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芳
在小學階段,由低年級的寫話到高年級的習作,中年級起著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它必須完成從句到段,從段到篇的過渡,是一個轉折點。剛從低年級進入中年級的孩子,在面對作文時總是有著不同程度的畏難情緒,有的擔心自己寫不長;有的擔心自己寫不好,尤其是在寫一個人或一件事的時候更是覺得無從下手,寫出來也往往十分籠統(tǒng)。如何把一件事、一個人寫好?我覺得,寫好動作是個切入點。對于中年級學生來說,能把動作寫細,并準確用詞是首要的任務。這學期,我在引導學生把動作寫細、寫準方面做了一些嘗試。下面我就自己的一些嘗試與大家共勉。
一、課內閱讀,習得動作描寫的方法
課堂是語文教學的主陣地,教師、學生只有抓住主陣地,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課堂上習得方法,讓學生掌握“舉一反三”中的“一”,“聞一知十”中的“一”,這樣才能觸類旁通。人選教科書的范文,肯定是經(jīng)典的文章,但是教師要根據(jù)自己的教學需要,用教材教,來達到自己的教學目的。
如《珍珠鳥》一文中,馮驥才對珍珠鳥動作的描寫可謂細致入微,一個“探”字寫出了小珍珠鳥的小心翼翼、害怕、謹慎,一個“擠”“鉆”寫出了鳥對我的依依不舍,一個“趴”字更寫出了小珍珠鳥對“我”的完全信任。小珍珠鳥一步一步地縮短與我的距離,這不是一個“飛”字能解決的,也不僅僅靠一個“趴”字就能解決的,必須由一連串細小的動作表現(xiàn)出來。教師在引領學生朗讀這段的時候就要關注到這些動詞。
如《泉城》一文,這篇文章是篇經(jīng)典閱讀,抓住各個泉的特點,展開描寫,但是教者注意到了課文在寫到各個泉時,同樣是寫泉水的流動,所用動詞卻不同,動詞運用精到傳神。于是對教學內容大膽取舍,設計了如下教學:
1.比較,設置懸念,引起思考
上課伊始,開門見山,從課后練習4切入,出示課后有關描寫泉水流動的句子,引導學生關注,為什么同樣是寫泉水的流動,用的詞語卻不同?通過比較,設置懸念,引起學生思考。
2.辨析,聯(lián)系上下文,精確分析
理解用詞,最好的方法即把詞語放到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來理解,進行辨別、分析,引領學生關注文本,品讀文字。引領學生關注因為水流的粗細,水力的大小,來源的不同,泉眼所處位置的高低,同樣是寫泉水的流動,用的動詞也不同。學生從中感受到漢字的豐富、講究。引導學生感悟動詞的準確性。
3.朗讀,增強語感,豐富積累
每一次聯(lián)系上下文、精確分析“為什么同樣寫泉水的流動,用的詞卻不同”后,都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相應的內容,讀出泉水相應的特點。
這樣,在把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的過程中,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對字詞的敏銳的感受能力,把理性的分析轉化為一種感性的知覺。增強學生的語感,增加對文字的敏感性。
4.推敲,拓展練習,學習煉字
既然已領略到作者用詞的準確,那就要在實踐中演練一番,進一步加深對準確用詞的認識。在拓展練習中讓學生學一學賈島和韓愈,斟酌字句,反復琢磨,力求用詞準確、傳神。
出示一組含有“走”的意思的字:奔、沖、穿、翻、趟。選擇填空:直( )后院、( )起跑線、( )過蘆葦叢、( )過山頭、( )過小溪。在練習中感悟因為“走”時目標的不同,走得快慢不同,走過的地方不同、參照物不同,雖然都含有“走”的意思,但用詞是不一樣的。學生在推敲中進行煉字,進一步體會漢字用詞的準確。
在《桂花雨》一文中,琦君寫到家中每個人對桂花成熟之后的反應是不一樣的,“我”是“幫著在桂花樹下鋪竹席,幫著抱桂花樹使勁地搖”,母親“洗凈雙手,撮一點桂花放在水晶盤中”,父親“點上檀香”“詩興發(fā)了,即時口占一絕”。人物不同,動作也不一樣,通過不同的人物動作,顯示了不同的人物特點,“我”是個活潑可愛、帶有些調皮的小姑娘,“母親”是個“具有浪漫情懷”的小女子,“父親”則是個心懷大眾的文人。不多的幾個動詞,彰顯了人物的身份、特點。
在課堂,我們的主陣地上,一點一點地訓練,讓學生逐步明白:做一件事是由很多動作串起來的,但并非所有的人都有一樣的動作,每一個人的動作與他內心的想法和性格特點是有關聯(lián)的。這樣,讓學生懂得動作描寫的奧秘,習得寫好動作的方法,為學生后面的寫作,明確了目標,也讓學生的寫作有的放矢。
二、課外積累。內化動作描寫的方法
從語文學習來講,課外閱讀是課內閱讀的延伸和補充。著名教育家贊可夫認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課內閱讀教學只是教個閱讀方法而已。因此,他特別強調課外閱讀的重要性,認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課外閱讀。
我國的著名教育學家葉圣陶先生曾經(jīng)這樣說過:“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補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边@里的略讀就是我們所指的課外閱讀。
所以,課堂上習得的閱讀方法,只有在課外閱讀的應用中,才能形成能力。為此,有一階段,我組織學生在課外閱讀中收集關于動作描寫成功的語句,在班內過關、交流,有時甚至背誦。這樣,學生在大量的、具體的、針對性強的閱讀中內化寫好動作的方法,在眾多的閱讀中也開闊了自己的眼界,也讓坐在井底的他們領略了文學海洋的浩瀚。所以,找、讀、背關于人物動作描寫的語句,成了學生的一件盛事,樂事。
同時,教師對課外閱讀的適度推薦更能幫助學生明確方向,少走彎路。我首先選擇了一些淺顯易懂的例文,如《放風箏》,引導學生體會我和哥哥放風箏時的動作的先后承接;如《放鞭炮》,體會小男孩放鞭炮時一連串動詞的準確使用。隨后,我引導學生閱讀名著片段,如《西游記》片段,體會孫悟空、豬八戒不同的動作反映出不同的人物個性;如《臨死前的嚴監(jiān)生》,通過研讀嚴監(jiān)生的動作體會人物的內心。在這樣的閱讀中,學生對動作描寫的方法和作用逐步明晰。
三、生活體驗,揣摩動作描寫的方法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語文實踐。寫作的本領還要在寫作的訓練中練成。既然寫好人物的動作也是一項技能,那也只能熟能生巧。而只有自己親身參與實踐,感受才能更加真切。為此,我們聯(lián)系了學生的生活,進行體驗,如刷牙、盛飯、洗碗、燒飯、煎荷包蛋……
在一連串的生活實踐記錄中,我首先要求學生真實記錄,將自己的每一個動作不厭其煩地記錄下來,像放慢鏡頭一樣。比如刷牙,僅一個擠牙膏就有一串動作,從“左手拿牙膏右手擰蓋子一放下蓋子拿牙刷一左手用力擠一右手用牙刷在牙膏頭上一刮”,學生寫得清清楚楚。然后通過作后講評訓練學生準確使用動詞。記得我班一同學在寫《廚房交響曲》時一開始是這樣寫的:
我把煤氣灶打開,過了一會兒,等平底鍋的水珠蒸發(fā)掉了,就把金燦燦的油倒入鍋中,放上一點兒鹽,再把鴨蛋敲開打入鍋內,紅中帶橙的蛋黃和透明無瑕的蛋清像頑皮的孩子迫不及待地溜入鍋內,頓時,“噼里啪啦”聲響徹了整個廚房。不一會兒,鴨蛋就漸漸凝固了。
雖然他的語言很流暢,也比較老練、生動,但動作描寫顯然還有細化的空間,尤其是敲鴨蛋的動作比較籠統(tǒng),經(jīng)過講評后修改如下:
首先,我把煤氣灶打開,放上平底鍋,藍色火苗跳起了歡快的舞蹈,過了一會兒,等平底鍋的水珠蒸發(fā)掉了,冒出了淡淡的輕煙時,就把金燦燦的油倒入鍋中,放上一點兒鹽,再把鴨蛋在鍋沿上輕輕地一敲,白色的蛋上就多了一條縫兒,我把蛋的那條縫掰開,打入鍋內,紅中帶橙的蛋黃和透明無瑕的蛋清像頑皮的孩子一樣迫不及待地溜入鍋內,頓時,“噼里啪啦”的鞭炮聲響徹了整個廚房。接著,透明的蛋液,漸漸地變成了潔白的云兒,蛋白還不停地拱出一個個大小不一的泡泡……
在這兒,“倒、放、敲、掰、溜”已經(jīng)用得恰如其分了。
學生們有很多的生活體驗,體驗有多豐富,情感有多豐富,用詞便有多豐富。我們所要做的,只是幫助他們將豐富的體驗順暢地表達出來。
正如管建剛老師所說,人的動作不簡單,一個動作可以分解成許多小動作。在學生作文起步的時候,教師就能引領他們發(fā)現(xiàn)動作里的這些秘密,教會他們學會分解動作,學會動作的承接,學會準確描述,這樣,學生就能真正走好動作描寫的第一步,也就能踏踏實實走上順暢的習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