昝桐
摘 要:中國作為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國,藝術的發(fā)展及其管理從未間斷。隨著社會的進步與變革,中國古代在演藝管理方面的實踐活動,業(yè)已積累了豐富而寶貴的經驗。特別是以宮廷為主體的官方管理,自先秦開始便已探索、完善并實踐,最終形成了相對穩(wěn)定的官方演藝管理體系。
關鍵詞:演藝;管理;古代;體系
翻開歷史的篇章,我們不難發(fā)現,中國自先秦時期就開始有意識地對藝術進行分類管理。雖然沒有專門的相關著述,但多散見于各類典籍中。其中,在演藝管理方面的實踐,業(yè)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筆者認為,中國古代演藝管理的實踐隨著社會的變革與發(fā)展,逐漸形成了官方管理體系和民間管理組織兩個主要的管理方向。本文則主要對古代官方演藝管理體系的形成、發(fā)展及特征進行大致的梳理與論述。
中國古代官方演藝管理的實踐幾乎與樂舞的產生是同步的,同時也是中國古代藝術管理的最早實踐。“樂舞”是集詩歌、音樂、舞蹈三位一體的綜合性藝術表演形式。在遠古氏族部落時期,樂舞多用于體現原始宗教信仰和祭祀活動中,是部落的集體性活動,屬于全體氏族部落成員。而表演樂舞的是“巫”,即是樂舞的擁有者,也是樂舞的組織者。黃帝、堯帝、舜帝時期,開始出現了各具代表性的祭祀樂舞,即《云門》《咸池》《韶》。這說明原始社會的統(tǒng)治者已開始有意識地進行樂舞的創(chuàng)作,以及組織樂舞的表演和傳播,為此后的官方演藝管理體系奠定了基礎。
根據發(fā)展概況來看,筆者認為,可以大致分為三個階段:一是萌芽階段,即夏商周時期;二是發(fā)展階段,即秦漢至南北朝時期;三是定型階段,即隋唐時期。在這一過程中,宮廷始終作為管理的主體,根據國家政治需求而設立約束演藝活動的相關制度及行政管理機構,最終逐步形成和完善了官方演藝管理體系。
1 萌芽階段
自夏代建立以來,中國古代開始跨入了奴隸制社會。樂舞的表演逐漸在社會中獨立出來,已經不再屬于全體部落成員。此時的樂舞便具有了迎合統(tǒng)治者需要的功利性特點,統(tǒng)治者將樂舞用于祭祀、禮儀、歌功頌德等各方面,以此來鞏固其統(tǒng)治地位。如夏代樂舞《大夏》、商代樂舞《大濩》,與之前樂舞不同的是,這兩部樂舞開始歌頌真實的人,即統(tǒng)治階級。這說明夏商時期的統(tǒng)治者開始有目的性的創(chuàng)作樂舞,并且只可以由統(tǒng)治階級來決策、組織樂舞的創(chuàng)作和表演。因此,夏商時期樂舞的創(chuàng)作者、組織者便有了職位,稱為“師”,并且出現了大量專門從事樂舞的奴隸。
周代在積累前代樂舞的基礎上“制禮作樂”,創(chuàng)作了歌頌武王伐紂的樂舞——《大武》,以此創(chuàng)立了雅樂體系,并賦予了“樂從屬于禮”的標準思想,即“禮是樂的內容,樂是禮的表現”。[1]根據禮樂不同的表演規(guī)模,以此區(qū)分統(tǒng)治階級的內部等級,從而形成了具有典章性質的禮樂制度。因此,周代統(tǒng)治者設置了負責禮樂演出、禮樂教育、發(fā)揮禮樂功能的行政官職——大司樂。其主要的職能包括了三個方面:一是負責皇親貴族子弟的音樂教育;二是組織宮廷的各類音樂表演;三是發(fā)揮宮廷樂舞的社會功能。至此,由維護統(tǒng)治階級地位的雅樂體系而形成的相關制度和官職,標志著中國古代演藝管理開始逐步走向規(guī)范化的軌道。
2 發(fā)展階段
秦統(tǒng)一中國后,創(chuàng)立了帝制及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制。位于九卿之一的“奉常”,即為掌管禮樂的最高行政官職,并開始配有了副職官佐“太樂丞”,從歷史文獻的記載上來看,其應該是主要負責日常管理工作。此外另下設屬官,如“太史令”、“太樂令”等,來協(xié)助奉常組織祭祀大典表演禮樂等活動。由此形成了影響后世官方演藝管理的“令丞官制”的格局,即有負責日常管理的副職,也有負責組織演出、創(chuàng)作樂舞的樂官。此外,由于戰(zhàn)國時期各國都有本地的民間歌舞,因此秦朝統(tǒng)一后參照周代采風制度設立了另一個音樂行政機構——樂府,也設令和丞。其主要職能就是負責采集各地民間歌舞,并做統(tǒng)一整理以用于表演,與雅樂相對應,亦稱為“俗樂”。因此,我們可以推測,秦朝的演藝管理行政機構即由奉常和樂府構成,前者掌管典禮樂,用于維護封建等級制度;后者執(zhí)掌俗樂,供宮廷休閑娛樂享用。
西漢的官制多因承襲秦代,故稱漢承秦制。西漢時期將奉常改為“太?!保ê蟠Q為“太常寺”),仍掌管宮廷樂舞,并且開始兼管樂舞的教育,具體負責的實施者別稱為“太常博士”。由于整個西漢是中國封建社會趨于上升的時期,統(tǒng)治者在發(fā)展生產力的同時,采取休養(yǎng)生息的方式減輕民眾的負擔。因此,民間歌舞得到了相對繁榮的發(fā)展,樂府的功能也在此時發(fā)揮了重要的功能,并形成了相關的樂府管理制度。漢代樂府的職能不僅收集民間詩歌,還有把歌舞表演的民間形式引進到宮廷中,并在一些重大的節(jié)日里按照時令節(jié)日舉行百姓參與的公眾性演出的服務,表示帝王將相“與民同樂”。
至南北朝時期,各代均在太常寺和樂府的基礎上增設機構,或有職能內容上的重疊,或有管理對象缺乏演藝的屬性,故本文不再表述。但至少我們可以看到,秦漢至南北朝時期的宮廷,開始延伸不同藝術的用途并分設機構。這表示著中國古代官方演藝管理實踐已向系統(tǒng)化的方向探索。
3 定型階段
經過戰(zhàn)亂頻繁的南北對峙時代,隋代再一次統(tǒng)一了南北。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fā)展至鼎盛的階段,國家高度的統(tǒng)一使各民族不斷融合,并加強了中外交流。因此,藝術的發(fā)展也得到了空前的繁榮。就演藝方面來講,首先,唐朝在吸取前朝俗樂的基礎上融合了外族歌舞,開創(chuàng)了“燕樂”體系,因多數用于宮廷宴飲,故又稱“宴樂”。其次,由于唐朝國力的強盛,對藝術的表現也具有了追求宏大效果的意識。因此朝廷又整合了雅樂、燕樂、法曲(由宗教音樂演變而來的較為優(yōu)雅的歌舞形式)、少數民族音樂等,從而創(chuàng)立了一種集器樂、聲樂、舞蹈并可連續(xù)表演的大型綜合性歌舞藝術,即“唐代大曲”。從中又分立出了“雅樂大曲”和“燕樂大曲”,前者用于祭祀等重大國家典禮中,后者則在朝會和重大節(jié)日中進行表演。由于表演藝術的種類繁多,迫使唐代演藝管理機構的設立,必須具備更加系統(tǒng)化和專業(yè)化的特點。因此,唐朝開創(chuàng)性地將演藝管理機構構建成了由政府管轄和內廷管轄的兩大系統(tǒng)。
太常寺屬政府管轄,仍掌管禮樂制度,并分設“大樂署”和“鼓吹樂”兩個機構,分別負責祭祀用的大型禮樂和鹵薄儀仗及軍樂。其中太常寺中的“太樂署”則主要負責對宮廷演藝人員進行選拔、訓練與考核工作,并在整體上管理表演藝術的發(fā)展和制定相關政策。太常寺中設有正卿一人,少卿、丞各兩人,主簿、協(xié)律郎、奉禮郎、太祝和博士等職位。“太常寺高級樂官并不要求有音樂素養(yǎng),但是低級樂官則需要精通音樂。”[2]其中協(xié)律都尉的職責最為重要,承擔著類似于“藝術總監(jiān)”的職責。這說明唐代時的演藝管理已經對行政化與專業(yè)化不同層面的管理,區(qū)分得尤為明晰。
由內廷管轄的機構有兩個,即“教坊”和“梨園”。 教坊的含義是教樂之坊,即設坊教樂。其初設于隋代。教坊的職能是培養(yǎng)燕樂藝人和組織排演燕樂,其中又分設左、右兩教坊。據崔令欽《教坊記》記載:“右多善歌,左多工舞。”“唐代教坊內部機構設置情況還可以從宋代教坊制度中得到印證。宋代教坊每種樂器稱一色,由色長統(tǒng)領。教坊又分十三部,每部設部頭以統(tǒng)之。吹、彈、舞、拍各有總之者,號為部頭。宋代教坊沿續(xù)唐代管理模式,因而可以推測唐代教坊樂人編制概況?!盵3]梨園則負責教習法曲、培養(yǎng)歌舞妓及組織法曲表演等。機構內主要包括樂官、樂師和樂人。其中樂官中的最高長官為梨園教坊使,設下屬梨園判官,主要負責梨園的演出業(yè)務。
至此,依據政治需求而設立的古代官方演藝管理機構的結構和框架,已基本確立而定。除南宋以“君王清凈無欲,恭儉節(jié)約,不喜豪華奢侈”[4]為由,解散了教坊外。此后歷朝歷代均基本沿襲了這一模式,如唐代以后的太常寺的功能基本上沒有多少變化,宋元明清時期的太常寺仍然是掌管祭祀禮樂的中央直屬機構。直至乾隆七年,在分屬禮部、太常寺和內廷的各類演藝管理機構的基礎上,宣告設立統(tǒng)一的上級管理部門——樂部,一種全新的官方演藝管理模式才得以呈現。樂部是禮部的平行機構,由禮部尚書主持日常工作,地位之高,為歷代之作。但從管理的責權上來看,“凡郊廟祠祭之樂,神樂署司之;殿廷朝會宴饗之樂,和聲署司之;宮中慶賀宴饗之樂,掌儀司司之;鐃歌鼓吹前部大樂,鑾儀衛(wèi)司之,均隸于樂部”。[5]因此,不同朝代的機構增減及名稱的更迭,均因國家政治的需要,時代的要求,或表演藝術新形式、新種類的出現而進行的簡化或細分化,并沒有做出根本性的改變。
4 皇權影響
通過上文對唐朝之前的官方演藝管理機構及制度建立的梳理,我們可以發(fā)現,古代官方演藝管理體系形成的首要特征是,唐朝之前的歷朝歷代都會根據國家政治需求,對不同表演藝術的形式和功能進行系統(tǒng)化、專業(yè)化的管理。但是,封建社會由于皇帝是國家的主宰者,所以宮廷還會依照皇帝的旨意,即皇帝的喜好態(tài)度,施行一些額外的或具有補充性的管理措施。因此,古代演藝管理的官方體系的建立,實際上具有遵循著這兩個原則的特征。受皇權影響對演藝管理而實施的措施,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是另設機構。如上文提到的唐代教坊,其前身是唐初設立的內教坊,是只屬于皇室的雅樂表演機構。唐玄宗時期,另設教坊,與內教坊并列,并將原來屬于太常寺兼管的燕樂表演,歸為教坊負責管理。另如,因“玄宗即知音律,又酷愛法曲”,便在梨園的基礎上另設“禁中梨園”,其中“宮女數百,居宜春北院”,故又稱“宜春院”,同樣屬于皇室的私家表演機構。
二是頒布條令。查閱史料時,我們不難發(fā)現,古代的演藝管理實踐中,除了相關行政管理機構的制度及法令外,還存在著受皇權影響而頒布的條令。如明代朱元璋就曾經禁令樂人妝扮雜劇戲文時妝扮成帝王后妃、忠臣烈士等,違者則受到杖刑。又如在清乾隆年間興起的文字獄,同樣也涉及到了相關劇目的演出條令?!爸燎∷氖迥?,有諭令稱‘因思演戲曲本內,亦未必無違礙之處,如明季國初之事。有關涉本朝字句,自當一體飭查……”[6]這些都說明在我國古代官方演藝管理體系的構建中,由于封建社會的性質,也存在著一定隨意性的特點。
綜上所述,中國古代以宮廷為主體的演藝管理實踐,經過漫長的歷史探索和發(fā)展,最終構成了較為穩(wěn)定的官方管理體系。在這實踐的過程中,為中國古代表演藝術的繁榮創(chuàng)新,演藝管理的經驗積累以及文化事業(yè)的穩(wěn)定發(fā)展等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這些無疑都是一筆寶貴的歷史遺產。因此,筆者相信,梳理與總結中國古代演藝管理實踐的經驗,對現代演藝管理及藝術管理學的史論方面的建設,均有著重要的價值與意義。
參考文獻:
[1] 梁茂春,陳秉義.中國音樂通史[M].中音樂學院出版社,2011.
[2] 李西林.盛唐樂官編制、樂人數量問題探析[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0(4).
[3] 李西林.唐代宮廷音樂管理機構制度述考[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2(4).
[4] 龍建國.唐宋音樂管理與唐宋發(fā)展研究(第二版)[M].南開大學出版社,2015.
[5] 陳康祺(清).郎潛紀聞三筆[M].中華書局,1984.
[6] 劉慶.管理與禁令明清戲劇演出生態(tài)論[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