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嵩
《玩偶之家》是陳雪對寫作慣性的一次拮抗,彰顯了她自我突破的努力。長篇小說的結構技術在此被替換為雕琢細節(jié)、塑造形象、營構氣氛的能力,恰如其分地詮釋了短篇小說“圣手”汪曾祺所說的“氣氛即人物”的創(chuàng)作訣竅。
根據敘事視角的轉移,小說文本大致可分為前后兩部分。氣氛的渲染基本上由前半部分的第三人稱視角來完成。陳雪將大量筆墨投注于對環(huán)境、陳設的描述。首先是繁復色彩的集中呈現與快速切換,給人以應接不暇之感;其次是強烈的明暗反差與光線變幻,以及由此帶來的各色玻璃瓶罐的反光、折射,身處這樣的環(huán)境,難免眩暈、失焦;再次是“即將爆裂前夕的寧靜”與寧靜“爆裂”所帶來的震顫。此外,簡練硬峭、擲地有聲的短句取代了作者此前的《附魔者》等長篇中屢見不鮮的長句和倒裝句式。凡此種種,配合一男一女兩個人詭異又不乏神經質色彩的行為,以及“囚禁少女”這一核心情節(jié),在支離破碎的光影流轉間,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一部驚悚的哥特(Gothic)小說。
作為一個文學史概念,“哥特小說”的藝術本質被歸納為“黑色浪漫主義”。細心的讀者自然可以在《玩偶之歌》中看出那些我們似曾相識的原型。姑且不提“囚禁少女”的母題,僅看小說的前半部分,與外界隔絕且有野鹿出沒的森林如邪惡的淵藪,堆滿各種雜物的木屋好似城堡,窟窟相連的地下室仿佛幽深的洞穴,身材壯碩的男人恰如傳說中邪惡的“巨人”,而他那個形容枯槁、瘦削長發(fā)、手持尖刀砍剁烤雞的妻子,顯然就是“巫婆”的化身。不止一位學者指出,《小紅帽》《倫敦橋要塌了》之類童話和童謠,在溫暖甜蜜的外衣下都隱藏著曖昧、色情乃至殘酷、血腥的真相。讀著那些甜美故事長大的讀者,在體驗過現實與文字的巨大反差、少女夢破滅之后,對這種“欺瞞”有更加刻骨銘心的體會。也許這就是英國女作家安吉拉·卡特(Angela Carter)那部著名的《精怪故事集》得以暢銷的原因。由是觀之,陳雪只不過是這一母題的眾多重述者之一。
小說中隨處可見敘事空白,其間的邏輯有待讀者自行填補。僅就《玩偶之歌》這一題目而言,便有極大闡釋空間。開端的確提及了一個“缺少雙臂的塑膠玩偶”,難免讓人聯(lián)想到三流恐怖片中的橋段,但作者的用意也許并非僅出于營構氣氛的考慮。那個不知道自己為何被囚禁的少女,也許才是真正的“玩偶”——那些“黑暗故事”里,不是常??梢砸姷健熬奕恕鼻艚倥斪魍媾嫉那楣?jié)嗎?更何況,這個少女已經因為長期被囚而呈現出了主體認同錯亂的病相和“斯德哥爾摩綜合征”的征候,由最初的恐懼轉變?yōu)榍笊闹饾u喪失,直至表現出對男人到來的渴望。小說有一個開放性的結尾,“他推開門進來了”便戛然而止,少女的命運仍然是個懸念。這其實是一個隱喻:當命運被某種無形的力量所擺布,我們也變成了“玩偶”,隨之而生的便是一種無力感。行文至此,也許是時候重提那個著名的“哈姆雷特之問”(To be or not to be)了。不自由,毋寧死。陳雪也許是傾向于“not to be”的,但列位讀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