,有十一二人申請學習飛行訓練,八九人要求學習飛機制造,四五人希望受訓飛機修理,4人選擇學醫(yī),后來也轉向軍事訓練。德國國防部基本上滿足了他們的要求。后來馮玉祥失勢,這批學員歸駐柏林的中國公使館管理,應視為南京國民政府最早的航空留學生。1929年9月,南京國民政府從中央軍校選拔留學預備班,其中留德13人中的徐煥昇、李忠依、林馥生3人赴德后改學民用航空,后來轉到意大利空軍學校學習。1934年,中央航校選派了分別赴美、德留學的人員??偟膩砜?,南京國民政府派遣的航空留德生人數、影響都比較小,主要原因是美國、意大利兩國的空軍在當時處于領先地位,德國空軍受凡爾賽條約限制,無法與美國、意大利等國媲美,南京國民政府更愿意派人赴美國、意大利學習航空。
三、南京國民政府軍事留德生派遣的影響
軍事留德生的派遣對南京國民政府的軍事實踐活動產生了一定影響,推動了南京國民政府軍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
1.培養(yǎng)了一批軍事人才
南京國民政府派遣的軍事留德生群體人數雖少,但學習內容比較豐富,除了學習傳統(tǒng)的陸海軍種外,還要學習空軍這一新興軍種。即使是傳統(tǒng)的陸海軍種,由于時代的發(fā)展,也增添了不少新內容,如潛水艇、新式魚雷、坦克車等,這就為軍事留學生學習新內容提供了必要,也為全新人才的培養(yǎng)提供了可能。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軍事留德生在兵工機構中地位舉足輕重,他們幾乎壟斷了從兵工署長到下設業(yè)務機構的行政領導職務。1932年至1937年,南京國民政府新建的理化研究所、應用化學研究所、白水橋精密研究所、航空兵器技術研究所、彈道研究所五大軍事研究機構,其所長幾乎全為留德人員壟斷。在一些新建兵工廠內,最高行政職務基本上也由他們擔任。莊任是以生產炮彈為主的株洲炮廠廠長,江杓、丁天雄等任以生產大炮為主的第50兵工廠廠長,周自強任以生產軍用光學儀器的制造廠廠長,吳欽烈任生產軍用化學武器及防化武器的鞏縣分廠廠長。具有德國背景的同濟大學畢業(yè)生李式白、金廣路、王國章等人被派往德國工廠學習考察,承擔向德商訂購、驗收機器等重任。軍事留德生、第三任兵工署署長俞大維,“訂立了各兵工廠對外招標簽合約的‘黑皮書(black book),這是他到德國毛瑟兵工廠參加,學會了他們以計算成本作為招標簽約依據的方法。以此方法,保證了所需軍品的品質規(guī)格,也規(guī)范了交貨的時間及數量。尤其用于杜絕采購軍火、賄賂公行的流弊”。(李元平:《俞大維傳》第37頁,臺灣日報社1993年版)將先進軍事技術與企業(yè)科學管理方法一起引進,更加有利于增強軍事科技實力。
2.推進了軍事技術的進步
1928年起,留德科技精英為南京國民政府兵工署做出了重大貢獻。1933年以后,軍政部轄下的重要研發(fā)機構和重點兵工廠,不少都在他們的控制之下。由此可見,包括軍事留德生在內的留德生對南京國民政府軍事技術的巨大影響。1925年至1933年間,留德軍事科技人才開始受到重用,兵工署遂成為留德生的一大據點?!霸?933至1945年間,以俞大維為核心的一群留德科技專才,對中國的軍火現代化確實發(fā)揮甚大功效。憑借他們的專業(yè)知識和與德國的聯系,他們不單引進德國的軍事技術,并具體投入生產,對中國的科技和教育發(fā)展都有極大貢獻”。(麥勁生:《留德科技精英、兵工署和南京政府的軍事現代化》,《上海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
3、促進了軍事工業(yè)的發(fā)展
20世紀30年代,南京國民政府開始大力整建軍工企業(yè),以提高軍火自給能力。蔣介石明確要求:新兵工計劃中之制炮廠、炮彈廠、煉鋼廠、動力廠、氮氣廠、軍用化學廠,務于民國二十五年完成。南京國民政府對當時中國的上海、漢陽、金陵、鞏縣、濟南等大型兵工廠中的漢陽兵工廠、金陵兵工廠、鞏縣兵工廠進行整修,并與德國積極嘗試合辦了一些新的兵工廠,突出成果有株洲兵工廠和軍用光學儀器廠。南京國民政府整建軍事工業(yè)取得的成績與具有德國教育背景的國內軍事工業(yè)人才的推動密不可分。1933年初,俞大維接替化工界前輩洪中,升任兵工署長。他畢業(yè)于柏林大學,主攻彈道學,對德國武器裝備有一定研究。畢業(yè)后,曾在柏林中國商業(yè)處任職,有機會結識了許多留德中國學生,與他們保持著密切聯系。正因為如此,他任兵工署長后,就能夠從留德生中選擇一些人到兵工部門任要職,在他周圍逐漸形成具有德國教育背景的人主導兵工署的局面。這種經歷使他們在規(guī)劃軍工建設時,能夠將在德國學到的軍事技術運用到軍事工業(yè)建設中,成為軍事工業(yè)發(fā)展的一種推動因素。
抗戰(zhàn)爆發(fā)前成立的理化研究所、應用化學研究所、白水橋精密研究所、航空兵器技術研究所、彈道研究所,肩負著重要使命,各研究所都聚集了一批留德人員。如彈道研究所是1936年應物理大師葉企孫考察德國歸來后的建議設立的。該所從德國購置的設備新穎完美,“國內固無其匹,海外亦屬少見”。該所籌備工作主持人俞大維,協助者莊權、丁天雄、汪瀏等人分別畢業(yè)于德國柏林大學、德國撒克遜工業(yè)大學、德國勃來勞司工科大學、德國波恩大學。該所一些重要領導崗位由留德人擔任。俞大維、于天雄、汪源擔任過所長。汪源曾留學德國,獲機械工程師學位,任所長前曾擔任該所彈道處長。彈道處第一組彈道內組長羅澤曾留學德國,獲內彈道博士學位。所內科技骨干熊鸞翥,于1934年赴德深造,1937年獲彈道學博士學位。
總的來說,南京國民政府派遣的軍事留德生對中國軍事實踐產生了一定影響。軍事留德活動在某種程度上開闊了中國軍人的眼界,增進了對世界軍事現狀及發(fā)展趨勢的了解,更新了中國軍人的知識結構,改善了軍事留學生的軍事素質,形成了一批日后活躍在民國甚至新中國軍事舞臺上的重要人物,他們對中國軍隊建設產生了諸多影響。與此同時,軍事留德活動也存在一個不容忽視的根本問題:即舊中國軍事留學缺乏自身的軍事理論、軍事制度與武器裝備支撐,在向誰學、學什么、怎么做等基本問題上,沒有自主性,只能主要依著德國軍事發(fā)展路子進行學習、簡單模仿,因而就談不上在此基礎上的自主創(chuàng)新。
(作者系解放軍理工大學理學院政治理論與軍隊政工教研中心教授)
責任編輯:彭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