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愛民,張 曼,龍 梅,靳瑞發(fā)
(赤峰學院 化學化工學院,內蒙古 赤峰 024000)
MnO2-C催化劑的制備及對甲醇的電催化研究
馮愛民,張 曼,龍 梅,靳瑞發(fā)
(赤峰學院 化學化工學院,內蒙古 赤峰 024000)
采用高錳酸鉀與葡萄糖為原料,通過氧化還原反應將葡萄糖碳化,從而一步法制備納米MnO2-C催化劑.對高錳酸鉀與葡萄糖用量做梯度分析來確定實驗的最佳條件.通過灼燒法對MnO2-C催化劑中碳含量進行分析.論文采用傅里葉紅外光譜儀對MnO2-C納米顆粒進行表征.實驗結果表明:通過灼燒法對MnO2-C催化劑進行分析,說明催化劑中有大量的碳;從紅外光譜圖中可得出,在1340cm-1處有碳的特征吸收峰;在534.58cm-1出現一個二氧化錳特征吸收峰.
直接液體燃料電池;氧化還原反應;MnO2-C催化劑;電催化性能
燃料電池是一種將持續(xù)供給的燃料和氧化劑中的化學能連續(xù)不斷地轉化成電能的電化學裝置,與常規(guī)的火力發(fā)電不同,燃料電池不受卡諾循環(huán)的限制,因此有較高的能量轉化率,由于其具有清潔、高效的優(yōu)勢,燃料電池技術的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1].
近幾年來,盡管在直接甲醇燃料電池方面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績[2].但是因為甲醇具有很大的毒性,其蒸汽與空氣可形成爆炸性的物質,所以人們試圖將目光轉向別的燃料;乙醇是人們最感興趣的一種替代物,它可由農副產品發(fā)酵制得,并且具有豐富的來源,含氫量高,毒性低等許多特點;在某種情況下,甲醇的電化學活性與乙醇相近[3].因此,在對于解決能源短缺和保護環(huán)境等問題,研究直接乙醇燃料電池具有重要的意義.
納米二氧化錳催化劑的制備方法有:液相氧化還原法、微波加熱合成法、水熱法等.劉世斌等[4]通過水溶液化學沉積法制備出納米二氧化錳.實驗中將MnSO4·H2O與KMnO4分別溶于純水中.在三口燒瓶中先加入蒸餾水,在機械攪拌下同時緩慢滴加以上兩個溶液于三口燒瓶中,然后在水浴中恒溫反應2h,即可得到懸浮液,將懸浮液冷卻靜置,然后抽濾、蒸餾水數次洗滌,最后在干燥箱中干燥至恒重,即可得二氧化錳樣品.李秀萍等[5]采用水熱法在140℃下制備二氧化錳的棒狀結構.二氧化錳納米棒的合成是將KMnO4和(NH4)2SO4溶解到蒸餾水中形成均勻混合液,然后將其倒入聚四氟乙烯的水熱釜內,加熱一段時間,將所得產品經去離子水和無水乙醇洗滌數遍,最后加熱烘干,即得二氧化錳納米棒產品.朱楊軍等[6]采用KMnO4、NaOH和MnCl2為原料,首先在冰水浴的條件下,將MnCl2溶液緩慢加入到KMnO4和NaOH的混合溶液中,將所得的沉淀物在室溫下靜置老化,然后進行抽濾,并且用蒸餾水洗滌數次,最后在一定溫度下進行干燥,即可得到層狀的納米二氧化錳.陳冬梅等[7]主要采用液相法,以等物質的量的硫酸錳與過硫酸鉀為起始原料進行反應,通過控制反應溫度及溶液的pH值來制備出納米二氧化錳產物.最后利用X射線衍射、傅里葉紅外光譜對所得的產物進行表征和分析.焦曉燕等[8]以過硫酸銨、硫酸錳、硫酸為原料,通過許多的平行試驗,然后改變微波時間、微波頻率、pH值等,采用微波加熱方法制備出納米級二氧化錳,最后采用掃描電子顯微鏡對所得產物進行分析,得到的產物是有規(guī)整的刺球狀結構.
2.1 實驗儀器和藥品
傅里葉紅外光譜儀、電子天平、電熱鼓風恒溫干燥箱、超聲波清洗器、粉末壓片機、循環(huán)水式真空泵、控溫電熱套、磁力加熱攪拌器、高錳酸鉀、葡萄糖.
2.2 標準溶液的配制
2.2.1 高錳酸鉀標準溶液的配制
0.4mol/L的標準溶液:用電子天平準確稱取31.6060g KMnO4溶于500mL水中,用玻璃棒攪拌,使其充分溶解,然后蓋上表面皿,加熱至沸并保持微沸狀態(tài)1小時,冷卻后于室溫下放置2~3天后,用玻璃棉進行過濾,濾液貯存于清潔帶塞的棕色瓶中.
2.3 納米MnO2-C的制備
用電子天平稱取0.46g葡萄糖,將其放入100mL的燒杯中,并向燒杯中加入20mL二次蒸餾水,用磁力攪拌器進行攪拌,使葡萄糖溶液完全溶解.將上述所得溶液放在電熱套上加熱至沸騰,然后滴加5mL高錳酸鉀溶液于上述溶液中,能夠觀察到,燒杯中有沉淀生成,并且溶液顏色由無色變成黑色.待反應完全溶液冷卻后,將所得的產物進行抽濾,并用二次蒸餾水多次洗滌以除去多余的反應物.抽濾過后的產物放到烘箱中,在85℃下完全干燥.將干燥后的產物MnO2-C放在研缽中研磨,最后把研磨好的產物放到稱量瓶中保存.
2.4 納米MnO2-C的物性測試
(1)采用灼燒法對產品的含碳量進行分析.稱取一定量的樣品于坩堝中,將坩堝置于石棉網上,用酒精燈進行加熱,能夠觀察到坩堝中有火星出現.待產物燃燒一段時間,直至坩堝中不再出現火星,稱取灼燒過后的樣品質量,并記錄數據.
(2)在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儀上利用KBr粉末壓片法檢測實驗所得的樣品紅外吸收光譜.
2.5 樣品表征
2.5.1 葡萄糖與高錳酸鉀的用量分別對催化劑的影響
分別稱取不同質量的葡萄糖于不同的燒杯中,二次蒸餾水以及高錳酸鉀的用量均不變.按照上面所述的步驟進行操作,然后得到不同質量的納米MnO2-C催化劑.最后將其放入不同的稱量瓶中進行保存,并將所得的數據進行分析.
圖1 不同質量的葡萄糖對催化劑質量的影響
分別稱取相同質量的葡萄糖于不同的燒杯中,向每個燒杯中加入20mL的二次蒸餾水,然后分別加入不同體積的高錳酸鉀,按照上面所述的步驟進行操作,然后得到不同質量的納米MnO2-C催化劑.最后將其放入不同的稱量瓶中進行保存,并將所得的數據進行分析.
圖2 不同體積的高錳酸鉀對催化劑質量的影響
由以上兩個圖可知,當葡萄糖的加入量為0.46g時,實驗所得樣品的質量達到最多,而高錳酸鉀的加入量越多,則樣品的質量越大.故根據葡萄糖的用量來確定高錳酸鉀的用量.結果表明:葡萄糖質量為0.46g與高錳酸鉀體積為5mL是本實驗的最佳用量.
2.5.2 對MnO2-C催化劑中含碳量進行分析
稱取一定量的產品進行灼燒,待反應完成后,稱其質量.將反應前后的數據記錄下來,從而得到反應過程中碳含量的變化.同時,將反應前后的產品進行紅外光譜測試,對所得的譜圖進一步分析:
圖3 不同質量的葡萄糖對催化劑中含碳量的影響
由圖3可知:MnO2-C納米催化劑中的碳含量是隨著葡萄糖質量的增加而增加的.
圖4 不同體積的高錳酸鉀對催化劑中含碳量的影響
由圖4可以看出,MnO2-C納米催化劑中碳含量隨著高錳酸鉀體積的增加而減少.綜合上述分析:葡萄糖的質量增多,催化劑中碳的含量增多;高錳酸鉀的體積增多,催化劑中碳的含量減少.
3.1 干燥溫度對催化劑的影響
本實驗在烘箱溫度為50℃、85℃、100℃下分別對產物進行干燥,并將干燥后的產物進行紅外光譜分析,譜圖如下:
圖5 MnO2-C納米催化劑的紅外光譜圖
由上圖可以看出,在3408.41cm-1處出現一寬大的吸收峰,該峰是能形成分子間氫鍵-OH的伸縮振動峰,說明樣品中含有大量的羥基.在1630cm-1左右出現強吸收峰,該峰是自由水的H-OH彎曲振動峰,根據上面對樣品的熱失重分析,綜合考慮,該產物在測定時有水分.在1340cm-1左右有一吸收峰,該峰是-CH3的伸縮振動峰,表明此樣品中含有碳.在1050cm-1左右的吸收峰是載體溴化鉀的吸收峰.在534.58cm-1左右出現一個強吸收峰,該峰為二氧化錳特征吸收峰,說明此產品是二氧化錳.三個不同干燥的樣品經過測試,在三個譜圖中均出現以上特征吸收峰,且峰形一致.結果表明:干燥時的溫度對產物的性質對產物沒有任何影響.
3.2 高錳酸鉀的加入方式對催化劑的影響
本次實驗過程中,對于高錳酸鉀的加入方式,采用了滴加與傾倒的方法,并且將最終所制得的樣品均利用紅外光譜進行測試.所得圖譜如下:
圖6 高錳酸鉀采用傾倒的方式的紅外光譜圖
上圖是通過傾倒的方式將高錳酸鉀加入葡萄糖溶液中的,可以看出,圖譜中出現的一些特征峰不是十分明顯,說明高錳酸鉀在傾倒的過程中反應迅速,未完全反應.
圖7 高錳酸鉀采用滴加的方式的紅外光譜圖
將圖6與圖7相比,譜圖中的一些特征峰都比較明顯,說明采用滴加高錳酸鉀的方式更好一些,促使高錳酸鉀在滴加的過程中充分反應.
3.3 產物的洗滌次數對催化劑的影響
在本次實驗中,采用抽濾的方式來制取納米二氧化錳催化劑,而在抽濾的過程中,產物的洗滌次數對最后的產品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分別對產物進行3次洗滌與10次洗滌,將所得的產物進行測試,譜圖如圖8:
圖8 樣品洗滌3次的紅外光譜圖
圖8為產物洗滌3次的圖譜,可以看出:在譜圖中出現了許多雜峰,說明在洗滌的過程中沒有完全洗掉未反應的葡萄糖.
圖9 樣品洗滌10次的紅外光譜圖
相對于圖8來說,圖9中的譜圖所出現的特征峰比較明顯,并且沒有雜峰出現.分析結果表明:多次進行洗滌可以充分洗掉未反應的葡萄糖.
(1)控制葡萄糖與高錳酸鉀的用量,發(fā)現加入0.36g葡萄糖與5mL高錳酸鉀時,所制得的催化劑最合適,從而確定了反應的最佳用量.
(2)對產物所受的外界條件進行分析,發(fā)現溫度對產物影響不大,而洗滌次數與放置時間對產物均有很大的影響.
(3)采用傅里葉紅外光譜儀對催化劑進行表征,結果表明:在1340cm-1處有碳的特征吸收峰;在534.58cm-1出現一個二氧化錳特征吸收峰.故納米MnO2-C有望成為一種低成本,高催化活性的陽極催化劑.
〔1〕張新衛(wèi).直接乙醇燃料電池新型陽極催化劑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1.15-15.
〔2〕劉博.直接液體(乙醇、甲酸)燃料電池電催化劑研究[D].湖南大學,2009.8-8.
〔3〕韋小剛.直接乙醇燃料電池電催化劑研究[D].湖南大學, 2008.10-10.
〔4〕劉世斌,周嫻嫻,池永慶,等.納米二氧化錳的制備及其形貌調控[J].太原理工大學學報,2011,42(4):369-374.
〔5〕李秀萍,趙榮祥.二氧化錳納米棒的制備和催化性能研究[J].當代化工,2011,40(1):33-35.
〔6〕朱楊軍,譚軍艷,徐雅梅,等.納米層狀二氧化錳的制備及電化學性能研究[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15,39(6):551-555.
〔7〕焦曉燕,嚴鵬飛,王維寧,等.微波輔助合成納米二氧化錳[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2015,31(4):17-20.
O646
A
1673-260X(2017)04-0010-03
2017-01-29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1563002);內蒙古自治區(qū)高等學??茖W研究重點項目(NJZZ235);內蒙古自治區(qū)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015MS0201);內蒙古自治區(qū)創(chuàng)新訓練項目(201610138006)
張曼(1985-),女,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燃料電池電催化劑的制備及性能研究和大分子熒光探針設計、合成及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