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音信
科學界最高獎項無疑是諾貝爾獎,而美國無疑又是獲諾貝爾獎最多的國家,可是對此做出最大貢獻的卻非美國本土人,也就是說,美國不是靠美國人成就自己諾貝爾獎之冠的美名。
二戰(zhàn)以后,在諾貝爾生理或醫(yī)學獎、化學獎、物理學獎和經(jīng)濟學獎這四個科學領域里,美國一直獨占鰲頭。2016年也是如此,這四個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得主共9人,其中有6人來自美國,但這6人中竟沒有一個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他們?nèi)际且泼瘛?/p>
教育環(huán)境獨一無二
美國是一個由移民組成的國家,這在高等教育上表現(xiàn)得尤其明顯。比如美國波士頓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的院長,原籍巴基斯坦,當初他到美國留學,先讀本科,再讀研究生,然后做老師,直到現(xiàn)在成長為一名管理人員。這一路歷程充分表明美國高等教育對移民是完全接納的。
美國高等教育獨有的開放、包容、寬松氛圍,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優(yōu)秀學者,也激發(fā)了美國科研工作的創(chuàng)新火花,使美國在諾貝爾獎上“獨領風騷”。
強大的科研力量,引來別國艷羨,許多國家紛紛模仿美國。新加坡、韓國、沙特阿拉伯等國家,它們都投入巨資打造自己的頂尖大學,給科研人員提供一流的科研設施和豐厚的薪水,試圖吸引世界各地的優(yōu)秀科研人才。這些舉措確實贏得了好的反響,但與美國相比依然有差距,并不很成功。
美國的教育、科研環(huán)境是獨一無二的。1999年,哈邁德·澤維爾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他獲獎的經(jīng)歷就是別國不可模仿的。澤維爾在埃及出生、長大,并完成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學業(yè),然后他到美國留學,在賓夕法尼亞大學讀完博士,畢業(yè)后到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做博士后研究,后來又成為加州理工學院的科研人員。在美國一路走來,不論在哪種環(huán)境里,澤維爾都被完全接納、認可。1999年以加州理工學院教授的名義,他折桂諾貝爾化學獎,而且他還是第一個在科學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埃及人。
美國模式無法模仿,沒有哪個國家像美國那樣,不斷吸引著世界各地的優(yōu)秀人才,并且完全地接納、認可他們,而美國就在這種氛圍中不斷受益。
科研的輝煌離不開移民
美國在諾貝爾獎上的成功,某種程度上就折射了美國的移民史。
在美國歷史上,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是阿爾伯特·邁克爾遜。因在測量光速上的突出成就,他獲得了190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邁克爾遜的父母就是移民,他們從當時歐洲普魯士的史翠諾(今波蘭境內(nèi))來到美國,移民美國的時候邁克爾遜年僅兩歲。美國諾貝爾獎獲得者中,類似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自1900年設立以來,諾貝爾獎(包括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1969年第一次頒發(fā))已經(jīng)授予過579次,頒發(fā)給911位獲獎者,包括個人和科研組織。其中,僅美國的獲獎者就超過了350位,而其中又有100位以上的獲獎者,要么自己移民到美國,要么出生在美國以外,年幼時隨父母移民而來。
這種情況在全世界是獨有的,沒有其他國家像這樣子。除美國外,英國和德國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也超過了100位。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英、德兩國獲獎者中,許多人獲獎的時候,正是他們在美國進修、工作的那個階段。
事實上,如果把美國獲獎者中的移民單獨列出來,他們就會自成一類,人數(shù)眾多,并且數(shù)量僅次于美國裔獲獎者。而且如果按國籍劃分,他們這一類的人數(shù)還超過了其他任何一個國家的獲獎者。這說明人才、智力正在從全球不斷地向美國流動,并且向美國集中的趨勢越來越強,再加上完善的高等教育、配套體系等各項優(yōu)惠,美國的科研也會藉此更加蓬勃興盛。
全球化浪潮正加劇席卷全球,這種趨勢根本不會減緩,而且還會加快,并持續(xù)進行下去。最近兩年來,美國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經(jīng)歷就是證明(見附表)??偟膩碚f,最近兩年在美國生活、教學、科研的諾貝爾獎得主中,平均每10位就有9位在美國以外出生,但有6位在美國的大學里完成學業(yè)。
人才流動的自由
美國的移民政策,實際上就是最大限度地鼓勵高級人才向美國流動,而美國自由的研究環(huán)境和豐沛的研究資金又助推了這樣的流動,這使得全球的高級人才都在向美國聚集,美國的科學創(chuàng)新由此傲視全球,沒有一個國家能望其項背。
然而2017年1月開始,美國的移民政策發(fā)生了巨變。特朗普總統(tǒng)上任后,隨即收緊移民政策,雖然主要目的是為了防備極端恐怖分子,但實際效果尚難以定論。不論怎樣,至少在人才流動上,肯定會帶來一些負面效應。
那么美國的科研是否會受影響?或許短時間內(nèi),還看不出什么,但時間一長,美國的科研優(yōu)勢肯定受損,若其他國家抓住機會,積極開放移民政策,引進高級人才,將來必定會厚積而薄發(fā),實現(xiàn)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