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芳
摘 要:在歷史教學中,采用合作學習,通過師生、生生互助互動,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能夠引導學生由“學會”向“會學”轉變,變“被動”為“主動”,并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歷史素養(yǎng)。
關鍵詞:合作學習;歷史教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15-014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5.091
在歷史教學中,采用合作學習方式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提高學生全面的辯證的分析和認識問題。目前,合作學習已作為實現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重要教學組織模式被廣泛使用。本文現就“合作學習”在歷史教學中的嘗試,談幾點粗淺認識,望同行指正。
一、合理組建合作小組
組建合作小組要和班主任進行協(xié)商,在課代表的幫助下,將不同學習成績、學習習慣的學生的座位編排在一起,可以同桌前后4人為單位組建合作小組,每小組設組織人、主持人等,在不同學習任務中,角色可輪流互換,這樣既保證了學習任務的分工,又確保學習任務的完成。從而達到分層學習目標,又能使個人的特長得到充分發(fā)揮和彼此促進。
二、發(fā)揮教師的作用
(一)創(chuàng)設寬松、活潑的學習氛圍
寬松、和諧、民主、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能夠使學生產生自覺參與的欲望,激發(fā)學習的興趣,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內在驅動力,激發(fā)探求未知領域的欲望,誘發(fā)創(chuàng)新意識。在教學中,教師要依據合作學習小組的知識水平,從學生學習的角度來設計教學過程,創(chuàng)設自覺參與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合作學習更應努力創(chuàng)造一種“無拘無束的氣氛”,營造一種學生能“自由呼吸”的環(huán)境,其意在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為其心智的健康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動機,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捕捉創(chuàng)造靈感比傳授知識更重要。
(二)體現主體性原則
素質教育的內容之一,是促使學生主動地發(fā)展、生動活潑地發(fā)展,讓學生主動學習。只有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合作性學習的過程,才能使教學更好地促進學生的智力發(fā)展。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成功學習的基礎,只有學生主動學習,主動認知,主動獲取討論的內容,主動吸取他人積累精神財富,他們才能認識世界,促進自身發(fā)展。教師要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實施“無錯原則”對學生學習中出現的問題,要適度地“寬容”,鼓勵、幫助學生積極參與,特別是對學習有困難的小組,要給予特別的關注和愛護。
(三)注重啟發(fā)性原則
在教師“啟”的引導下,學生通過自己的合作討論而達到“發(fā)”,去獲得知識和發(fā)展?jié)撃?,它繼承了我國傳統(tǒng)啟發(fā)式教學的精華,即啟而不灌、發(fā)而不亂、學思結合、循循善誘?!鞍l(fā)”的基本形式是小組的討論活動,既不是一般的培養(yǎng)思維能力,也不是抓不住問題實質的,形式主義的集體討論,而是有一定深度的、系統(tǒng)的研究活動,討論的本身就是一種探索,是培養(yǎng)能力的重要途徑,突出了發(fā)展學生智能這個重點。
(四)適時評價,提高質量
教學評價是關鍵,課堂教學能否有效落實目標,每個合作小組完成得怎樣,也就是教師和學生都要有個很好的評價。因此,抓緊教學評價,是切實提高教學質量的保障。
三、課堂合作學習的主要形式
課堂合作學習的形式是多樣的,主要有討論、故事會、小制作、看圖分析、歷史短劇等活動。其中討論是合作學習的最主要形式,所謂討論式教學,就是通過教師有意識引導,學生在商討或辯論中互相啟發(fā),從而完成教學目的,形成結論的教學模式。教學中正確運用“討論”即可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喚起學生的自我意識,體會到學習的樂趣,使學習過程充滿誘惑、新穎與回味,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品質和心理素質,加深了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與掌握,提升了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如討論:“春秋戰(zhàn)國為何會出現諸子百家?”通過討論,集思廣益,學生從經濟政治教育思想社會多角度分析,得出結論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另外,讓小組準備故事、進行小調查等也不失為好的合作學習的方式。如在學習《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迅速發(fā)展》時,先布置寫調查報告:“我們家鄉(xiāng)的變化”,在學習“大躍進”、“文革”時,布置了“聽爺爺、奶奶講‘大躍進‘文革中的故事”的作業(yè)。上課通過他們的報告和故事,學生對那段歷史有了身臨其境的感覺。中國古代史中成語典故很多,如講“淝水之戰(zhàn)”一目,可讓小組分別準備“草木皆兵”“汗牛充棟”等成語故事,效果也不錯。
總之,課堂合作學習要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始終積極參與其中,或探究、或辯論,全新的合作學習方式營造了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置身其中,每個學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fā)展,實現了“以人為本”的目的。
四、課外歷史興趣小組的合作學習
首先,教師要選擇歷史研究課題,或由學生自擬,但課題必須要有價值性和可操作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實踐、合作和分析能力。
其次,分組活動,擬出研究計劃,分配每個成員在子課題中的主要責任。教師指導學生通過各種渠道(圖書館、書店和上網查找資料,還可進行社會調查、人物訪談、參觀訪問等)搜集資料,注意資料的真實性,互相之間要進行信息的交流和匯總,做到資源共享。
再次,輔導學生如何撰寫小論文和調查報告,通過小組成員的合作學習,形成小論文、調查報告、經驗總結、墻報等形式的書面材料。
最后,成果的展示交流和進行結題的答辯、成果的鑒定和評價,應注重對學生研究方法的科學性以及情感態(tài)度、探究欲望、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評價,對優(yōu)秀小組進行表揚,強調協(xié)調性和互助精神,這樣有利于學生的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有利于語言能力的提高,也加強了學生之間的團結協(xié)作精神。
實踐證明:開展合作學習為學生提供了參與交流的學習空間,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引導學生由“學會”向“會學”轉變,變“被動”為“主動”,并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歷史素養(yǎng)。合作學習又增進了學生的團結協(xié)作,通過交流、合作還有助于學生學到獲取各種知識的方法,對學生的發(fā)展和終身學習是極為有利的。課外歷史興趣小組的合作學習對學生發(fā)展有利,又促進教師素質提高,是一種成功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 肖彩霞.淺談合作學習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學周刊,2012(12):78-79.
[2] 朱振宇.淺談合作學習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散文選刊(理論版),2010(1):94.
[ 責任編輯 張景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