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瑜
(嘉善杜鵑小學,浙江 嘉興 314100)
2016年9月,教育部歷時3年完成的《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研究成果在京發(fā)布?!昂诵乃仞B(yǎng)”是指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更加注重學生自主發(fā)展、合作參與和創(chuàng)新實踐。體育與健康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主要由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構成。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模式單純注重運動技能的傳授,而忽視了學生的個人需求和個體差異,這與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相悖。如何改革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改變教師的傳統(tǒng)觀念,將“教籃球”變?yōu)椤敖倘舜蚧@球”,真正體現籃球的育人價值,這是我們每一個一線體育教師都應該思考的問題。通過華師大體育與健康學院院長汪曉贊教授《美國體育改革與教學實踐—運動教育模型(Sport Education Model)》的專題講座,我們可以發(fā)現“運動教育模式”作為一種新型的體育教學模式,是一種比較先進的,符合現代教育理念的,并能使學生持續(xù)發(fā)展的教學模式。
現階段我們小學籃球教學大多都采用“傳統(tǒng)教育模式”,該模式以“灌輸”為主,以教師為主導,把大量的時間與精力消耗在枯燥、單一的動作練習上,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降低了學生的興趣,最終使學生變成了只會打籃球而不懂籃球的人。而運動教育模式以學生為主體,以合作學習與伙伴學習為主,以比賽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始末,為學生創(chuàng)造大量的體驗機會。該模式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作為一個全方位的比賽者而受到教育,而不僅僅是技能和知識的習得者,使每個學生在賽季完成時都能成為一個了解體育運動的“運動專家”。結合運動教育模式本身的特點和課堂實踐,我覺得在小學籃球社團活動中,可以嘗試采用運動教育模式,來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社團的綜合實力。
運動教育模式是通過模擬一個比賽賽季而進行教學、教育的模式。它主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根據學生自身特長和興趣愛好進行分組和角色扮演進而開展教學活動,使每個學生無論身體素質如何都能有效、有興趣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去。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主要起引導、協(xié)調、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讓學生在課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體驗成功帶來的喜悅。主要由六個部分組成,如圖 1。
圖 1 籃球運動教育模式的特征
在以往的教學中,通常在學習一個技術時,教師先進行講解示范,學生被動地聽、記、學,絲毫沒有考慮到學生真正的需求和感受。在這種以教師為主導的的教學方式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探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都得不到發(fā)展。長此以往,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也削弱了學生的練習積極性。
我校四五年級男生的籃球技能水平參差不齊,在調查中我們發(fā)現有2/5左右的男生從來沒有接觸過籃球;有2/5的學生在家長或者同伴幫助下學習了一定的籃球基本功;有1/5的男生在課余時間參加過校外的籃球基礎班培訓,具有一定的籃球基礎,其中個別學生技術比較嫻熟。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對學生進行“一把抓”不論基礎如何,都采取相同的教學方法,這往往導致籃球技戰(zhàn)術水平較低的學生產生自卑心理,雖然對籃球課的興趣很高,但是對課堂上持久性的技戰(zhàn)術訓練和枯燥的身體練習不感興趣,在比賽中也表現出不自信的狀態(tài)。
籃球運動本身就是一項集體項目,需要團隊合作和集體配合才能完成比賽。個人技術再強,也不可能一個人完成比賽。但是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缺少必要的團隊意識培養(yǎng),在教學中過分強調學生個人技術,缺少模擬比賽的場景,導致學生的配合意識不強,學生在比賽中都急于表現自己,無法很好的觀察場上情況和隊友位置,團隊協(xié)作能力較弱。
傳統(tǒng)的籃球課堂單純注重籃球技術、技能的傳授,對籃球比賽的欣賞能力、解讀能力、比賽賦予的意義很少涉及到,最終學生只會變成會打籃球,而根本不懂籃球的人,不利于學生終身體育和鍛煉習慣的培養(yǎng),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不到籃球真正的文化內涵,沒有發(fā)揮籃球真正的育人價值。
運動教育模式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具有一定體育核心素養(yǎng)和終身體育思想的運動參與者,其具體目標如圖2。
圖2 運動教育模式的目標
運動教育模式的教學過程一般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練習期)為基本技術和基本技能的練習;第二階段(季前賽)為技戰(zhàn)術結合的實踐練習;第三階段(正式比賽)為循環(huán)賽和淘汰賽;第四階段(季后賽)為冠軍賽和慶祝活動,每個不同的階段都有不同的教學內容。如圖3
圖3 運動教育模式的教學實施過程
3.2.1 掌握籃球基本技術,為終身籃球打下基礎
籃球運動具有集體性、競技性、趣味性等特點,目的是讓每個學生都能在這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和運動的快樂,最終實現自身的價值。運動教育模式在實施前期要求學生有非常扎實的籃球技術,對籃球知識,包括籃球規(guī)則、籃球裁判法等都有一定的了解和認知。所以在第一階段練習期教師首先要對運動教育模式的內涵和籃球運動的起源做一些必要的介紹,建立基本的課堂常規(guī),對學生進行分組和角色分配。這一階段的練習主要以籃球基本功為主,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不斷鞏固技術,規(guī)范學生動作,形成動力定型,基本功的練習要貫穿在教學實施過程的各個階段。如表1
表1 第一階段的學習內容
3.2.2 技戰(zhàn)術融合下的實踐練習,培養(yǎng)籃球素養(yǎng)
第二階段的練習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一定的籃球基本技術之后,對學生進行簡單的戰(zhàn)術教學,讓學生把之前學到的單個技術動作串聯(lián)起來,進行基本的戰(zhàn)術配合練習,讓學生體會技術在實戰(zhàn)中的真正價值。在本階段的學習中還要結合實際比賽和觀看視頻對學生進行籃球裁判知識、籃球基本規(guī)則、籃球傳統(tǒng)禮儀的教學,使學生更直觀地了解籃球知識,懂得籃球文化,感受籃球運動的內涵。如表2
表2 第二階段的練習內容
3.2.3 模擬籃球比賽,體驗角色,培養(yǎng)學生團隊意識
運動教育模式是根據學生自我興趣進行分組分工,同組內學生的角色和具體任務都不同,通過模擬比賽使學生明確到自己角色的重要性,同時通過比賽、活動中的協(xié)調、合作、互補使學生逐步建立團隊意識,明確團隊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如表3
表3 第三階段的學習內容
3.2.4 最終決賽和賽事慶典,體現團隊歸屬感
在賽季的后期階段,應舉辦總冠軍賽和賽事慶典活動,將整個氣氛推向高潮,讓學生作為一個參與者真正參與到比賽氛圍中。在慶祝的氣氛中,學生作為團體中的一員,集體主義精神和團隊意識爆棚,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還可以通過這些活動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相關的體育文化和背后所蘊含的特殊意義。還可以設置具體的獎項,如“最佳團隊表現”“最佳進步球隊”等,將決賽辦成慶典般的節(jié)日,使運動教育富有歡樂性,讓學生更樂于參加。如表4
表4 第四階段的學習內容
3.2.5 合理評價,體現情感價值
傳統(tǒng)教學中的評價只專注于學生在課堂中動作技術的學習和表現,往往忽視了一些天生體質較弱和沒有運動天賦的學生。運動教育模式的教學評價則是多元化的評價。學生在團隊活動中一切表現都會得到相應的評價,比如:我的運動能力較差,但是我的組織能力很好,在團隊中我能很好的團結同學們,這樣表現也能得到優(yōu)秀的教學評價。除教師的評價以外,學生之間的互評和自評也給學生在課堂上帶來一定的信心,從而帶動這些學生對籃球興趣,使他們能主動的融入到教學中去。
“是金子總會發(fā)光的”這句話在運動教育模式里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學生在選擇自己所喜歡的角色后,在課堂中有了明確的定位和職責,課堂變得和他們息息相關,不在只是老師的任務了,每個學生在課堂中變的更加積極、更加認真。同時一個團隊是否優(yōu)秀,取決于團隊中每個隊員的個人能力和相互間的配合、協(xié)作與默契,團隊中即使運動能力不出眾,但是只要有一方面的才能就會得到團隊的肯定,使每個學生都能體現出自己的價值。
在籃球社團中應用運動教育模式后,學生逐漸融入到了整個團隊中,不在向以往那樣比較散漫,“各自為政”。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增加了,相互配合、相互協(xié)調多了,也開始明白“一根易斷,一捆難折”的道理。為今后踏入社會后迅速融入社會打下了較好基礎。
通過模式的應用,能給我們培養(yǎng)具有一定核心素養(yǎng)的學生。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只關注技術動作的教授,忽視了體育作為一門學科存在的意義。以籃球為例,它成為大眾喜歡接受的原因包含了動作技術、戰(zhàn)術、隊員配比、比賽組織、比賽宣傳等各方面的因素。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只會初步涉及到這個技術動作如何做,并不去解釋或教授這個技術動作動作原理和什么情況下去做,使學生只學會“徒有其表”的動作,而不懂得如何實際去運用,所以也很難讓學生真正意義上的喜歡上籃球,懂籃球。而通過模式的應用則能讓學生更好的接觸到關于籃球的方方面面,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籃球的熱情,使學生真正的懂得籃球,進而成為一名具有籃球素養(yǎng)的人。
[1]高航,吳鐵橋.試論運動教育模式的歷史淵源[J].首都體育學院,2005(1).
[2]劉海元.美國體育課程模式對我國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的啟示[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8(1)
[3]陳雁飛.運動教育模式對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的啟示[J].體育學刊,2005(3).
[4]于國輝,王立新,蔣曉培.高校體育專業(yè)選項課引入運動教育模式的理論分析[J].體育學刊,2010(12).
[5]毛浩波.運動教育模式在高?;@球選項課教學中的實驗研究[J].浙江體育科學,2008(5).
[6]楊慈洲,代浩然,高峨.運動教育在高校公體籃球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0(12).
[7]劉林星,楊軍.運動教育模式在高校體育專業(yè)籃球選修課中的應用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2011(8).
[8]高航,高嗦.運動教育模式實施策略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2(2).
[9]王煥波.“運動教育”模式在高校公體籃球課中的實驗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6(4).
[10]李娟.對體育教學中合作教學模式的探析[J].中等職業(yè)教育,2012(16).
[11]趙斌.運動教育模式課堂教學設計探析—— 以高二男生籃球傳切配合課堂教為分析案例[J].體育教學,200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