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軍_
媒體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習者
文_王化橋 宗不爭
《弟子規(guī)》適合當今兒童嗎?
編者按:
再開啟《弟子規(guī)》話題的討論,編輯想引入毓老師之問,愛新覺羅·毓鋆在給學生講《論語》時問:“今天的兒童,究竟應接受什么教育?”帶著毓老師之問,本期論壇重刊國內(nèi)學者、一線教師、傳統(tǒng)文化研習者、教育媒體人的觀點文章,且看他們是如何厘定《弟子規(guī)》,以及如何看待傳統(tǒng)文化學習這件事的。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刊立場。
中國的好書太多了,小孩子要讀,還輪不到《弟子規(guī)》。大家在討論這個問題時,都是從《弟子規(guī)》出發(fā)來談它該不該讀,但其實應該倒過來,從好書里挑給孩子讀——中國的好書那么多,為什么一定要抓住《弟子規(guī)》大讀特讀?而且好像不讀《弟子規(guī)》都不行,有人主張不讀《弟子規(guī)》反而引發(fā)了爭議,這本身是一件非??尚Φ氖聝?。還讓小孩背誦,有點“走火入魔”。
第二點,在啟蒙讀物里,一般讀《千字文》《三字經(jīng)》《幼學瓊林》等,宋代以后又有《百家姓》等,《弟子規(guī)》很晚才出現(xiàn),是最不流行的,但在我們這個時代,成為一個流行的幼學讀物,這蠻奇怪。
《弟子規(guī)》流行是在清朝,那時,“文字獄”盛行,教育大家聽話、順從、安分守己,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下,《弟子規(guī)》得以流行,異軍突起。
還有一點,《弟子規(guī)》是從《論語》里的一句話衍伸出來的。難道它概括了孔子觀點的全部精華?如果是,那就讀這句好了,何必讀《弟子規(guī)》?我覺得,讀《弟子規(guī)》完全是嚼飯喂人,你去吃這些東西,為什么不直接讀《論語》呢?再說,某個人的“咀嚼”,到底符不符合孔子的想法?未必,因為孔子是因材施教,隨機講的,要把前前后后的道理綜合起來看。
教育的原則不在規(guī)訓小孩,而在端正自己。你自己不端正,天天教育孩子,這整個教育原理給顛倒過來了。儒家的基本倫理原則是講反求諸己,要自己的行為讓孩子產(chǎn)生一種向往、學習的沖動。所以,沒有所謂《弟子規(guī)》,只有規(guī)范父母。(摘自新京報書評周刊《〈弟子規(guī)〉是“精神霧霾”?》一文)
龔鵬程_
學者,現(xiàn)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主任。
所謂《弟子規(guī)》,無非是《論語》首章《學而篇》第六條語錄“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敝殑t化。此一教訓之關鍵在于“入則孝”,所謂“孝悌,其為仁之本與”。作為建立在農(nóng)業(yè)文明基礎上的血緣部落倫理,其目的乃是實現(xiàn)以等級和服從為基礎的倫理秩序,從而在此基礎上構筑穩(wěn)定的封建政治秩序。在傳統(tǒng)社會,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站在現(xiàn)代和世界文明的立場,則有頗多可供商榷之處。
孩子的成長需要規(guī)矩,需要權威,這是一個事實,此即所謂“立于禮”,而父母則扮演孩子成長的權威角色。但這里的問題有兩個:其一,父母子女關系的等級性;其二,權利義務的不對等性。實際上,在社會中,羞辱孩子至今仍是一個常態(tài)?!皳闊o怨”這種奴才般的教訓就是缺乏對孩子尊重和保護的典型體現(xiàn)。而在一些西方國家,打孩子根本就是侵犯人權的犯法行為。在面對父母毆打時,孩子和鄰居都可以報警。
其實,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父母的人性弱點會越加明顯地暴露在他面前。如果他有足夠的理性,就會明白各種惡棍騙子貪官其實也都是人之父母,如果他德性不夠好,將如所有人一樣失去他人也將失去子女的尊重。
以孝倫理為基礎培養(yǎng)出來的人,其人格也會很成問題。這樣的人權利意識欠缺,服從意識濃厚,缺乏對陌生人的道德義務意識。既然道德之基礎是血緣,那對沒有血緣的人呢,自然隨血緣關系之遞減而衰減咯,這樣所謂“泛愛眾而親仁”之道德目標也就成了空中樓閣。
對父母造成的影響則是許多為人父母者根本不去尋求自身的獨立價值,仿佛活著就是為了孩子。老了之后要么仍為孩子操勞,要么干預成年子女的生活,要么以“孝道”這樣的道德大棒對子女進行情感訛詐。許多中國人終身陷于與父母的情感糾葛之中,這就是孝倫理造成的惡果。
孝倫理還損害了我們通過反叛父母而養(yǎng)成獨立自由的個體精神人格之成長可能。孩子的成長其實要經(jīng)歷一個“弒父”的階段,通過對偽權威父母的反叛而超越血緣倫理向靈性層次提升,從而才能確立起自己人格的獨立性和思想判斷力,并進而去追尋生命的終極價值,與父母的關系也因此而變得平等,獨立而自由。儒家孝倫理允許這種反叛嗎?這是個問題。(特約撰稿)
范美忠_
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yè),獨立教師
李山_
學者,北京師范大學教授,《百家講壇》“春秋五霸”“戰(zhàn)國七雄”系列主講者
《弟子規(guī)》教育孩子“須順承”,其邏輯是小孩子什么也不懂,大人都懂。是不是這樣先不說,要命的是大人在孩子面前擺一副威嚴不可忤逆的架子,不論大人“教”的對不對,這種做法本身就是對小孩子人格的不尊重。
用《弟子規(guī)》這樣的“國學”讀物塑造我們小朋友的幼小心靈,是不是會造就一些“小奴才”?這樣一來,“國學”教育還是現(xiàn)代教育嗎?
文化的傳承有“前喻”“并喻”和“后喻”。前喻,是老的教小的,這在古代農(nóng)耕時代大多如此。并喻,就是老的未必就教小的,因為只是積累互有長短。后喻文化時代,知識更新太快,往往就是小的教老的一些什么了。例如在電腦、網(wǎng)絡等方面,我們這些家長不是常常覺得老腦筋不靈光嗎?
合格的現(xiàn)代家長,絕不能像《弟子規(guī)》那樣板起面孔,而是得放下“老子”的架子,尊重孩子的個性,遇到問題平等地溝通交流。拿架子教訓孩子,也可能教育出“孝子”,可那“孝子”的內(nèi)心世界,又是怎樣的傷痕累累,又含著多少的委屈呢?要是您在孩子小時候就將其人格弄得擰巴,恐怕終會反彈到您做父母的身上。這多可怕,又多悲哀!
《弟子規(guī)》是清初一位老秀才的制作,過去童蒙教育使用讀本,其實也不大輪得上它。真可以先放放,照它那一套訓教,是先踐踏小孩子人格的。一個人人格倒了,遑論其他?一本童蒙讀物,傷害人格,又遑論其他?又何況國學讀物,還有許多優(yōu)秀的作品,值得孩子們習讀。(摘自李山個人公眾號“桃李國學堂”,《〈弟子規(guī)〉該不該讀》一文)
4.鮑鵬山:真理尚能討論,《弟子規(guī)》是一個封閉的系統(tǒng)
鮑鵬山_
學者,上海開放大學教授,《百家講壇》“新說水滸”系列主講者
有人給孩子們教《弟子規(guī)》,把這當作國學教育,就是典型的不專業(yè)。《弟子規(guī)》 是一個封閉的系統(tǒng)。從邏輯學的角度來講,它的內(nèi)容都是全稱判斷:我只規(guī)定你必須這么做,它是毋庸置疑的,不用討論、不用思考。
任何一個真理, 任何一種價值都有它的邊界, 但當它變成全稱判斷的時候, 它就沒有邊界了,沒有邊界的價值會踐踏其他的價值。比如《弟子規(guī)》里有一句說:“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币馑际歉改赣H叫孩子做事情,孩子就要馬上答應一點都不能耽誤。
像這樣比較絕對的話,雖然《論語》里也出現(xiàn)過,比如《論語·學而》里面說:“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 未之有也。’” 但是沒關系,因為《論語》雖然在這個地方這么說,在另一個地方對相同的問題又會有不同的看法,比如孔子說過 “當仁,不讓于師”,其實就是 “從仁不從師” 的意思。再比如,子路向孔子請教事君的問題:老師,我們怎么侍奉國君?孔子直接告訴他:“勿欺也,而犯之?!蹦憧矗墩撜Z》可以自我平衡,不會那樣武斷。可見《論語》 是一個開放的系統(tǒng)。
《弟子規(guī)》 最多是個小學生守則,根本就不是經(jīng)典,我從沒有把它當成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我有時候跟家長說,你八九歲的小孩讀完《論語》和讀完《弟子規(guī)》是完全不一樣的。二十年以后,孩子可以很自豪地說,我很小就把一本 《論語》讀完了,但是一個成人他不好意思說,我把《弟子規(guī)》讀完了,是不是?
還有,我們做學問的,寫文章引用《論語》《大學》《中庸》《孟子》,那是非常權威的,有說服力的。但是如果我寫論文,引用《弟子規(guī)》《三字經(jīng)》,就變成笑話了。所以說,做教育要專業(yè)。剛才你講市場上很亂,是因為很多人并不是真正地關心教育,真的對教育有想法,他只是覺得這里面有市場,有錢賺。
(摘自《當代教育家》雜志,《〈弟子規(guī)〉 最多是個小學生守則》一文)
黃曉丹_
南開大學中國古典文學博士,江南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從民國時候開始就不停有學者在總結歸納兒童傳統(tǒng)文化教育,這些學者一方面是基于自己生活在那個傳統(tǒng)文化中間,他們可能是清代后期出身,他們可能是在接受西式教育之前已經(jīng)接受過完整的童年期的兒童傳統(tǒng)文化教育。另外一些學者可能自己沒有經(jīng)歷過,但是他們進行研究考索,他們得出的結論是一樣的,兒童傳統(tǒng)教育古代真正實施過的差不多都分為倫理、故事、詩字、常識、詩歌這五類。
《弟子規(guī)》寫出來是到鴉片戰(zhàn)爭后,流行起來更要到二十一世紀,它并不是“兒童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基本材料。傳統(tǒng)蒙學是非常豐富的,《弟子規(guī)》頂多屬于其中“倫理類”文本里的一小部分,而且是不大重要的一部分。
有人問:“《弟子規(guī)》不屬于傳統(tǒng)經(jīng)典,那么有沒有可能,它正是因為符合了某種現(xiàn)代性的需要,而具有被重新經(jīng)典化的可能呢?”就我自己而言,我并不贊同這樣的觀點。首先,說古代的賢達都是讀了《弟子規(guī)》才成為賢達的,這就不如實;其次,要談當下的物質(zhì)和精神需求的滿足就要談到現(xiàn)代的兒童觀。你無法在一個“童年具有獨立的、不可替代的價值”的假設之下,去執(zhí)行一種僅僅著眼于訓導兒童成為成人的行為規(guī)范。第三,對未來生活的適應性而言,當下社會以及未來社會,已經(jīng)不可避免地告別了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宗法社會,兒童必須學習如何在陌生人社會中與人合理合法相處的技能。
我想,無論我們要回答的問題是“如何能在現(xiàn)代社會實現(xiàn)兒童個人潛能的最大發(fā)展”,還是“如何能傳承傳統(tǒng)文化中優(yōu)雅和高貴的內(nèi)容”,我都實在看不出有什么理由要在千千萬萬的文本中選擇《弟子規(guī)》。
我是不愿意在其他的地方講關于《弟子規(guī)》的事情,我是一個學中國古典文學的人,我認識一些學中國古代史、中國古代哲學、中國藝術史的朋友,我們在一起會覺得傳統(tǒng)中間有非常非常多的東西可以討論真的是讓人眼花繚亂、應接不暇,我們真的是沒有時間、沒有精力、沒有必要留給那個名叫《弟子規(guī)》的那個一點都不重要的東西,所以每次被人抓住談《弟子規(guī)》的時候我都想說傳統(tǒng)里面還有好多好東西,我們?nèi)フ務勀切〇|西吧。(摘自新京報書評周刊《〈弟子規(guī)〉的傳播是場騙局?》)
吳梅_
前媒體人,作家,中國傳統(tǒng)文化愛好者,允元小學館創(chuàng)辦人
《弟子規(guī)》是可以讀的。不僅可以讀,而且要付諸行,或者更準確地說,首先要付諸行,而且首先還不是為師者要求孩子付諸行,是為師者要求自己付諸行。文化斷喪百年后,不要說今天的孩子,就說今天的成人,我們真的自信自己的基本修養(yǎng)高過傳統(tǒng)中國的基層百姓嗎?如果謙卑一點,我們可以捫心自問:在《弟子規(guī)》面前,我們是高于它還是低于它?
當然,在我自己的教學中,沒有設置《弟子規(guī)》的課程。這并不是我鄙薄它,而是因為,作為一個周末讀經(jīng)的小學館,我沒有足夠的時間給到它,在有限的時間轄制下,我有更重要的功課要給到孩子,那就是真正的“經(jīng)典”。
《弟子規(guī)》是蒙書,不是經(jīng)典。
什么是經(jīng)?這個問題的答案在傳統(tǒng)中國人那里,很清楚,不會有第二個答案,只是到了現(xiàn)代,因為不學無術,它才成了一個問題。經(jīng),在傳統(tǒng)中國那里,就是四書五經(jīng)。之后,儒釋道三家融合,經(jīng)典的范圍得到擴展。近現(xiàn)代,諸文明繼續(xù)合流,經(jīng)典得到了又一次擴充和豐富,西方文化的重要經(jīng)典也包括進來了。
回到《弟子規(guī)》?!靶⒌苋偾А?,即《孝經(jīng)》《弟子規(guī)》《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它們是“蒙書”,不是經(jīng)典。
允元小學館做過一個實驗,同時開了一個“經(jīng)典班”,一個“童蒙班”,一個學期結束,實踐結果確如王財貴先生所說:高度的涵蓋低度的,低度的涵蓋不了高度的。
一個讀了《弟子規(guī)》的孩子,讀不了《論語》,而一個讀了《論語》的孩子,去讀《弟子規(guī)》卻很容易,只不過他已經(jīng)不需要讀《弟子規(guī)》了。
這里有兩方面意義可以展開說。從智力角度說,《弟子規(guī)》是簡單的韻文(三字反復),對于孩子的記憶能力和腦容量要求小,《論語》是散文,散文并非沒有節(jié)奏,只是節(jié)奏復雜。一個孩子把較復雜節(jié)奏的散文讀背刻在大腦里,他大腦的發(fā)展程度顯然和一個讀三字節(jié)奏的孩子大腦是不同的。事實就是,一個背下了《論語》的孩子,耍耍噠噠地把《弟子規(guī)》搞掂了。
再從修養(yǎng)的角度說。大經(jīng)和蒙學讀物,一個是義理,一個是對義理的應用。明了義理,開用是相對容易的,但有了用不懂后面的義理,卻可能在施用時出問題,比如,僵化,比如,對身心造成束縛。《弟子規(guī)》定了很多規(guī)矩,如此如此,這般這般,挺好,讓人知道如何措手足,但,僅僅這樣,不夠?!墩撜Z?子路篇》有一句“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背n硁然,就是像小石頭那樣堅確,不懂機變,這還是小人。真正的君子該怎么著呢?孟子說了,“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義所在?!?/p>
當然,一個孩子,更多是處于“使由之”,而不是“使知之”的階段,所以《弟子規(guī)》是不錯的。只是,我們是不是要把它放到一個這么高的地位上去?我們需不需要花那么大力氣去學?這個可以討論。(節(jié)選自往期本刊文章)
我的次第,就是從最根本做起?,F(xiàn)在多數(shù)國學教育做的就是拼盤,講究怎么樣把一個菜擺得好看,這是求其次而又其次的事情。
楊軍_
媒體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習者
作為一種蒙學教材,因要求識字,所以會盡可能列出常用的大部分單字。如《千字文》《笠翁對韻》,其體例尤其注重事物分類和對仗,是天地人都有的一個廣闊世界?!疤斓匦S,宇宙洪荒"。而《弟子規(guī)》的問題正在于這一點的缺乏。
首先,筆者并不認為《弟子規(guī)》本身有多壞,如某些人認為是“封建糟粕”。事實上,《弟子規(guī)》之所以一邊大受歡迎,一邊飽受批評,恰恰在于:我們的教育者、家長都多少沒有做到那些訓誡的東西,所以才如此急切地要求孩子背誦。然而,就其內(nèi)容而言,非但與背誦無關,且其落腳點更在于行事和身教。
簡單列入課程、要求重復誦讀,只能證明我們懶惰。
《弟子規(guī)》的根本問題在于它內(nèi)容雖然源于傳統(tǒng),形式上仍只是一種“學生守則”。誠然,可以說它脫胎于《論語》等經(jīng)典,是經(jīng)典的“化身”。但它真的符合這些經(jīng)典及傳統(tǒng)蒙學的精神嗎?未必。
如《弟子規(guī)》總則指出的,它的核心要義來自《論語?學而篇》: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在《論語》里,這句話是通過很多語境相互關聯(lián),才形成完整語義。何為孝、弟、信、愛,何為仁,在其中都是通過具體行事的情境和師生“論語”得到答復的。換言之,這些詞并非概念,要人去分析,而是要求人實踐。
比如著名的孔子論孝四節(jié),是針對四個人不同的性格和做法提出。孟懿子問孝,孔子言“無違”。無違的解釋雖有爭議,但基本都主張是“不違于禮或理”,而不是不違背父母的命令。
但在《弟子規(guī)》的體例里,這樣的語義被簡化為“父母命,行勿懶”“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等語。何謂“行勿懶”“撻無怨”呢?這恐怕不是一句話可以說的。傳統(tǒng)自來有“小棒則受,大棒則走”的道理,如“曾子耘瓜”,曾子誤斬瓜根,被父親拿著大棒打,曾子受了,自以為得理,后來孔子并不欣賞這種做法,還舉了舜和瞽叟的例子。
再如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痹凇兜茏右?guī)》,這意思被簡化為“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前面意思含混,“力為具”也構不成語境。至于“嘗藥”“守夜”,本是日常生活行事,需要具體環(huán)境體現(xiàn)。
類似例子還很多。比如“泛愛眾”章,《弟子規(guī)》說:“人有短,切莫揭……道人善,即是善。揚人惡,即是惡?!笨煽醋鳌墩撜Z》“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樂道人之善”等的演繹。但同樣,在《論語》,因其互文體例,對這句話構成了語境。如何是成人之美、成人之惡,限度在哪里,都有討論。如“鄉(xiāng)原,德之賊也”;又如:子貢問曰:“鄉(xiāng)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薄班l(xiāng)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xiāng)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等等。揭短揚惡當然不是什么好事,但具體何謂善惡,就不是一兩條訓誡可以要求的了。
其實無論對《論語》還是對《弟子規(guī)》作者本人的發(fā)心,“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恐怕才是其中關鍵。行有余力則學文不是教條,而是應用。如此,現(xiàn)在的背誦不正是反其道而行之嗎?在一年級就死記硬背,那時孩子對其中語義一知半解,但反而是感受力最強的時候。如果我們承認,《弟子規(guī)》滿篇都是要求“行”的東西,那為何不去做呢?
所以,在這里,筆者斗膽說,與其說讓孩子去背《弟子規(guī)》,不如先讓大人背,大人背了真正給孩子做出榜樣才算行。比如,《弟子規(guī)》說:“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笨峙率紫戎档觅|(zhì)疑的是我們的父母。要求孩子這樣做時,我們自己做好了嗎?
但現(xiàn)在,我們在《弟子規(guī)》推廣的一些宣傳中看到的卻是相反:孩子教育大人。如一個故事這樣說:一個小孩外祖父的父親去世了,喪禮上,外公和叔公在靈堂爭吵,眾人苦勸無效。突然這孩子背了一句“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外公和叔公羞愧不已,停止了爭吵。另一個故事則說:一個小孩的父母都去上班了,奶奶病危在家,天氣炎熱,但小孩既沒開空調(diào),也沒開電扇,堅持為奶奶端藥倒水扇扇子,陪在身邊。
這樣的故事與其說是《弟子規(guī)》的威力,不如說正是家庭教育的缺乏和悲哀。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jīng),父母忙或有爭吵都無可厚非,但最終卻由孩子來指出問題所在,恐怕是沒道理的,如果我們承認,孩子的習慣養(yǎng)成大半來自家庭熏陶。而現(xiàn)在,父母在日常生活缺乏教育意識,反而試圖簡單以《弟子規(guī)》的背誦來完成教育,恐怕也是不可能完成的。
有人或許說,我們小時候背誦了那么多唐詩宋詞古文都不太理解,不照樣背了嗎?不正是要等待成長消化嗎?
事實上這種反駁是無力的。因為文學作品不同于訓誡,它首先是飽含感情的,是人對生活的真情流露,所以才可借助生活來還原。而訓誡的根本在于,它把生活的習慣養(yǎng)成當成了知識。
類似的,我們就可發(fā)現(xiàn)一些很顯見的問題,即《弟子規(guī)》的一些東西又太簡單了。如“出必面,反必告”“長者立,幼勿坐”“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讀書法,有三到”等等。這明明是習慣養(yǎng)成的東西,為何不直接由家長和老師滲透在生活和學習里以身作則教孩子呢?我們?nèi)绻尜澩?jīng)典的說法,習慣養(yǎng)成來自天性,它需要行動去激發(fā),我們或許也不會那么強調(diào)《弟子規(guī)》及其背誦了?!懊窨墒褂芍豢墒怪?,是這個意思。
其實,把習慣養(yǎng)成貫穿到生活中,古代私塾也正是這樣做的。如王陽明《訓蒙大意》列出的學生日課“歌詩”“習禮”“讀書”,就要求“每日工夫,先考德,次背書誦書,次習禮,或作課仿,次復誦書講書,次歌詩”。其“教約”說:
每日清晨,諸生參揖畢,教讀以次。遍詢諸生:在家所以愛親敬長之心,得無懈忽,未能真切否?溫凊定省之儀,得無虧缺,未能實踐否?
我們看到,這和《弟子規(guī)》很像,卻不是背誦。不妨說,正是這樣才真正還原了孔子師徒“論語”的情境。因為都是一些太淺顯、“絕知此事要躬行”的東西,完全不用背誦。如果道德真可以背誦,那人和電腦或許也沒有區(qū)別。
最后,還必須指出的是,作為一種蒙學教材,我們都知道,古代蒙學讀本多半是用于識字的。因要求識字,所以會盡可能列出常用的大部分單字。如《千字文》《笠翁對韻》,其體例尤其注重事物分類和對仗,是天地人都有的一個廣闊世界?!疤斓匦S,宇宙洪荒”。而《弟子規(guī)》的問題正在于這一點的缺乏。作為識字教材,不僅小氣,而且局限于人事的意思也常常含混不清。在現(xiàn)在,拼音教學尚與傳統(tǒng)識字教學爭議不斷。如此,單從識字角度說,既然有更好的教材,為什么還要選擇《弟子規(guī)》呢?
文_王化橋 宗不爭
應試教育、功利教育是一種缺心眼的教育,《弟子規(guī)》是真正的素質(zhì)教育……
一、誰說《弟子規(guī)》是經(jīng)典?
開春以來,網(wǎng)絡上、新媒體上知識分子反對讀《弟子規(guī)》的聲音掀起了又一陣高潮,很多舊文章被翻出,更有一些文化名人加入反對陣營,諸如:《〈弟子規(guī)〉是通往奴役之路》《如何用〈弟子規(guī)〉戰(zhàn)勝父親》《〈弟子規(guī)〉是一本偽經(jīng)典》……
遍覽這些文章,其反對的觀點要么回避“家庭教育”“啟蒙教育”的本質(zhì),要么罔顧兒童心理成長規(guī)律和漢語言文字的特點。
簡單歸納一下,凡是反對讀《弟子規(guī)》,大致有以下一些似是而非、莫名其妙的觀點:
(一)《弟子規(guī)》不是經(jīng)典。
但是,誰又說過《弟子規(guī)》是經(jīng)典?《弟子規(guī)》是滿清以來“道衰文弊”之際,民間編寫的權宜教材?!洞髮W》《論語》《中庸》等是經(jīng),《弟子規(guī)》《三字經(jīng)》之類是權。有師資、有條件講授《大學》《論語》的學校書院,哪里還需要讀什么《弟子規(guī)》。
對大量一線教師而言,《弟子規(guī)》只是一種替代和補充,以讓現(xiàn)在的孩子可以少看一些暴力卡通、昂貴西洋繪本的兒童誦讀教材。
(二)《弟子規(guī)》奴役、禁錮中國兒童。
試問,《弟子規(guī)》的“規(guī)”,是法律規(guī)定嗎,是誡令嗎?
“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敝袊暮⒆尤绻徽罩@樣做,會被“石頭砸死”還是要“火刑燒死”,抑或受別的什么處罰?
《弟子規(guī)》原名《訓蒙文》,現(xiàn)代人翻譯為規(guī)范。所以,錢文忠在央視講《弟子規(guī)》時也這樣理解,認為孩子如果停下來作揖,遇到車禍怎么辦。這些現(xiàn)代知識人也不想一想,中國人的思維從來是變通的,是易經(jīng)的思維,所謂“禮之用,時為大”。舊時代遇到長者是停下來作揖,現(xiàn)在的兒童碰到長輩,點點頭、向長者致意并不過分吧?
《周易》言“不可為典要,唯變是從”,父慈子孝的天性是“不易”,《弟子規(guī)》則是面向兒童的“變易”和“簡易”,它永遠是變通的,不是律法。這是中國文明極為特殊之處,因為中國是世界諸文明里唯一沒有誡令的?!妒]》里則有“不準殺人”“不能偷盜”。而《禮記》則言:“殺父之仇,不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革?!?/p>
(三)《弟子規(guī)》是清朝人編的教材,糟粕多于精華。
中國的傳統(tǒng)學問是一個整體,是“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朱子語)。清代儒生編寫的教材只是一種流變,但也是“希賢希圣”的入門根基之一。當代大儒龔鵬程先生等人雖然也不提倡讀《弟子規(guī)》,也不可以否認這一點。龔先生曾說:“現(xiàn)在人動不動就說,要對古人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卻沒衡量衡量自己是什么玩意。你跟孔子的距離是火星跟地球的距離呀,開什么玩笑,人家講什么你都聽不懂,還精華糟粕呢!”
(四)不少家長也反對學校讓自家孩子讀。
這太好辦了,只要有家長反對,就不能強迫,他自己的孩子可以不讀,但不能影響班里別的孩子讀。
(五)《弟子規(guī)》的要求,很多大人都做不到,卻要求孩子……
這才終于說到點子上了!是的,正因為很多大人做不到,再不讓下一代讀,更不利于自身的健康成長。春節(jié)在麗江的東北女孩,若明白“斗鬧場,絕勿進”,何至于被毀容?前年被判重刑的重慶姑娘,如果明白“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何至于透支信用卡一百多萬元去購買太多的LV、愛瑪士。至今還在牢里的郭美美,在長達兩年的微博上被網(wǎng)友一直批評,若她知道“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可能不會有牢獄之災……
(六)、西方兒童并不學《弟子規(guī)》,并不比中國人素質(zhì)低。
這又說到點子上了。西方的傳統(tǒng)文化曾經(jīng)被打倒過嗎?曾經(jīng)像現(xiàn)代中國人一樣對傳統(tǒng)一無所知嗎?以為禮教是吃人,認為秩序、尊卑之類的是等級。機場安檢、食堂打飯都需要排個隊,人世間是不是也要講先來后到?是不是也要尊老愛幼、長幼有序、兄友弟恭……
二、“《弟子規(guī)》是中國教育的救心丸”
其實,教育界和家長要批駁這一類虛妄的觀點極其容易,只需要一句話,那就是:《弟子規(guī)》最大、唯一的惡即在于,作為一本兒童閱讀教材,《弟子規(guī)》幾乎是免費的,沒有人來收版稅,且教學極簡單。這樣的教材和教學,會讓多少“教育專家”少掙一些講課費,讓多少出版商少賺一些版稅……
筆者采訪基礎教育界多年,聽到一線校長發(fā)出過很多的聲音,也看到過這樣一些景象:
“現(xiàn)在的應試教育、功利教育是一種缺心眼的教育,《弟子規(guī)》是真正的素質(zhì)教育……”
一所民辦中學的校長自費數(shù)萬元,將《弟子規(guī)》全文銘刻在校園文化長廊上,因為他知道,正是《弟子規(guī)》的教育,讓多少差生、中等生養(yǎng)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讓高考升學率連連飛躍……
一所留守兒童占大多數(shù)的鄉(xiāng)村小學里,孩子們天天誦讀《弟子規(guī)》,而把“長幼有序、孝悌忠信”落實在生活實踐中,讓鄉(xiāng)里的老人喜悅,孩子自己也開心,如佛經(jīng)言“自受用,他受用,自他不二”。這些貧窮的留守孩子,不太可能會自殺……
以上種種,不一而足。
前幾年,中山大學出臺讓全體大一新生讀《弟子規(guī)》的規(guī)定是道理的,我們不相信中山大學的校領導們集體犯昏。
同樣,在很多城市的廣場、街心花園銘刻《弟子規(guī)》也是有道理的,不可能都是城市建設者的心血來潮。
同樣,眾多地方教育行政部門要求小學生讀《弟子規(guī)》也是有道理的,一千余字的《弟子規(guī)》,不會增加多少課業(yè)負擔,且三字一句,朗朗上口,比孩子們耳濡目染的電視廣告詞、網(wǎng)絡暴力語健康有益多了。
一所民辦中學的校長自費數(shù)萬元,將《弟子規(guī)》全文銘刻在校園文化長廊上
當然,有基層教師說《弟子規(guī)》是中國教育的“救心丸”也許有些過,因為,它至少并不是唯一的救心丸。它只是以下在三個方面彌補了現(xiàn)代教育的嚴重不足。
(一)生敬畏。
現(xiàn)代社會的兒童對父母多親昵,而少敬畏,于自身不利。所謂“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敬畏不是恐怖,不是階級壓迫,是為了孩子自身的清明,以養(yǎng)成謙遜柔順的品格,可以度得過人生的患難。有敬,則靜定,靜定則清明。如明鏡,如止水,自能鑒物,聰明睿智皆由是生。
城市街心花園廣場的《弟子規(guī)》碑刻
(二)慎言行。
“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在眾聲喧嘩的時代,一個謹言謹信的兒童更能專注于學習。君子一言以為智,一言以為不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論語》子張問行,孔子答以“言忠信、行篤敬”,此為入德之門,亦為成德之要,可以終身受用不盡。
(三)辨君子與小人。
《弟子規(guī)》的每一行皆是辨君子與小人,辨義利??上КF(xiàn)代人著眼于文字的細枝末節(jié),生硬理解,不明大義。
所以,作為教師和家長,首先自己要熟讀《弟子規(guī)》,并靈活運用《弟子規(guī)》的訓示,作為為人處事的參照,并讓自己的孩子和學生讀《弟子規(guī)》。
《弟子規(guī)》不是經(jīng)典,是權法。只要求熟讀,不要求背誦。但更重要的是實踐,對于處于啟蒙階段的中國兒童來說,他們沒有那么愚笨,會把《弟子規(guī)》作為成法。對兒童來說,它只是一個有趣的、可以讓大人喜悅、讓自己開心的順口溜,和“奧特曼打小怪獸”一樣好玩而已。
夫子教人“博文約禮”,讀《弟子規(guī)》是博文,是溫故。而約禮是知新。知新是應對當下,是解決問題。溫故而不知新,那是白讀。
又,夫子言“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孝悌為質(zhì),非文。對父母有敬愛之質(zhì),始有文。而文,又切不可離開敬之質(zhì)。這樣的孝悌,只需有一分敬,天下父母無不歡心,現(xiàn)代化醫(yī)院里哪里還需要“親有疾,藥先嘗”。如此生硬、機械的理解《弟子規(guī)》的內(nèi)容,要么是居心不良,要么就像那臭名昭著的、被胡化嚴重扭曲的“二十四孝圖”一樣,令人作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