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欽,查承志,艾時剛
(景德鎮(zhèn)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江西景德鎮(zhèn)333000)
手輔助腹腔鏡下結腸癌根治性切除術的應用效果分析
劉欽,查承志,艾時剛
(景德鎮(zhèn)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江西景德鎮(zhèn)333000)
目的探析手輔助腹腔鏡下結腸癌根治性切除術的應用效果,比較手輔助腹腔鏡和開腹結腸癌根治術的療效。方法對200例結腸癌患者按照手術方式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00例。觀察組患者予以手輔助腹腔鏡結腸癌根治性切除術;對照組患者進行開腹結腸癌根治性切除術。記錄兩組病例手術前、后相關數(shù)據(jù)并進行比較。結果觀察組患者手術用時(95.5±24.7)min、術中出血量(84.3±25.4)mL、術后并發(fā)癥率5%、術后疼痛時間(1.3±0.6)d、術后首次通氣時間(3.2±1.4)d以及術后恢復活動時間(2.3±1.2)d。觀察組患者各項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相較于傳統(tǒng)開腹結腸癌根治性切除術,手輔助腹腔鏡下結腸癌根治性切除術具有手術用時短,術中出血量少,手術創(chuàng)傷小,術后疼痛時間短,術后恢復快等諸多優(yōu)點,具備很好的推廣前景。
手輔助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微創(chuàng)手術
結腸癌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消化道腫瘤,對人類健康構成危害[1]。通常采取手術方式進行根治性切除治療,而傳統(tǒng)的開腹結腸癌根治性切除術對于患者損傷較大。隨著腹腔鏡等微創(chuàng)手術器械的不斷發(fā)展與改進,手輔助腹腔鏡下結腸癌根治性切除術由于其手術安全性高,操作方法簡便,患者損傷小以及術后恢復迅速等諸多優(yōu)點,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前景。本院對從2012年5月~2014年10月收治的100例結腸癌患者予以手輔助腹腔鏡下結腸癌根治性切除術治療,獲得了較為理想的治療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對從2012年5月~2014年10月本院治療的200例結腸癌患者按照手術方式隨機分為兩組。所有患者都經(jīng)過纖維結腸鏡及病理活檢確診為結腸腺癌[2]。觀察組患者予以手輔助腹腔鏡結腸癌根治性切除術,其中男50例,女50例,平均(62.3±3.1)歲,腫瘤病灶平均(4.1±1.1)cm;對照組,其中男50例,女50例,平均(61.8±3.5)歲,腫瘤病灶平均(4.3±0.9)cm,進行開腹結腸癌根治性切除術。病患均排除嚴重基礎疾病以及心肺功能不全等手術禁忌證情況,符合手術條件。手術前均已告知病人及其家屬,并已簽署知情同意書。觀察組和對照組病例之間的基礎臨床資料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2 方法觀察組病例予以手輔助腹腔鏡結腸癌根治性切除術;對照組病患進行開腹結腸癌根治性切除術。
1.2.1 手輔助腹腔鏡結腸癌根治性切除術觀察組患者術前取仰臥位安置于手術臺,氣管插管全身麻醉確切后,環(huán)繞臍部行5 cm切口。腹腔探查無誤后,安置手輔助設備。在腹部臍平面建立套管針孔兩個,其一作為操作孔,另一作為觀察孔,臍下再建立一操作孔,并建立人工氣腹。按照解剖順序,對腹腔內重要動靜脈,輸尿管以及結腸進行再次探查。明確腫瘤病灶部位、大小、范圍以及結腸腸腔梗阻情況,并據(jù)此確定根治性切除的范圍。夾閉、結扎腸系膜下動脈,使用超聲能量刀對擬切除范圍進行根治性切除。然后對結腸殘端進行吻合,沖洗手術野,放置引流,手術結束。
1.2.2 開腹結腸癌根治性切除術對照組患者取仰臥位,選擇腹部正中切口,開腹探查如果發(fā)現(xiàn)腸梗阻比較嚴重,則先進行術中減壓,依照腫瘤的根治原則對擬切除腸段進行游離、切除,并進行結腸單腔造瘺術,手術3~6個月后進行結腸造瘺口的還納術[3]。
1.3 術中、術后評價指標術中分別記錄兩組患者手術用時和術中出血量作為評價指標。術后密切隨訪患者,對術后并發(fā)癥,術后疼痛時間,術后首次通氣時間以及術后恢復活動時間進行統(tǒng)計分析和比較。其中術后首次通氣時間反映患者消化道功能術后恢復情況,術后恢復活動時間反映患者整體恢復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對運用SPSS18.0軟件進行相關的統(tǒng)計學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相較于進行開腹結腸癌根治性切除術的對照組,予以手輔助腹腔鏡結腸癌根治性切除術的觀察組病例術中指標更為理想。觀察組病例術后疼痛時間有所減短,術后胃腸道及全身恢復情況良好。觀察組病例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有所降低(P<0.01);觀察組病例發(fā)生5例術后并發(fā)癥,其中肺部感染3例,尿路感染2例,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5.0%。對照組病例發(fā)生18例術后并發(fā)癥,其中切口感染7例,肺部感染5例,胃排空障礙2例,吻合口漏2例,尿路感染2例,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8.0%。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相關指標比較
結腸癌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近年來我國發(fā)病率一直呈現(xiàn)不斷上升趨勢。由于結腸癌早期沒有特征性的臨床表現(xiàn)以及我國尚未普及纖維結腸鏡檢查進行早期篩查,往往患者就診時,病情已經(jīng)進展至晚期,病灶較大以及腸腔發(fā)生不同程度梗阻情況。因此進行手術治療是目前首選的治療方法。傳統(tǒng)的開腹手術方法,對患者損傷較大,術后并發(fā)癥較易發(fā)生,術后恢復較慢。與全腹腔鏡相比,手輔助腹腔鏡既保留了術者的精細觸覺,同時兼顧了腹腔鏡清晰的手術視野[4],使得手術的安全性進一步得到提高。
本研究中,與傳統(tǒng)開腹手術相比,應用手輔助腹腔鏡結腸癌根治性切除術的患者手術用時明顯縮短,術中出血量有所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降低,術后疼痛時間有所減短,術后胃腸道及全身恢復情況良好。術中出血減少可能與采用新能量平臺超聲刀使得創(chuàng)面剝離以及血管結扎等操作更安全潔凈有關[5]。本研究主要對術中以及術后近期指標進行觀測,下一步擬通過跟蹤隨訪對遠期治療效果進行研究。
總之,采用手輔助腹腔下結腸癌根治性切除術,手術切口小,手術用時短,術中出血少,具有很高的手術安全性;患者術后疼痛得到緩解,患者術后創(chuàng)傷性應激情況減輕,消化道及全身功能恢復迅速;操作方法簡便,醫(yī)師相關技術培訓難度降低,因此具有廣闊的臨床推廣前景。
[1]陳超,奉典旭,左青松,等手助腹腔鏡在結腸直腸癌根治術中的應用及評價[J].外科理論與實踐,2014,19(4):358-360.
[2]林良慶,劉逸,揭志剛,等.手輔助腹腔鏡左半結腸根治性切除術的臨床應用[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4,22(35):5561-5566.
[3]馮慧遠,周定耕.TLC與HALS治療急診梗阻性左半結腸癌或直腸癌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研究[J].海南醫(yī)學院學報,2015,21 (3):368-371.
[4]韓方海,李洪明.手輔助腹腔鏡(HALS)直腸癌根治術[J].消化腫瘤雜志,2012,4(1):59-61.
[5]石剛,董明,宋純,等.手助腹腔鏡與全腹腔鏡在右半結腸癌根治術中應用的前瞻性病例對照研究[J].中華老年口腔醫(yī)學雜志,2015,21(2):113-116.
10.3969/j.issn.1009-4393.2017.05.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