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琳琳
創(chuàng)設有效的語文教學情境是導入新課、激發(fā)學生探索研究熱情的重要手段。在對情境的作用達成共識的今天,創(chuàng)設有效的情境便成了教師們追求的目標。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師已由知識的傳授者轉化為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設計者和組織者,作為當代教師,應當在教學中給學生一個自然快樂的學習、成長環(huán)境,將學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使之產生新的問題,與已有的知識經驗產生碰撞,從而產生對知識的渴求。
提及情境教學,許多教師都不由得聯(lián)想到各種由多媒體支撐的絢麗畫面及與之相伴的娓娓動聽的語言。但我們也發(fā)現(xiàn),有些教師費盡心機創(chuàng)設情境,各種手段一齊上陣,表面看熱熱鬧鬧,仔細品味,卻沒給學生留下印跡,教學效果很不理想。究其原因,是教師在情境創(chuàng)設中走入了誤區(qū)。在追求課堂教學的有效、實效、高效的今天,我們不能不對語文教學情境的有效性創(chuàng)設進行認真思考,使情境教學真正成為促進學生學習的最佳環(huán)境。
一、以輕松為原則,切合學生的年齡特點
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教學內容的需要,既可以利用電教媒體輔助教學,創(chuàng)設與訓練內容相應的教學情境,以境生情,分散教學難點;也可以利用活潑可愛的動畫形象,聲畫并茂等效果,來刺激學生的感官,催化啟動學生的內驅力系統(tǒng),燃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實踐證明,興趣是推動學生求知欲的強大內驅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有了學習興趣,學生才會有克服困難,積極主動,專心投入的學習熱情。
筆者曾聽過一名教師執(zhí)教的《蒲公英》,簡單的板畫:太陽公公掛在空中,照射著綢帶般的河流,一望無邊的沙漠金光閃閃,幾顆蒲公英的種子在風中飄搖。學生們在老師的引導下戴上蒲公英種子的頭飾,便跟著老師張開想象的翅膀在情境中學習起來了。樸實的板畫、簡潔的語言便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進入了情境。
二、以生活為背景。適應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家庭教育的重視,學生的知識面相對而言有所擴大。他們已不再滿足于由語言及幻想所構成的虛擬世界,他們越來越關注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事物,渴求一種真實。因此,從生活中提取的語文情境更能引起他們的關注。語文教學本身就來源于生活,生活中也到處充滿了語文味,教師要開發(fā)生活中的教學資源,找出生活原型,加以整合,使之成為課堂上的教學情境,增強學生對情境的體驗。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體驗的快樂是一種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于事的。”
在另一位教師執(zhí)教的《蘋果里的五角星》一課中,教師讓學生演示兩種不同的切蘋果的方法,讓學生初步感知兩種不同切法得到的不同圖案,然后又拿兩個蘋果進行現(xiàn)場演示兩種不同的切法,把切好的蘋果展示給學生看,真切感受。教師將這個蘊藏在生活中的小秘密作為開場白,迅速將學生帶入課堂教學中,學生既熟悉又好奇,一下子融入課堂中來。創(chuàng)設這樣的教學情境導入新課,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形成了強烈的求知欲。
三、以問題為導線,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創(chuàng)設情境,讓問題成為學生關注的焦點,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必須具有挑戰(zhàn)性,應把問題創(chuàng)設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內,難易適度,即每一問都能使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子”。同時,教室內不應有“被遺忘的角落”,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要調動每個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過程中,體驗語文本身的魅力,感受語文學習的樂趣。一個充滿活力的課堂,應該是學生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愉快地參與教學活動,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使他們的個性、特長得到發(fā)展的課堂。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把學生要學習的內容巧妙地轉化為問題情境,促使學生進入“口欲言而不能”的憤悱狀態(tài),最大限度地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提高探究性學習的興趣。
一節(jié)語文課,串講串問,已不能適應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已經遠遠落后于現(xiàn)代教學的步伐和時代發(fā)展的要求。而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則是遵循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學習需求,主動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學習,因此在備課過程中精心設計教師的“導”,加強學生的“學”的過程尤為重要。精心設計問題,既能架起新舊知識的橋梁,又有化難為易的作用,還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好的問題可以把課文的脈絡層次清晰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更利于其把握文章的內容;好的問題可以讓課堂環(huán)環(huán)相扣,生機勃勃;好的問題更可以讓學生深入文章的精髓,通過聯(lián)想與想象,品味更深層的滋味。也許,這樣才會產生一節(jié)不僅看上去“熱鬧”,而且能在問題的討論過程中促進學生思維技能提升的好課。
在教學《音樂之都維也納》這篇課文的時候,我抓住了文中莫扎特的雕像圖,做觀察與想象的訓練。學生通過細致地觀察,展開了豐富的想象,再現(xiàn)了莫扎特的音樂創(chuàng)作畫面:莫扎特似乎還在為我們人類譜寫優(yōu)美的歌曲;他仰望著藍天,似乎在聆聽著優(yōu)美的旋律;他仿佛看著周圍優(yōu)美的景色,迸發(fā)出靈感,又寫出了一首優(yōu)美的樂曲;這時候他一定在心中默默地回想著這首曲子的旋律。這樣的想象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對課文進行理解與感受,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說話能力。
一個有效的情境設計應該能夠將枯燥的語文問題轉化為符合兒童心理特征的“有趣”問題;能夠密切教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語文;能夠激發(fā)學生解決問題的動機,使學生在實踐體驗中經歷學習的過程,而且簡潔實用,易于操作,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