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星
摘 要: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和新媒體的發(fā)展,攝影技術與博物館的發(fā)展有機結合,以文物為拍攝對象,再現文物的藝術、歷史和科學價值,文物攝影的運用,是對文物保護方式的一種彌補和更新,可以更安全和便捷地進行文化傳播和保護。但是文物攝影在很多方面還并不成熟,因此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視,讓更多的人關注文物攝影,致力于這項工作中來,探索科技對于文物保護與研究的意義。
關鍵詞:攝影;文物保護;文物攝影;重要性
1 文物攝影的概念及基本要求
文物攝影應該是對歷史審美認知后通過現代科學技術的數碼攝影設備以文物為對象的拍攝記錄,客觀并再現其藝術性。
攝影在文物中的使用除了客觀記錄它的歷史狀態(tài),也是一項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要遵循以真實、美觀為基礎的藝術規(guī)律,要求攝影者要具備一定的文物相關知識,要理解文物本身是從不同的領域和側面反映出歷史上人們改造世界的狀況,是研究人類社會歷史的實物資料。文物所具有的認識作用、教育作用和公證作用,構成了文物特性的表現形式。文物攝影時有針對性地調動光線、角度、鏡頭,充分運用藝術手段來塑造、刻畫它。對它有深刻的認知才能從作品中展現出文物的歷史價值和它所要傳達的信息。
國家文物事業(yè)管理局于1981年4月8《關于拍攝文物的幾項暫行規(guī)定》中指出:“拍攝易損文物(如壁畫、彩塑、書畫、紡織品、漆器等)一律禁止使用強光燈?!睙艄庹掌瑫r還應注意光照時間、光源與器物的距離和燈光熱度等。對光源敏感的器物類型,不應長時間光拍,否則會使繪畫、織品等脫色、剝落,字跡模糊,甚至引起本身的質變。所以在測光的時候需要對文物的特性有所認知。以最快、最準確的速度拍照,從而縮短器物的光照時間。在選擇燈光的時候酌情使用散光燈和聚光燈,不要是器物驟然升溫或降溫,這樣容易使器物受到損壞。爭取在初步入庫時完成該器物的大部分的攝影任務,不要經常反復拍照同一器物。
攝影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光線的布局以及器物的構圖,在文物攝影中也同樣重要,首先是光的運用就非常重要,它能使所拍攝對象呈現歷史滄桑感也能使拍攝對象絢麗多姿。其次是拍攝角度的選擇,十分重要,一件器物最重要的照片是正面全景照片。(如圖1、如圖2)作為入庫級別高的藏品應用彩色膠片,拍攝彩色反轉片和負片(如圖3),有條件的單位對重器、珍品也可以拍錄像片存檔。針對具有重要的文物信息膠片,博物館會進行電子文檔備份(如圖4)。
2 攝影在文物保護中的運用
2.1 文物信息的儲存與展覽
按著文物攝影的分類,去尋找他們的共性和個性。文物攝影可以按文物的分類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古墓葬、古遺址等較大型不可移動文物攝影;另一類是陶瓷、玉器、書畫等較細致、可移動的文物攝影。在文物攝影中要注意:具體的細分可大致分為這幾個方面:考古攝影、古建筑攝影、石窟攝影、器物攝影。通過文物分類,可以有效地提高攝影團隊的合理分工,更細化文物信息的儲存和整理,為后期展覽提供資料。文物的展覽不僅僅是傳統(tǒng)擺在櫥窗展覽的形式,更多的是互聯(lián)網上的互動展覽,虛擬圖片360度的展現,如今影像采集、加工、輸出全部基于數字技術,工作理念、工作模式發(fā)生了重要改變;文物攝影不再局限于影像工作本身,參與并推動了文博單位的數字化、信息化工作。
2.2 數位寶庫的多元化運用
通過文物攝影工作者的不斷努力,把文物這個歷史文化藝術品進行了數字化錄入,形成了豐富龐大的資料庫,是博物館典藏資源集合的基礎,加以延伸出更廣博的交叉應用,成為21世紀研究的利器。例如,臺北故宮的資料庫包含故宮器物典藏資料檢索系統(tǒng)、故宮書畫典藏資料檢索系統(tǒng)、清代文獻檔冊目錄、善本古籍資料庫等,展現了故宮器物、書畫、圖書文獻等豐富的典藏。在數位計劃多管齊下整合豐富資源、無限延伸文物的附加值,從典藏資料庫、主題網站、多媒體互動光碟與展示、文物衍生產品的運用等。而這些都基于攝影技術在文物上的使用,發(fā)揮了文物的價值。利用新媒體對群眾經行宣傳教育和推廣。以數位典藏的資源為數位學習的素材,建立起博物館數位學習示范中心、數位學習平臺,并開發(fā)內容教材,提供同步或混合線上教學功能。深入淺出的通過圖片了解文物的制作、鑒賞、修復等保護的方法,而非傳統(tǒng)拿實物出來比畫,更好地延續(xù)文物的壽命。
2.3 文化遺產寫實的記錄
隨著國家對歷史古跡、文物等歷史遺產的重視,越來越多的人投身于文博行業(yè),但是由于傳統(tǒng)藝人的大量流失,很多傳統(tǒng)技術沒有沿傳下來。而傳統(tǒng)修復技術的局限性,大量的文物無法得到及時的保護,很多考古發(fā)現的文化遺產正在不斷被破壞,基于這些因素,攝影在文物保護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能夠快速有效地記錄被發(fā)現的原始狀態(tài),更好地為后人研究和復原起到了決定性作用。隨著文化遺產保護與研究工作的推進,文物攝影也包含了人類口述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的拍攝。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主要目的是為了深入人心,即使實物形態(tài)的文物消失,攝影影像的留存也可以留住那短暫的美好瞬間,也是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關鍵之一,是文化遺產深入人心的好方法。
2.4 輔助鑒定依據及印刷
由于近年來文物作偽嚴重,結合科技發(fā)展,很多企業(yè)正在研究怎樣通過儀器鑒定真?zhèn)巍,F在中國的雅昌藝術網、江蘇省文交所以及南京國典藝術保真有限公司等企業(yè),利用攝影技術,記錄每一張書畫作品的特征,通過每一個放大的信息點去記錄,以輔助鑒定。同時日本的二玄出版社由于運用了高精的儀器設備和仿真的宣紙對文物進行再記錄再印刷,起到了再傳播再保護的功能。更好的幫助人們對文物進行復制和保護。所以,文物攝影實際上是運用多重的攝影技術和技巧,才能達到高度的“傳神”效果,并不是單純的記錄式的翻版。
3 文物攝影的應用價值
3.1 藝術價值
人們一般認為文物攝影只是客觀記錄藝術品的寫真造型,而卻忽視了,其實我們在遵循古人的藝術杰出作品的時候還在經行二次藝術傳播。作為一個文物攝影工作者,必須加強藝術修養(yǎng)、提高審美認知、熟練運用現代化攝影記錄設備和技法,了解古人和當今人們的審美情趣,展現完美的攝影作品。
3.2 市場價值
首先是由文物攝影引申而來的3D修復技術,它可以更便利、更快捷替代現今石膏樹脂修復的可能性。其次,國家重視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的大環(huán)境下,當今掀起了第三次收藏熱,大小拍賣行競相舉槌拍賣文物藝術品,藝術品圖錄成千上萬的印刷出版,這使得文物攝影拓展了博物館之外的另一個潛力巨大的應用市場。以及現在各種微拍等,都需要有好的文物攝影作品為基礎,去吸引投資愛好者的眼光,進行更好的宣傳。減少文物在搬動中遭受損傷的可能性,從而為文物保護帶來了便利。
參考文獻:
[1] 趙廣田.文物攝影概論[M].甘肅文化出版社.
[2] 王芬,陳淑卿.考古攝影實驗教材[M].
[3] 麻賽萍.中國文物攝影概述[J].博物館研究.
[4] 李曉東.文物保護法概論[M].學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