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
徑,本義是指陡直的山路、狹窄的道路。《說文解字》:“徑,步道也。”《字林》:“徑,小道也?!?/p>
就“徑”的原始字面含義而言,似乎無所謂褒貶?!耙皬皆凭愫?,江船火獨明。”“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薄扒鷱酵ㄓ奶帲U房花木深。”僅唐詩里蘊藏著的“徑”就不勝枚舉,讓人陡生出莫名的空靈、幽妙之感。
魯迅先生曾有一句名言:“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边@樣的路,便是小徑。這樣的“小徑”,這樣敢為人先踏出“小徑”的先驅,是應該受到敬仰的。原因很簡單:“地上本沒有路?!?/p>
然而,現(xiàn)實生活中還有一種“小徑”,卻很是讓人痛心疾首、心生怨懣:公園、校園、廣場、街道,春暖花開,綠草茵茵。明明有橫平豎直的平坦大道,可就是有人僅僅為了少走幾十步、十幾步、甚至于幾步路,不惜踩踏萋萋芳草,硬生生踩出一條又一條灰黃色的小徑,像一柄柄利劍,刺中城市文明的心臟。
盡管“手下留情花如錦,腳下留情草成茵”“小草多可愛,請你別傷害”“小草有情,踏之何忍”的警示牌十分醒目,但很多人依然熟視無睹,我行我素:大爺大媽從小徑上走過,青年男女從小徑上躍過,寶貝們小手拉大手也從小徑上跳過……大路朝天偏不走,小草無罪屢遭踏。
小徑,看起來似乎是小事,但久而久之,一個人、一群人、一族人,都產生“小徑心理”,甚至形成“小徑文化”,那就貽害無窮了。
“小徑心理”的實質是投機取巧、貪圖便利,其危害是不惜為了“小利”而破壞規(guī)矩,甚至形成“破窗效應”,造成群體性不守規(guī)則。
“小徑心理”并非盛于今日,而是古已有之。老子在《道德經》中曾一語道破:“大道甚夷,而民好徑。”大道平坦寬闊,而世人卻好另辟蹊徑,妄圖走捷徑。當然,這里的“道”和“徑”,均具有物質和精神兩層含義。
《論語·雍也篇》中的一段對話則更為精彩:子游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爾乎?”曰:“有澹臺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于偃之室也?!笨组T十哲之一的子游做了武城的長官,孔子問他在那里是否得到了什么人才。子游回答說:“有一個叫澹臺滅明的人,從來不走小路,沒有公事從不到我屋子里來?!焙靡粋€“行不由徑”,成了孔子得意門生向圣人舉薦、贊頌人才的首要標準,還被錄入《論語》流傳了兩千多年。
“小徑心理”反映在日常生活中,表現(xiàn)為踏草坪、闖紅燈、翻護欄、插隊擠車、貪小便宜等;反映在學術領域中,表現(xiàn)為急功近利、濫竽充數(shù)、剽竊抄襲、學術不端等;反映在經濟交往中,表現(xiàn)為缺斤短兩、以次充好、假冒偽劣、坑蒙拐騙等;反映在政治領域中,后果則更為嚴重,那就是不講政治規(guī)矩。
路,既是方便行走的通道,也是校正方向的規(guī)矩。一個人如果在“行走”——一個如此簡單的行為上都不能守規(guī)矩,那么很難想象他作為黨員領導干部能自覺地嚴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guī)矩。黨的十八大以來查處的黨員領導干部,有的弄虛作假、欺上瞞下;有的任人唯親,搞小團體小圈子;有的奉行“江湖文化”,搞人身依附;有的買官賣官、行賄受賄;有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打擦邊球、行潛規(guī)則。凡此種種不一而足,但萬變不離其宗,實質上都是滋生了政治上的“小徑心理”,破壞了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guī)矩。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只有每一位公民在經濟、社會、文化、生活各領域都能夠遵紀守法、守正秉直,我們的國家才能在世界范圍內更好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只有每一位黨員領導干部都堅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guī)矩,我們的黨才能更具凝聚力向心力戰(zhàn)斗力,才能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由此可見,“小徑心理”確非“小事一樁”,克服“小徑心理”,祛除“小徑文化”,事關國民素養(yǎng)與民族復興。
“行不由徑”,黨員領導干部要率先做起。
“行不由徑”,全體社會公民要從我做起。
“行不由徑”,青少年兒童要從小做起。
(責任編輯:王碧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