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開玉
摘 要: 當前,脫貧攻堅同步小康工作正處于決戰(zhàn)階段,精準幫扶取得一定成效和經(jīng)驗。但是,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推進,貧困地區(qū)經(jīng)濟發(fā)展形勢仍十分嚴峻,需要確立新的思路,采取新的方式。
關鍵詞:脫貧攻堅 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1-0080-01
一、推進精準扶貧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貧困對象精準識別難
貧困戶的貧困程度難以鑒定。在依據(jù)家庭人均收入確定貧困的條件下,由于缺乏剛性標準,農(nóng)民收入渠道多雜小且難以核算,入戶調查僅浮于水面,除了民主評議,還需把貧困家庭貧困程度進行排列、比較確定精準貧困戶類別、致貧原因等比較困難。部分群眾得知上級在村里搞“精準扶貧”,爭先恐后申報自己家是貧困戶,相互爭窮、競相比窮。
2.等靠要等懶漢思想嚴重
脫貧攻堅戰(zhàn)已經(jīng)全面打響,正需要“苦干實干,不留遺憾”的精神頭。仍有部分貧困群眾,存在“等著送小康”的懶漢心態(tài)、“靠人來救濟”的依賴觀念、“要錢還要物”的功利想法,部分低保戶整天不干正事,喝點酒、搓麻將,完全沒有勤勞致富的思想。修路、安全飲水、量增工程等,幫扶干部流汗干,卻有群眾蹲著看,占地賠償漫天要價……這些頑固的貧困思想因何而來?是窮出來的,是養(yǎng)出來的,等靠要思想依賴,沒盼頭成了生活常態(tài),貧困群眾成了旁觀者,再多的資金、再好的政策也會打折扣。即便靠各種幫扶暫時脫了貧,也只能管一時,不能管長久,甚至還會陷入“因窮而要,因要而懶,因懶而窮”的惡性循環(huán)。
3.扶貧項目和扶貧措施找準難
一是養(yǎng)殖、種植業(yè)周期長,產(chǎn)品市場行情波動大。短平快項目受市場影響較大,難以快速脫貧;扶貧項目從投入到收益間隔長,給扶貧項目的選定帶來困難。二是貧困戶自我發(fā)展能力差和觀念落后。貧困戶多是老弱病殘,自我發(fā)展能力不足,傳統(tǒng)思想根深蒂固,抵御風險能力差。財政有限,扶貧對象多,要實現(xiàn)脫貧目標,在現(xiàn)有的扶貧資金制度下,難以全覆蓋。扶貧資金難整合,扶貧項目成擺設,一些扶貧項目水土不服,存在“撒胡椒面”做法,資金分割難以整合,農(nóng)村勞動力大量流失,留守的基本是老人、婦女和小孩,而開發(fā)的承載者需要有勞動能力和一定知識的勞動力,必然會造成扶貧開發(fā)項目不接地氣,項目實施后效果不好。有的地方盲目下達脫貧人口目標和貧困村集體經(jīng)濟目標,搞數(shù)字脫貧,讓貧困群眾“被脫貧”,貧困村集體經(jīng)濟發(fā)展為迎接上級檢查,力求短平快項目,盲目跟風投資,導致貧困村貧上加貧。
4.掛幫單位存在形式主義幫扶現(xiàn)象
到某村實地調研,很多村級干部被淪為資料員,大量繁重工作集中于村工作員和駐村工作組,每個村級工作人員和鎮(zhèn)級工作員平均掛幫貧困戶達12戶,最多的甚至達29戶,如此多的貧困戶需要幫扶、檢驗脫貧效果,幫扶不到位,責任人就將面臨問責,必將導致基層干部出現(xiàn)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工作現(xiàn)狀,上級單位掛幫干部一年里到貧困戶家中走訪一兩次,幫扶效果甚微,大多是拍拍照、填填表、聊聊家常就離開,很多存在形式主義幫扶情況。
二、對策建議
1.精準識別要抓住要害
各戶群眾情況千差萬別,問題不可能一把尺子量到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提出適合本地實際的標準和方法,把識別工作做深做細做準做實,做到符合標準的一戶不漏,不符合標準的一戶不進。民主評議的程序公正直接影響結果公正,精準識別有一套嚴格完整的程序,絕不能圖快圖省事、該走的程序不走、該做的事情不做。嚴格按要求,有序推進入戶登記、逐項評分、公示評議、上門復核、逐級審核、結果公告、數(shù)據(jù)采錄等環(huán)節(jié),確保精準識別全過程公開透明、公平公正,接受群眾監(jiān)督,加大宣傳力度,做好政策解讀,及時釋疑解惑。
2.扶貧先扶志,治貧先治懶
因懶致貧最難治,主觀上的思想惰性,再多的客觀幫扶都無濟于補。等、靠、要思想嚴重,懶得勞動、懶得脫貧、更懶得致富,等著送小康,喜歡輸血式扶貧,伸著手要扶貧資金,要救濟糧。民政救濟的吃完了,就去東家借西家借,等著政府發(fā)“工資”。鼓勵和引導遠遠不夠,對于懶漢需要采取非常手段,治經(jīng)濟上的貧之前先把精神上的“貧”治好,鼓勵積極勞動,采取以獎代補方式發(fā)放低保金,不養(yǎng)懶漢。提倡資金跟著貧困人群走,貧困人群跟著能人走,能人跟著產(chǎn)業(yè)走,產(chǎn)業(yè)跟著市場走,外力必須通過內(nèi)力才能起作用,破解“干部在干,貧困戶在看”的困境,變“輸血”為“造血”,進行項目扶持,真干真支持,大干大支持,少干少支持,不干不支持。扶貧重在扶智、扶文化,注重技術培訓,激發(fā)貧困戶的信心和決心。
3.扶貧項目力求精準
打破上級各部門利益障礙,結合各村需求,梳理、整合涉農(nóng)資金項目,“打包”下放到村。村級成立勞務公司,紀檢、審計、項目主管部門搞好監(jiān)管,項目實施權、資金依法使用權則放給村兩委,讓“村里的項目村里說了算”。一方面解決村就業(yè)難題,另一方面讓項目更加精準,發(fā)揮其作用。這樣既可解決村兩委無錢無權的職能弱化的問題,又能激發(fā)群眾自己的生產(chǎn)積極性,為項目上心出力。少搞些面子工程和政績工程,多讓貧困村和貧困戶真正享受到上級黨委政府的扶貧項目,多做一些雪中送炭的事,少搞一些形式主義、錦上添花的工程。對于盲目制定脫貧目標,搞“數(shù)字脫貧”,往往是在書面上是按照計劃完成甚至超額完成了脫貧任務,卻毫無實際意義,貧困群眾家里原有多少收入,現(xiàn)在還是多少收入,脫的是貧困的“外衣”,而不是貧困。習總書記講過:政策好不好,要看鄉(xiāng)親們哭還是笑。脫貧攻堅工作就必須在精準上下實功、在精準落地上見實效,在“實”字上下真功夫、硬功夫、苦功夫,才能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
4.要敢于向形式主義“亮劍”
精準扶貧工作要實打實,現(xiàn)實中,有些單位和幫扶部門只注重面子好看,名頭好聽,而不管能不能落實,甚至錯誤認為跟貧苦戶見個面,打個電話,合個影就是開展了精準扶貧工作。下到貧苦戶家卻不仔細了解貧苦戶的家庭情況,不去幫助分析其貧苦原因,也不去想如何解決貧困的對策。幫扶干部干得好不好,群眾最有發(fā)言權,對于走讀式、掛名式幫扶干部要加強監(jiān)督力度,采取學習、座談、約談等方式,督促幫扶責任人真心實意開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