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如琳
研究性學習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四個指定領域之一。項目研究的綜合實踐活動展示課是長線實踐活動的后期總結性課型。其中,教師的指導作用尤為重要。教師應把握學科特點,指導學生將活動的成果、活動的過程、活動中的所思所感通過合理的方式展示出來,并引導學生正確分析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尋找恰當?shù)慕鉀Q方法;指導學生提煉活動中的收獲,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得失;通過自評、互評、師評,提高學生的評價能力;引導學生進行課題的拓展延伸。綜合實踐活動項目研究性學習成果展示課應使學生在課堂上能真正學有所獲。
一、項目研究性學習的概念界定
2001年,在我國第八次課程改革的綱領性文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中,“綜合實踐活動”作為一個新詞出現(xiàn)在了課程結構的設置之中,“研究性學習”也被納入到“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四項內容之中?!熬V要”指出:“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基于自身興趣,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chuàng)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fā)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活動,形成一種積極的主動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笨梢?,研究性學習作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有著重要的作用。
“項目”是指一件事情、一項獨一無二的任務,也可以理解為在一定的時間和一定的預算內所要達到的預期目的。(引自“百度百科”)本文所述及的項目是指以學校研究性學習中的主題作為研究內容。因此,項目研究性學習是一種通過學生完成具體任務,促進學生在執(zhí)行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習和掌握相應的知識和技能的活動。
二、成果展示課的教學現(xiàn)狀
成果展示課是項目研究性學習長線活動的后期總結性課型,是教師組織學生圍繞研究主題展示活動成果、開展活動評價的課型。成果展示不僅有助于檢驗學生項目研究活動開展的真實性,更能促進學生鞏固知識,發(fā)展學生的合作和表達能力,增強其自信心,并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反思能力。
目前許多教師對成果展示課的把握仍存在一些誤區(qū)。筆者仍時常見到這樣的成果展示課:上課伊始,小主持人粉墨登場。緊接著,各小組輪流上臺匯報活動成果,而所謂的“成果”只是一些網(wǎng)絡資料、一段舞蹈、一個小品、一首歌、幾份小報、一份倡議書。學生根本無需親歷調查、采訪、實踐,便可完成項目匯報。此類活動形式花哨,類似班隊活動課,看上去熱鬧,但課上既無對學生活動的有效評價,又無對研究方法的指導、建議,學生受益不大。如此展示,缺乏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價值的體現(xiàn),缺乏對問題的深入研究,只給人做作造假之感。
三、成果展示課的指導策略
教師究竟該如何正確把握課程特點,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的項目研究成果展示呢?
1.把握展示內容。
項目研究性學習倡導學生在項目研究的過程中,積極體驗、親身實踐,從而獲得能力的提高與個人的成長。研究成果展示課也應做到真實,拒絕華而不實的完美展示,力求原汁原味地體現(xiàn)出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的得失,表達真情實感。
在學生深入開展項目研究活動的基礎上,教師應引導學生從大量的各項過程性資料中,選擇適當?shù)膬热葸M行展示。綜合實踐活動的成果不僅是通過研究得出的結論,更多的是在研究過程中學生掌握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活動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產生的影響。因此成果展示的內容也應包括研究成果、研究過程、研究體驗等多方面的內容。
在《校園節(jié)水我先行》成果展示課中,筆者不僅指導學生展示了對學校用水浪費情況的統(tǒng)計結果和反思情況,還引導學生對調查、采訪、統(tǒng)計、實驗、分析的過程,以及在采訪調查中遇到的困難等進行展示。這些內容體現(xiàn)了學生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方法,以及在活動中所產生的豐富多彩、真實鮮活的心境體驗,充分展現(xiàn)了項目研究性學習的魅力。
2.選擇呈現(xiàn)形式。
面對豐富的資料,應以怎樣的形式進行呈現(xiàn),才能得到最佳的效果呢?教師應指導學生依據(jù)研究主題與研究方式,采用針對性和多樣化的形式進行展示。最基本的成果展示形式有:調查報告、結題報告、實驗展示、觀察日記、活動影像資料等。設計類課題可通過作品、模型、設計圖等來展示。社區(qū)服務類課題可采用倡議書、活動錄像、宣傳小報等形式匯報。根據(jù)課題特點,還可采用辯論會、知識競賽等形式來展現(xiàn)。
在《環(huán)?!按毖匀恕愤@一課題的項目研究成果展示活動中,教師指導學生到社區(qū)、超市發(fā)放了自制的環(huán)保袋,并動員路過的市民在“環(huán)保宣言”橫幅上簽名。課堂上采用了錄像的形式,把社會活動的過程進行了展示,并通過“環(huán)保袋時裝秀”的形式展示了學生自制的各式環(huán)保袋,形式新穎,凸顯了研究的過程與成果。
3.分析解決方法。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學生調查研究能力的獲得不是靠簡單的傳授,而是通過學生在實踐、體驗、交流、反思中逐步生成的。由于學生的閱歷與課題研究經(jīng)驗有限,研究過程中必定會存在諸多問題。教師應指導學生通過質疑、答辯、反思和總結,分析研究的過程與方法,尋找改進的方式。
在筆者執(zhí)教的《校園節(jié)水我先行》成果展示課中,“學校洗手池用水情況”子課題組的學生闡述了自己所在小組的研究成果后,又提出了他們在活動中遇到的困惑:下課時見到用自來水互潑打鬧的同學,便會上前勸阻,但結果往往是無功而返,并且反被譏笑。筆者引導學生對此情況進行分析,并研究了對策。學生提出可以將“節(jié)水宣傳”組的《節(jié)水宣傳手冊》作為禮物贈送給浪費水的同學,這樣的勸阻方式比較婉轉,對方不易產生抵觸情緒,并能對其起到教育的作用。此方法在之后的實踐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提煉收獲得失。
成果展示課處于項目研究性學習的總結交流階段,教師要以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感性認識為基礎,幫助學生形成理性認識,提煉出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和程序,讓學生在研究過程中既能獲得健康積極的體驗,又能學會一些生活成長的技能和方法。研究成果不一定都是成功的經(jīng)驗,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失敗的體驗、受挫的經(jīng)歷也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寶貴財富。教師應珍視學生的活動經(jīng)歷,并鼓勵學生從失敗中吸取教訓。
在筆者執(zhí)教的《校前一條街》成果展示課中,學生成功地對皮市街的環(huán)境衛(wèi)生、交通狀況、歷史文化、店鋪種類等方面進行了調查研究。在總結活動收獲時,筆者引導學生思考:通過此次研究,你學會了什么?明白了什么?有哪些得失?學生發(fā)現(xiàn),通過此次研究,他們學會了撰寫調查問卷與采訪提綱,掌握了調查采訪的方法,學會了撰寫研究報告。他們對皮市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時更加關注與愛護校前的這條皮市街。當然,調查采訪的過程也并非一帆風順,有些學生在采訪時受到了路人的責罵,學生反思改進自己的行為,鍥而不舍地堅持,卻并未換來某些市民的理解與支持。雖然采訪中有成功也有失敗,但是每一次經(jīng)歷,都為他們積累了寶貴的經(jīng)驗。筆者進而引導學生思考各自的采訪所得,啟發(fā)學生理解:有時,結果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實踐過程中鍛煉了自己,收獲了經(jīng)驗。
5開展多樣評價。
有效的評價能激發(fā)學生展示成果的積極性,帶動項目研究性學習的進一步開展。在成果展示課中,各小組完成展示后,教師應適時引導學生對活動的成果、展示方式和研究過程進行評價。其中評價形式主要包括自評、互評與師評。
自評是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壓力較小,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暢談自己參與活動的體驗和教訓。同時,活動評價也應該具有開放性,在學生自評的基礎上鼓勵互評。這樣的評價不僅可以使學生吸收他人的有益經(jīng)驗,還可促使學生加深對問題的認識,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敢于發(fā)現(xiàn)問題并發(fā)表個人見解的優(yōu)良品質。師評應是更為科學的評價,是一種注重過程性、發(fā)展性的評價,而不是帶有終結性、甄別性的評價。教師的評價指導,能進一步提高成果展示活動的質量。
在筆者執(zhí)教的《校園節(jié)水我先行》成果展示課中,“校園消防栓用水情況調查”子課題組的某學生在自評環(huán)節(jié)中自薦評選優(yōu)秀組員,原因是其開展研究時積極主動,為了測量學校消防栓漏水情況,他曾多次鉆入花壇,用量杯接水測量漏水量。而學生互評時卻認為他在活動中表現(xiàn)一般,因為某次,校長發(fā)現(xiàn)他在花叢里擺弄消防栓,以為他在破壞公物,批評了他,而他支支吾吾,說不清楚,令校長誤解,為班級丟了臉。筆者引導學生分析:對于自己做的正確的事要據(jù)理力爭,如果場合特殊,也可用婉轉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評價一個同學在活動中的表現(xiàn)時應考慮他為組里做了多少貢獻,活動中是否盡心盡力,善于合作等等。要全面地評價一個人,不能因小失誤而否定他已取得的成果。筆者力求通過自評、互評、師評,培養(yǎng)學生的判斷分析能力。
6.延伸拓展主題。
成果展示課在學生交流討論的過程中,教師也可引導學生對主題活動進行拓展延伸,內容可以是設計該項目的班級宣傳方案,或者對現(xiàn)有課題進行修改完善,也可以將各小組資料進行整理,完成班級課題總報告,還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對研究過程中產生的新想法、新課題進行再研究。
《小學生上網(wǎng)的利與弊》成果展示課后,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對上網(wǎng)的利弊各有見地,于是引導學生對課題進行拓展延伸,開展了“小學生上網(wǎng)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的辯論會。在《飲料與健康》成果展示課上,部分學生提出還想進一步了解為什么要在飲料中加入添加劑,添加劑對人體的危害究竟有多大等問題。筆者便抓住這一契機,引導學生將《走近食品添加劑》作為下階段綜合實踐研究的課題。
綜上所述,教師應正確把握學科特點,積極進行活動指導,使項目研究性學習的成果展示課中既有展示,又有交流,更有質疑、思辨及評價,使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發(fā)揮,讓學生的思維自由地碰撞,讓學生學有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