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笑 張孟
一、校本項目學習的背景
傳統課程對于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存在一定局限,在其所處的教學情境中,學生無法感受到所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在傳統課程不能滿足學生實踐能力發(fā)展需求的背景下,校本課程開發(fā)開始出現,教師結合本校特點對傳統課程進行改進創(chuàng)新,將多種課程形式進行融合,充分有效地利用校內校外課程資源,滿足學生能力及情感的發(fā)展需求。教師與學校將教學的焦點放在以學校為基礎,以學生的生活為背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以及人文素養(yǎng)為目的的課程上,由此,校本課程與鄉(xiāng)土課程得到關注。
校本課程以學校為基礎,教師通過研究討論對課程進行改進或者創(chuàng)新,以校本課程為載體進行教學,使學生的能力得到提升。鄉(xiāng)土課程以學校本土的地方文化、環(huán)境為背景,進行課程設計,鄉(xiāng)土課程的教學使學生對自己生活環(huán)境的認識更加深入。教師不僅要將校本課程與鄉(xiāng)土課程相結合,還要將資源進行整合,以實現學生能力及素養(yǎng)的真正提升。同時,學生在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時能夠加深對知識以及地方文化的認識。
遺憾的是,一些現行的校本課程與鄉(xiāng)土課程對于學生的實踐沒有過多地關注,更多的仍是將焦點放在課程以及教學上,而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理論基礎的教學模式——項目學習,強調學生的實踐活動,更加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地建構知識。學生能力和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需要校本課程、鄉(xiāng)土課程以及項目學習相結合,通過校本課程與項目學習的整合,校本項目學習可以輔助學生形成知識結構,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同時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與研究問題的能力也得到提升。在校本項目學習中,學生進行實際問題的解決,而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則是以學校的課程以及學科知識為主,以地方文化為背景。在教師充分地進行課程資源整合后,學生進行實際操作,并在項目學習實施過程中感受學科知識的實用性以及濃厚的人文情懷。
二、“探索大運河”校本項目設計
設計該校本項目的初衷是為學生提供了解學校及鄉(xiāng)土文化的平臺,因我校地處北京市郊,與學校及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大運河成為校本項目的首選學習對象。由于學生已有的生活以及學習經驗不足,為了豐富學生的相關經驗以及認知,學校開展校本項目活動——“探索大運河”,使學生能夠通過實踐加深對生活以及學習的認識。
(一)研究五河交匯現象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要求教師給學生提供與其生活以及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同時要學生從現實的經歷與體驗出發(fā),激發(fā)對地理問題的興趣,并且教師要重視校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充分利用課外的相關資源。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將校外資源與課程進行恰當的整合,使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的同時利用所學地理知識解釋自己實際生活中的地理現象。
1.項目知識儲備。
對于運河地理知識的教學,教師要求學生在進行學習時首先進行相關資料的查詢,對于運河形成的過程、緣由有初步的了解,學生通過翻閱相關的地理資料、教科書,對與運河相似的河流的形成過程進行學習,了解運河是由五條河流交匯而形成的,這五河包括京杭大運河、通惠河、溫榆河、小中河和運潮減河。學生對于運河的形成過程以及與之相關的五條河的地理位置及地理環(huán)境有了基本的認識,但學生在學習知識時僅僅是依據教材上所展示的有關河流的形成過程類比運河的形成過程,那么學生對于運河形成原因的猜想是否正確就需要學生進行實地觀察測量進而驗證自己的猜想。
2.項目活動。
學生由教師帶領分成5-6人的小組,每組組長進行組織管理工作。到達大運河,學生開始觀察五條交匯的河流,并根據之前查詢的相關資料對運河進行實地考察,以驗證自己假設的正確性。
在豐富了對五河交匯的認識之后,學生根據已有知識與現場所觀察到的現象以及地理環(huán)境,進行五河交匯圖的繪制,加深對五河交匯的認識。教師在學生進行考察與繪制的過程中給予適當的引導與講解,并協助學生進行五河交匯圖的繪制。
3.項目意義。
活動過程中,學生不僅對五河交匯的知識進行學習,也體驗了如何用自己所學的地理知識回答現實生活中的地理問題。學生進行的探究對象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通過實踐,學生對自己生活的環(huán)境有了深入的了解,學生的生活熱情以及對于自己所處地區(qū)的熱愛之情油然而生。在了解五河交匯的現象以及原理后,學生地理知識的儲存也更加豐富,通過地理老師的引導和協助,學生對運河的認識逐步深入,在利用地理知識解決問題時,不再僅僅局限于課本,而是將自己所學習的知識帶人生活中。通過實際操作,學生對于運河的形成——五河交匯有了直觀的感受,對河流形成的知識也有了深刻的認識。
(二)探索大運河歷史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歷史教學以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為宗旨,引導學生能夠正確地探究、學習人類歷史的發(fā)展進程,能夠全面、客觀地認識歷史問題,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合作學習和探究式學習,倡導教師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使學生得到全面發(fā)展。在“探索大運河”校本項目學習中,教師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與學習,使學生對運河歷史進行研究的同時,逐步建立全面的歷史觀,并且能夠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問題。
1.項目知識儲備。
項目開展之前,歷史教師先對運河的歷史背景進行簡單介紹,再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查閱運河歷史發(fā)展的相關資料,解讀運河產生的歷史原因以及運河發(fā)展的歷史過程。
通過對自己收集資料的補充,學生了解到從春秋后期開始,吳王夫差命人開鑿邗溝,大運河的歷史發(fā)展由此開始,其問的幾千年,大運河經歷過改朝換代,經歷過興盛,也受到過損壞,直到清末,由于戰(zhàn)亂,運河失去航運能力,漕運使命從此終止。
2.項目實施。
學生由教師帶領參觀運河長廊。在參觀的過程中,學生帶著自己查詢歷史資料遺留的問題進行學習,此時,教師則主要進行引導以及解答學生無法解決的問題。
參觀運河長廊結束,學生以時間為線索繪制運河歷史發(fā)展歷程圖。在繪制過程中學生對自己收集的資料以及運河長廊中記載的史料進行整合,將運河歷史發(fā)展的歷程清晰地展示給大家。
3.項目意義。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歷史教學要堅持用唯物史觀闡釋歷史的發(fā)展與變化,教師以時間為線索對運河的歷史進行講解,使學生對于運河的產生、發(fā)展到衰落有了一個連續(xù)的認識。學生對運河發(fā)展進行探究的過程中,不僅考慮到運河發(fā)展、變遷、衰落的每一個獨立階段,同時,學生對于歷史的認識也逐步有了整體的把握,并且學會從宏觀的角度看待問題以及客觀地看待歷史發(fā)展。
(三)測量大運河河寬
學生對運河的認識逐步深入,測量運河河寬的實踐活動也開始實施。數學教學要求學生的邏輯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培養(yǎng)以及提升,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要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進行問題探究的過程中能夠應用相關的數學知識,能夠根據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而使思維以及學習能力得到提升。
1.項目知識儲備。
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已經學習過三角形全等、相似等相關知識,因此在進行實際測量之前學生為測量河寬提出四種方案:
(1)直接測量法:對兩岸的大橋直接進行測量,所測的橋寬即為河寬。
(2)利用全等三角形:做一條與河寬一樣長的線段,構造三角形全等,通過計算得出河寬。
(3)利用相似三角形:在河的兩岸構造相似三角形,利用相似三角形的關系,求解河寬。
(4)利用相似三角形:此方法不同于方法(3)的是,僅需利用三角板與河寬構造相似三角形,已知三角板各邊的長度從而進行河寬的求解。
2.項目實施。
實施過程中,學生測量需要的工具包括:皮尺以及教師用教具30。直角三角板。工具準備完畢后,學生仍然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際測量。
學生在現場進行實地測量,通過利用皮尺以及30。直角三角板獲得計算河寬時所需要的數據,利用有效數據求解河寬。此時,教師在學生測量的過程中進行引導,隨時解答學生遇到的問題,協助各小組檢測獲得的數據是否有效,并根據公式進行計算,得出結論。
3.項目意義。
活動中,學生利用相似三角形等知識測量河寬時發(fā)現,數學不再是教科書上的圖形與符號,而是能夠利用到實際生活中解決問題的一種工具。學生進行運河的實際測量時,不僅對數學的學科知識進行鞏固與深入學習,同時能夠利用數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學生通過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操作中,使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升。同時,學生在進行河寬測量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問題,此時學生需要依據環(huán)境以及實際情況進行方案的改進。學生通過這樣的實際操作,不僅動手能力得到了鍛煉,其思維的嚴謹性與科學性也得到了提升。
三、反思和分析
學生在實際操作時,不僅體驗到如何解決實際問題,還學會如何進行探究、如何學習以及如何使學習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及人文素養(yǎng)得到提升。地理與歷史作為人文學科,教師要傳授給學生的不僅僅是相關的學科知識,還包括其中滲透的人文素養(yǎng)。人文學科的教學目的是要讓學生正確對待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使學生感受到大運河是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使學生對自己的生活、國家有足夠的熱愛。而數學作為自然學科,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嚴謹科學的知識結構體系,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本項目進行實際測量的過程中,學生將所學知識恰當地運用于項目學習中。提出測量方案后,學生選擇并確定方案,再進行觀察、測量,學生對測量出現的不同問題進行分析與解決,在實施過程中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能夠被運用到具體的實踐活動中。
五河交匯圖的繪制要求學生對于五條河流的地理位置以及相關的河流交匯的知識有基本的了解,學生在進行繪制時,要依據具體的地理環(huán)境和條件對五河交匯圖的框架進行相應的調整,以保證繪制的準確性;對運河的歷史進行探索時,學生不僅要考慮各個時期的發(fā)展,各個朝代的衰落,還要了解不同朝代之間的聯系,以及這種聯系對運河發(fā)展的影響;測量出現誤差時,學生需要反復測量數據,求得平均值,從而減小誤差,使結果更加準確,而在此過程中學生體會到所學知識并不僅僅是局限于書面,而是能夠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通過動手實踐,學生獲得了更加深刻的學習體驗。
項目學習關注的是生活情境和文化內涵,因此,校本項目學習更加希望做到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能夠吸收知識并進行創(chuàng)新。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與每個學科都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在對實際問題進行探索以及解決的過程中,學生從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不僅要具備相關的學科知識,同時要對所學知識進行恰當地應用,依據實際情況對方案進行調整。通過實際操作,學生體驗不同方案所得的結果,對比其準確性,分析不同方案,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具體的調整。
在分科教學的背景之下,各學科的知識融合性低,教師對于不同學科之間的聯系關注度較低。而校本項目學習為達到不同學科課程進行融合的目的,其實施對地理、歷史以及數學課程進行了整合。項目學習要求學生在進行問題探究的同時開展實際操作,校本項目學習在此過程中滲透學科知識,教師不再是主角,而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與解惑者,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