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考證唐田園山水詩人孟浩然的生平與官場人士交友唱和的詩,而在這些詩中涉及了諸多的官職。筆者試圖從孟浩然的社交范圍中來對其中的一些官職及其相對應(yīng)的人加以考證,并以此來考究孟浩然仕途發(fā)展情況。認(rèn)為張明府、張郎中即張愿,有人認(rèn)為是張子容的說法證據(jù)不足;同時,可以看出孟浩然并非一個純粹無關(guān)政事的隱士,其是在無入仕機(jī)會的境遇下做出的不得已的選擇而已。
【關(guān)鍵詞】 張明府;張郎中;張子容;入仕態(tài)度
在盛唐人士乃至今人的眼中孟浩然更是一位灑脫闊達(dá)的隱士,其超凡脫俗、淡泊名利。但縱觀他的詩篇,可明顯的感覺到其一生都是處在入仕與退隱的矛盾痛苦之中。在其詩篇中有諸多與官員交友的詩,本文選取目前爭議性較大的“張明府”及“張郎中”兩個官職進(jìn)行考證,并對孟浩然在交友圈內(nèi)所反映的入仕態(tài)度作以分析。
一、“張明府”考
在孟浩然詩中含有諸多與“明府”的詩,譬如《與白明府游江》、《陪盧明府泛舟回作》、《臨渙裴明府席遇張十一房六》、《崔明府宅夜觀妓》等?!懊鞲钡穆苑Q。漢人用為對太守的尊稱?!稘h書·龔遂傳》:“明府且止,愿有所白?!薄逗鬂h書·張湛傳》:“明府位尊德重,不宜自輕。”唐李賢注云:“郡守所居曰府,府者尊重之稱?!碧埔院蠖嘤靡苑Q縣令。唐代別稱縣令為明府,稱縣尉為少府。后世相沿不改。但值得注意其詩集中大量有與“張明府”相關(guān)的詩,如《和張明府登鹿門山》、《同張明府碧溪落》、《奉先張明府休沐還鄉(xiāng)海亭宴集》、《寒食張明府宅宴》、《同張明府清鏡嘆》、《秋登張明府海亭》等,可見孟浩然與“張明府”結(jié)交甚篤,而“張明府”何許人也需進(jìn)一步考證。而在孟浩然的社交圈中有多位張氏官員,可考的有張九齡、張愿、張子容等,筆者認(rèn)為孟浩然詩中的“張明府”為張愿的可能性相對較大。
第一,孟浩然作有《奉先張明府休沐還鄉(xiāng)海亭宴集》,可知“張明府”曾作奉先縣令。據(jù)《元和郡縣圖志·卷一﹒關(guān)內(nèi)道一·京兆府》曰:“奉先縣,本秦重泉縣,后魏省,至孝文帝分白水縣置南白水縣,西魏改為蒲城縣。本屬同州,開元四年以縣西北三十里有豐山,與此置睿宗喬陵,改為奉先縣,隸京兆(今陜西蒲城縣)”。[1]《唐會要》卷七十云:“新升赤縣。奉先縣,開元十七年十一月十日升,以奉陵寢,以張愿為縣令?!盵2]可知張愿曾做過奉先縣的縣令,而詩中的“明府”就是唐代縣令的別稱。又張愿為奉先縣令的時間為開元十七年(729年),而此時的孟浩然也恰在長安應(yīng)進(jìn)士舉,滯留京洛。孟浩然生于武則天永昌元年(689年),開元十七年時為四十歲,二人在時間上是重合的。且通過《新唐書·卷二百三》記載:“張九齡、王維雅稱道之。維私邀入內(nèi)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維以實對,帝喜曰:“朕聞其人而未見也,何懼而匿?”[3],據(jù)此我們可推斷此時的孟浩然已有相當(dāng)?shù)闹?。二人處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且皆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所以張愿與孟浩然在此時是極有可能會有交集的。
第二,從還鄉(xiāng)時間考。開元十七年秋張愿休假還鄉(xiāng),據(jù)《唐故朝散大夫著作郎張府君墓志銘并序》:“侄子愿述:君諱漪,字若水,范陽方城人。四代祖策,從后梁宣帝去西魏,子孫遂家襄陽焉?!盵4]張愿此時所歸的家鄉(xiāng)應(yīng)是襄陽。襄陽,西漢始置,東漢時屬荊州南郡,魏晉時期置襄陽郡,郡治在襄陽城內(nèi),西魏改稱襄州,屬襄陽郡。唐武德四年改郡為州,貞觀初年置山南道,屬山南道襄州,今湖北襄樊市。而孟浩然在舉進(jìn)士不第后也返回了襄陽,“年四十來游京師,應(yīng)進(jìn)士不第,還襄陽。”[5]孟浩然所作《奉先張明府休沐還鄉(xiāng)海亭宴集》:“自君理畿甸,余亦經(jīng)江淮。萬里音書斷,數(shù)年云雨乖。歸來休澣日,始得賞心諧。朱紱恩雖重,滄州趣每懷。樹低新舞閣,山對舊書齋。何以發(fā)秋興,陰蟲鳴夜階。”[6]對二人各自的經(jīng)歷進(jìn)行了回顧,詩歌中對二人重逢的喜悅之情表達(dá)的淋漓盡致。另孟浩然詩歌中還記其登張愿海亭、與張愿登鹿門山、于張愿別業(yè)碧溪同作詩章、寒食日與張愿家宴等二人交友事跡,足見二人情誼甚篤。
所以,從上述的時間地點上分析孟浩然詩中的“張明府”即為張愿是較為吻合的。
二、“張郎中”考
同時在孟浩然詩中含有與張郎中交往的詩,亦如《盧明府九日宴袁使君張郎中崔員外》、《盧明府早秋宴張郎中海園即事得秋字》、《同盧明府餞張郎中除羲王府司馬就張海園作》、《張郎中梅園作》、《送張郎中遷京》、《同盧明府早秋宴張郎中海亭》等,與“張明府”同樣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張郎中指的是何許人也。
第一,從他人的墓志來考。首先,在《唐故秀士張君墓志并序》中有關(guān)張愿家族的記載,“君諱點,字子敬,其先范陽方城人也。軒轅錫族,司空分派,繁衍廣大,自北徂南,九代祖貞,從西晉入東晉。六代祖策,去西魏自南齊,遷宦奕葉,因家樊沔。祖漢陽郡王中書令諫之,佐命元勛,建封立廟,服器有具,子孫其昌?!竹{部郎中愿,痛萼跗之不祿?!盵7]其次,在《大唐谷城縣令故張府君墓志》也有提及張愿曾任“郎中”一職,“公諱曛,字繼明。范陽方城人也。五代祖策,梁岳陽王諮議參軍?!婕碇贾M愿,皇駕部郎中,曹、婺等十一州刺史,吳郡太守,兼江南東道廿四州采訪黜陟使。公即采訪之第八子也。”所以,從這兩個相關(guān)的墓志來分析張愿確實曾經(jīng)任職過郎中的。
第二,從詩中所提及的地點考證。《同盧明府早秋宴張郎中海亭》、《與盧明府早秋宴張郎中海園即事得秋字》中的“海亭”、“海園”與《秋登張明府海亭》中的“海亭”應(yīng)是同一地點,均指張愿的居處。所以詩中的“張郎中”應(yīng)亦是張愿。
而有學(xué)者認(rèn)為詩中的張明府、張郎中皆指的是張子容,如陳貽焮作《孟浩然事跡考辨》、王耀斌作《孟浩然年譜》等均持此觀點。在此需指出的是,張子容雖與孟浩然為好友,而且孟浩然詩中亦有許多是反映其與張子容的友情的詩歌,張子榮也有許多的詩是與孟浩然同聲唱和的。比如孟浩然所作《除夜樂城逢張少府作》、《歲除夜會樂城張少府宅》與張子容的《除夕樂城逢孟浩然》、《送孟浩然歸襄陽二首》等相互唱和的詩都證明了他們兩個人之間深厚的交情。但是史料中關(guān)于張子容的記載甚少,僅在《唐才子傳﹒卷一﹒張子容傳》中有張子容明確的記載:
子容,襄陽人。開元元年常無名榜進(jìn)士。仕為樂城令。初與孟浩然同隱鹿門山,為生死之交,詩篇倡答頗多。后值亂離,流寓江表,嘗送內(nèi)兄李錄事歸故里云:“十年多難與君同,幾處移家逐轉(zhuǎn)蓬。白首相逢征戰(zhàn)后,青春已過亂離中。行人杳杳看西歸,歸馬蕭蕭向北風(fēng)。漢水楚云千萬里,天涯此別恨無窮。”后竟棄官歸舊業(yè),有詩集,興趣高遠(yuǎn),略去凡近。當(dāng)時哲匠,咸稱道焉。[8]
通過此則文獻(xiàn)我們僅能得出張子榮與孟浩然二人關(guān)系甚好,同為襄陽人同隱鹿門山,為開元元年進(jìn)士并曾擔(dān)任過樂城縣令的結(jié)論,而此結(jié)論仍需進(jìn)一步詳證。
其一,關(guān)于張子容進(jìn)士考的時間。《唐才子傳》稱為開元元年常無名榜進(jìn)士,《唐詩紀(jì)事》卷二十三載:“子容,先天二年進(jìn)士,曾為樂城尉,與浩然友善?!盵9]考《登科記考》:“按先天二年即開元元年,今從常無名改在是年?!盵10]另《唐才子傳》卷一“王灣傳”亦作“常無名榜進(jìn)士”。足見史料關(guān)于張子容進(jìn)士的時間記載是一致的,常無名、張子容、王灣等皆為先天二年即開元元年的進(jìn)士。
其二,張子容是否任職過樂城縣尉,或在任職樂城縣尉之前的樂城是否擔(dān)任過其他官職也是需進(jìn)一步考究的??奸_元八年(720年)孟浩然有作《登峴亭寄晉陵張少府》可知,張子容先天二年及進(jìn)士第后,擔(dān)任過晉陵縣尉。晉陵,《元和郡縣圖志》卷二五《常州》:“禹貢揚(yáng)州之地。春秋時屬吳,延陵季子之采邑。漢改曰毗陵,晉東海王越謫于毗陵。元弟以避諱,宋、齊因之?!瓡x陵縣,本春秋時延陵,漢之毗陵也,后與郡俱改為晉陵。季札所居也”,[11]治所在今常州?!短撇抛觽鳌贩Q張子容任樂城令。樂城,據(jù)《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六載,:“樂城縣,本回浦縣地東晉孝武帝分永寧縣置,隋廢,載初元年復(fù)置”,[12]今浙江樂清。其究竟是任樂城令先還是晉陵縣尉先,據(jù)張子容自作《貶樂城尉日作》:“竄謫邊窮海,川原近惡溪。有時聞虎嘯,無夜不猿啼。地暖花長發(fā),巖高日義低。故鄉(xiāng)可憶處,遙指斗牛西?!逼鋺?yīng)是由某一官職貶為樂城尉,由一較發(fā)達(dá)處貶到窮海惡溪處,所以相對比研究來說應(yīng)是任晉陵尉在先任樂城令在后。孟浩然所作《除夜樂城逢張少府作》、《歲除夜會樂城張少府宅》、《永嘉上浦館送張子容》、《永嘉別張子容》等俱可佐證張子容曾被貶為樂城縣尉。
關(guān)于張子容的其他事跡從孟浩然詩歌中可略知一二。《尋白鶴巖張子容處士》曰:“白鶴青嚴(yán)半,幽人有隱居”,[13]這其中的“白鶴巖”應(yīng)為張子容的住處。白鶴巖位于襄陽白馬山,《輿地紀(jì)勝》卷八二載:“白馬山,在襄陽縣東南十里,以白馬泉為名?!盵14]白鶴山與孟浩然的園廬相距甚近,為兩人的交流予以便利。關(guān)于張子容的其他事跡我們無法考證。
而對于孟浩然詩中的“張明府”和“張郎中”是張子容的說法,筆者認(rèn)為是極具缺乏史料支持的,所以認(rèn)為孟浩詩中的“張明府”和“張郎中”是張愿的說法更為貼切。
三、孟浩然入仕態(tài)度
實際上無論是張愿還是張子容都屬于官員,都有一定的任職經(jīng)歷,而這正是孟浩然所缺少的,甚至說是羨慕的。其早年苦學(xué),秉承儒教,懷有遠(yuǎn)大的抱負(fù),積極用世的思想亦是較為明顯,“吾與二三子,平生交結(jié)深。俱懷鴻鵠志,共有鴻鵠心。”[15]但其仕途發(fā)展并不順暢,中年應(yīng)舉落第,后雖再次求仕但因無人引薦亦無果而終,惟晚年短入張九齡幕。在他的交友圈中,除了高臥云山的隱士類,更重要的是其與官場人士的交往,這在他的詩歌中有著充分的體現(xiàn),如與張九齡的交往,其作《陪張丞相自松滋江東泊渚宮》、《從張丞相游紀(jì)南城獵戲贈裴迥張參軍》、《荊門上張丞相》、《和張丞相春朝對雪》、《張丞相登高楊樓》等。與襄州縣令盧僎的交往也較頻繁,其作《陪盧明府泛舟回作》、《和盧明府送鄭十三還京兼寄之什》、《盧明府九日宴袁使君張郎中崔員外》、《同盧明府餞張郎中除義王府司馬就張海園作》等。其甚至還與一些史書無考的官員的來往,其作《與張折沖游耆闍寺》、《江上寄山陰崔少府國輔》、《贈簫少府》、《和張判官登萬山亭因贈洪府都曹韓》、《峴山送簫員外之荊州》等。
孟浩然與這些大小官員頻繁的交往正是其渴望入仕效忠明君的一種反映,同時這些人的發(fā)展于無形之中敦促著孟浩然積極入仕尋求一番作為,只是奈何其沒有得到合適的機(jī)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孟浩然并非一個純粹無關(guān)政事的隱士,其實際是在無入仕機(jī)會的境遇下做出的不得已的選擇而已。
【參考文獻(xiàn)】
[1][11][12] (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M].商務(wù)印書館,1937.
[2] (宋)王溥.《唐會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3]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4] 周紹良.《全唐文新編》[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
[5] (后晉)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6][13][15] (唐)孟浩然著,佟培基箋注.《孟浩然詩集箋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7] 周紹良.《唐代墓志匯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8] (元)辛文房著,傅璇琮主編.《唐才子傳校箋》[M].北京:中華書局,1987.
[9] (宋)計有功.《唐詩紀(jì)事校箋》.[M].北京:中華書局,2007.
[10] (清)徐松.《登科記考》.[M].北京:中華書局,1984.
[11][14] (宋)王象之.《輿地紀(jì)勝》[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
周宗迪(1991-)女,漢族,山東臨沂人,陜西師范大學(xué)歷史文化學(xué)院歷史文獻(xiàn)學(xué)2014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