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鞍華(Ann Hui,1947年5月23日—),祖籍遼寧鞍山。她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香港新浪潮電影制作人中的著名一員。電影作品涉獵多種不同范疇,奪得五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dǎo)演獎(1983年、1996年、2009年、2012年、2015年),還于2008年9月18日榮獲了第19屆福岡亞洲文化獎,她也是獲得此獎的首位女性導(dǎo)演。
主要作品有《投奔怒?!贰犊屯厩锖蕖贰杜怂氖贰肚а匀f語》《姨媽的后現(xiàn)代生活》《天水圍的日與夜》《桃姐》等。
許鞍華1947年出生于遼寧鞍山。母親是日本人,抗日戰(zhàn)爭時期隨哥哥來到東北,不顧家人反對,嫁給時為中國軍隊翻譯官的父親。戰(zhàn)亂中舉家南下,許鞍華幼年時先被安頓在澳門,后來遷居香港。
許鞍華兒時的香港,華洋雜處。移民來自五湖四海,什么口音都有。那時她住在北角,鄰里之間熱鬧、熟絡(luò),小孩子都在一起玩。深夜安靜下來,她最喜歡聽電車駛過的叮叮聲。
許鞍華家非常重視子女教育。當時比較好的學校是教會學校,許鞍華在那里接受全英文教育,中文成了第二語言。從飲食到社交禮儀,她都要重新學習。這一切,都和回家后的中式生活、上茶樓、看粵劇平行存在。
那時,梁羽生、金庸的小說,每天在報紙上連載,填補了他們對中國山河的詩意想象。許鞍華說她從小學三年級開始一直追著看,每天在學校討論小說里的人物。這大概可以算是她關(guān)于故事、人物的啟蒙。而在學校,排演莎士比亞的戲劇,她也覺得過癮,想起反串哈姆雷特時哈哈大笑。她從七八歲開始每周有機會看兩場電影,因為學校附近有戲院,什么種類的片子都有,尤其是外國電影。希區(qū)柯克的《蝴蝶夢》至今令她印象深刻。
1966年,許鞍華進入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霸炯依锵M易x醫(yī)科,但我數(shù)學不太好,就由理科轉(zhuǎn)文科。我很高興,因為愛看書。那個時代沒人想過讀電影,只是想讀完大學出來教書。”
大學生活的第一年并不快樂。港大是殖民地貴族大學,講究各種儀式,每一兩個月就有高桌晚宴。那些在她看來裝腔作勢的舞會,還有捉弄新生的游戲,都讓她不舒服。
讀碩士時研究院的生活更加郁悶。無法完成論文的時候,她經(jīng)常去看午夜場電影。六個月失眠,學術(shù)上也沒有什么進展。有導(dǎo)師勸她不如去學電影?!耙驗槲宜芯康奈幕同F(xiàn)實生活太分裂,完全無法統(tǒng)一。最后找到電影這個媒介去投入,對我來說非常幸運?!?/p>
許鞍華那一代香港人,需要在文化夾縫中尋找自我。同輩中,有人全然西化,講英文比講中文更流利;有人堅守傳統(tǒng)。她卻兩者都喜歡,華洋中西,現(xiàn)代傳統(tǒng),在縫隙中反而感受更豐富。
1997年,許鞍華拍攝個人紀錄片《去日苦多》。在50歲的門檻上,她談起過去,和不再漫長的未來。
“我這一代,不學殖民地的東西不行,可是對中國的東西了解太少也覺得慚愧。在這樣的夾縫中長大,但也在其中慢慢生長出了屬于自己的認同感,對這一切都有不可言說的懷念。生命中好像不能沒有這個感覺?!?/p>
她的電影,以很西化、現(xiàn)代的風格,拍出東方的情愫。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東方與西方、故鄉(xiāng)與異鄉(xiāng)間若即若離地游走,一如香港這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