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患者采用心理治療結合藥物治療的臨床分析
王學永
目的 探討心理治療結合藥物治療對具有明顯心理因素的抑郁患者的依從性和有效性。方法 應用心理治療方法結合藥物治療伴有明顯社會心理因素的重度抑郁癥患者,將其結果與只用藥物治療的效果和依從性進行對比,來發(fā)現(xiàn)伴有社會心理因素的抑郁癥患者的有效治療方法。結果 藥物治療結合心理治療的依從性比單純依靠藥物治療的依從性要好,其漢密爾頓抑郁量表測評數(shù)據(jù)顯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早期治療過程中,心理治療方法不僅及時有效,而且是有必要的。
心理治療;重度抑郁癥;社會心理因素;藥物治療
抑郁癥又稱抑郁障礙,是當前社會中常見的一類疾病。抑郁癥作為一種復雜的疾病,其產(chǎn)生和形成是個人、環(huán)境和社會等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結果[1]?;橐鰬賽蹎栴}、嚴重的創(chuàng)傷性事件、家庭關系不和、工作壓力、經(jīng)濟困難等常見的社會心理因素都有可能引發(fā)抑郁癥[2]。在抑郁癥的治療研究中,目前普遍受到精神科醫(yī)生關注的一種治療方法是應用心理治療來解除造成抑郁癥患者抑郁的心理因素。
當前我國精神治療的現(xiàn)狀存在諸多不足,最突出的問題是精神科醫(yī)生數(shù)量與患者數(shù)量的嚴重失衡,人數(shù)不足、心理醫(yī)生的配備缺乏是當前精神疾病治療面臨的幾大主要問題,這使得大部分就診精神病患者無法得到充分的心理輔導和心理治療,只能依靠藥物治療[3]。本研究對我院接受的1 000例抑郁發(fā)作患者進行了信息的初步統(tǒng)計,統(tǒng)計結果發(fā)現(xiàn)抑郁癥患者中有明顯社會心理因素作用的有112例,占比11.2%。本次研究對實驗組患者實施藥物治療加社會心理因素的心理治療,對照組患者只采用藥物治療,不給予心理治療,對其結果進行觀察和記錄。研究主要從依從性和治療效果兩個維度來分析探討抑郁癥患者治療中心理治療所具有的作用。
1.1 研究對象
所選樣本均為2014年7月—2016年8月曾在我院就診的患者,所有樣本均符合DSM-IV重性抑郁發(fā)作的診斷標準。在對患者進行漢密爾頓抑郁量表中17項(HAMD17)的測量評定中,測評分數(shù)≥18分,患者年齡在16~65歲,未曾患有嚴重的身體疾病、腦器質性疾病。
本次實驗共設兩個組:研究組使用藥物治療并結合心理治療,共有患者46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32例,平均年齡在(29.23±5.32)歲,首次發(fā)病年齡在13~55歲,病程為1個月~10年。對照組未對研究對象進行心理治療,共有樣本66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46例,平均年齡在(32.9±5.32)歲,抑郁癥的首次發(fā)作年齡在14~50歲,病程為1個月~13年。兩組數(shù)據(jù)在首次發(fā)病年齡、性別等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藥物治療 本次研究共觀察6周,兩組患者在治療上都進行了藥物治療,其中單相抑郁患者采用鹽酸舍曲林和鹽酸文拉法辛緩釋膠囊治療,在治療開始前兩周劑量分別為50 mg/d和75 mg/d,后四周劑量分別為100 mg/d和150 mg/d。針對雙相情感障礙患者的抑郁發(fā)作則采用以上抗抑郁藥物加丙戊酸鈉治療,在劑量控制上前兩周為0.2~0.8 g/d,后兩者則為根據(jù)患者情況,具體為0.4~1.2 g/d。在藥物的選擇上均采用隨機分組,對于那些具有明顯焦慮情緒的患者,可根據(jù)具體情況酌情加用苯二氮卓類藥物[4]。
1.2.2 心理治療 主要采用了3種治療方法,為家族暗流方法、角色互換方法和創(chuàng)傷直接修復方法,在治療中醫(yī)生有時也會根據(jù)患者自身的具體情況將幾種方法結合同時使用。在46例患者中,有16例患者主要采用家族暗流為主的治療方法,有15例患者主要采用角色互換為主的方法,采用創(chuàng)傷直接修復方法的則有7例,其中將角色互換方法和家族暗流方法結合應用的共有8例患者。
在抑郁癥患者的心理治療中,心理治療師最常采用的是角色轉換方法,創(chuàng)傷直接修復方法主要是用來引導患者進行心靈的自我修復,而家族暗流方法則是讓患者處于一種催眠狀態(tài)下,通過心理演示來引導患者自主挖掘一些遺傳性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模式,此種治療方法可以幫助患者彌補內(nèi)心的不安全感和情感缺乏,使其盡快恢復[5]。
1.2.3 療效評估 心理治療在藥物治療開始前便開始進行,并即時評定效果。與只采用藥物治療組一樣,研究將在治療的第1、2、4、6周對患者進行HAMD17的評分,根據(jù)分數(shù)來判定治療療效。一般而言,痊愈為減分率≥75%;顯效表現(xiàn)為50%≤減分率<75%,而無效則是減分率<50%。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運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分析相關數(shù)據(jù),科學實施統(tǒng)計學檢驗處理,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判定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心理治療效果
對46例患者心理治療效果研究的數(shù)據(jù)顯示,有效42例,總有效率達到91.3%。其中脫落4例,脫落率為8.7%,其中有1例患者失蹤,1例患者自殺,另有2例患者轉到其他醫(yī)院進行換藥治療。
2.2 漢密爾頓量表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進行漢密爾頓量表評分,治療前后結果比較,除第1周數(shù)據(jù)外,兩組數(shù)據(jù)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早期的心理治療對于嚴重型抑郁患者有明顯、有效的作用,可以幫助患者改善抑郁、焦慮等情緒,主要原因是心理治療可以使得患者的治療主動性增加和信心提升,而對于那些悲觀型抑郁癥患者來說心理治療同樣具有重要作用[6-7]。盡管患者在心理治療后情緒可以盡快好轉,解除了一些原刺激因素,但大多數(shù)患者在接收抑郁癥的診斷時仍然會再次抑郁,雖然程度有所減少,大多數(shù)患者仍需要藥物的治療和鞏固,只有少數(shù)患者不需要[8]。據(jù)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抑郁患者在有自殺傾向的人群中所占百分比達到50%~70%[9]。心理治療通常是在服藥前進行,并將心理的輔導治療與藥物治療相結合貫穿整個治療過程,這對于更好地提高疾病治療效果具有一定作用。
[1] 楊曉梅,王華,萬莉娜,等. 藥物治療聯(lián)合心理護理干預對腦卒中急性期患者抑郁的影響分析[J]. 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5,42(6):56-59.
[2] 劉井華. 藥物治療與認知行為療法結合心理社會支持治療抑郁癥的臨床療效分析[J]. 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6,8(22):166-167.
[3] 孫燕. 精神分裂癥后抑郁患者認知心理治療效果評價[J]. 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15,21(1):70-71.
表1 兩組漢密爾頓量表評分比較
[4] 田源. 用抗抑郁藥物結合心理療法治療心臟神經(jīng)官能癥的效果分析[J]. 當代醫(yī)藥論叢,2015,13(23):10-11.
[5] 陶利娜. 分析藥物治療和認知行為療法結合心理社會支持治療抑郁癥的臨床效果[J]. 心理醫(yī)生,2016,22(12) :100.
[6] 詹杰. 藥物結合心理治療對產(chǎn)后抑郁癥的臨床療效觀察[J]. 基層醫(yī)學論壇,2016,20(2):169-170.
[7] 吳巖. 對抑郁癥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和精神護理的效果觀察[J]. 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2015,6(18):214-215.
[8] 李輝. 米氮平聯(lián)合心理護理治療冠心病支架術后伴焦慮抑郁患者的臨床研究[J]. 實用藥物與臨床,2015,18(10):1214-1217.
[9] 毛慶錄,徐梅. 心理干預加抗抑郁治療在難治性高血壓伴抑郁患者治療中的作用[J]. 吉林醫(yī)學,2016,37(6):1356-1358.
Clinical Analysis of Psychological Therapy Combined With Drug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WANG Xueyong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Weicheng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Weifang Shandong 261041, 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mplia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psychotherapy combined with drug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who have obvious psychological factors. Methods The application of psychological therapy combined with drug treatment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depression.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effect and compliance of drug treatment only, to fi nd effective treatment methods with the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of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Results The compliance of drug therapycombined with psychological therapy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medication alone, the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test data showed: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0.05). Conclusion In the early stage of treatment, psychotherapy is not only effective, but also necessary.
psychotherapy; major depression; psychosocial factors; drug therapy
R749.4
A
1674-9316(2017)07-0069-03
10.3969/j.issn.1674-9316.2017.07.042
山東省濰坊市濰城區(qū)人民醫(yī)院精神科,山東 濰坊 26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