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翠云
摘要:比喻是最重要的修辭是方式之一。本文結(jié)合實例分析了比喻的類型。
關(guān)鍵詞:《滿井游記》;比喻;比喻的類型;注意事項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2-0162-02
《滿井游記》是明代"公安派"文學(xué)家袁宏道的一篇記游小品。文章寫景生動,抒情真切,通過描寫早春滿井的景色,表達(dá)了他熱愛自然、親近自然的思想感情。作者在捕捉初春時節(jié)富有特征的景物抒發(fā)喜悅心情時,運用了貼切而新奇的比喻,令讀者拍案叫絕。
(1)寫人。"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形象地表達(dá)了作者從局促小屋投到大自然懷抱的欣喜、舒朗的心情。
(2)寫水。"于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始解"與"乍明",說明春天已到,但又是剛到;"鱗浪層層",既明寫春風(fēng),又暗示河冰已經(jīng)消融;"晶晶然如鏡之新開",是形容春天到來時河水之清澈,而"冷光之乍出于匣",則又清澈之中加上寒意,更形象而準(zhǔn)確地道出二月春水的典型特征。
作者正是通過這形象的比喻和特別準(zhǔn)確的副詞來描寫二月春水的形態(tài)、顏色、溫度的。
(3)寫山。"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鮮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這個比喻不僅寫出積雪消融,山巒轉(zhuǎn)翠,青山顯得格外清新,分外嬌艷的特點,同時還極富美感,充滿神韻,表現(xiàn)了青春的活力,真是形神具備。
(4)寫麥田。"麥田淺鬣寸許。"這個比喻聯(lián)想奇特,不僅寫出了早春二月田野麥苗的形態(tài),而且表現(xiàn)出春天是個生長的季節(jié)、向上的季節(jié)這個典型的季節(jié)特征。
至此,我們不能不嘆服作者觀察的細(xì)致,用喻的功力。
從以上例子,我們不難看出一個好的比喻,往往具有貼切、新奇、形神兼?zhèn)涞奶攸c。
孔子曰:"言之無文,行而不遠(yuǎn)。"要使文章富有文采,必不可小視修辭的作用。修,指調(diào)整或適用;辭,是包括口頭的和書面的語辭。因而,修辭就是"語辭的調(diào)整或使用"。作為漢語修辭中最常見的修辭現(xiàn)象,比喻是"辭格之林中的一株參天大樹,它枝繁葉茂,干粗根上深"。"歷來的修辭研究者,沒有一個會忽視它;各種修辭書籍,沒有一本不把它擺在顯要的位置。"
1.什么是比喻
比喻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間的某些類似是的地方,借一事物來說明另一事物。也稱"譬如",俗稱"打比方"。比喻構(gòu)成有四個要素,本體(被喻事物)、喻體(借來作比的事物)、喻詞(表示比喻關(guān)系的詞語),以及本體和喻體的類似點,一個完整的比喻,通常由本體、喻體和喻詞三部分組成。按照這三部分的隱現(xiàn)情況,比喻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三種基本類型。還可根據(jù)這三部分的多種多樣的結(jié)合形式,分為博喻、隱喻、曲喻、倒喻、對喻、回喻、互喻、反喻、逆喻、較喻等。比喻依其喻明事理的方式、性質(zhì)和作用,又可以分為描寫性比喻、議論性比喻、抒情性比喻。
2.比喻的類型
比喻一般根據(jù)表達(dá)需要進(jìn)行選擇,可以以人喻物,可以以物喻人,也可以以物喻物。
2.1 以人喻物。海島濕漉漉的/像抱在晨光懷里/剛剛受洗的嬰兒。
——和平島《霧》,《北美楓》創(chuàng)刊號第16頁
把濕漉漉的海島比作剛剛受洗的嬰兒,小小的海島在晨光和大海的懷抱中安睡的形象和受寵的感覺就很鮮明,比喻貼切而又不落窠臼。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lǐng)著我們上前去。
——朱自清《春》
作者依照時令的順序,以人設(shè)喻,別把春天比作"剛落地的娃娃","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健壯的青年",這些比喻都給人以新奇感愉悅感,是一幅充滿美的魅力的春天寫意的圖畫。
如果美是專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類而言,那么,白楊樹算不得樹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偉岸,正直,樸質(zhì),嚴(yán)肅,也不缺乏溫和,更不用提它的堅強不屈與挺拔,它是樹中的偉丈夫。
——茅盾《白楊禮贊》
反面設(shè)喻和正面設(shè)喻相結(jié)合,通常稱之為曲喻。欲揚先抑,否定的是"好女子",肯定的是"偉丈夫",對比過后突出后者,增強了表達(dá)效果,突出白楊樹與眾不同的美。
2.2 以物喻人。運用借物喻人的方法時,描述的事物的特點,要與人有某些相似之處,讓人讀了文章,就能清楚地認(rèn)識到,本文借物要說明什么,要借物贊譽怎樣的人。
我吃了一嚇,趕忙抬起頭,卻見一個凸顴骨,薄嘴唇,五十歲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細(xì)腳伶仃的圓規(guī)。
——魯迅《故鄉(xiāng)》
喻人最直接的修辭效果在于傳神。楊二嫂尖酸俗鄙,作者在直接描繪她的外部形象后,用"細(xì)腳伶仃的圓規(guī)"比喻她張著兩腳,瘦骨嶙峋,頓然把這個形象的所有外部特征和諧統(tǒng)一起來,化平淡為神奇,使讀者立即可以聯(lián)想到她的整個音容笑貌和可憐而可憎的"豆腐西施"凄慘悲涼的身世。
桃之夭夭, 灼灼其華。 之子于歸, 宜其室家。桃之夭夭, 有蕡其實。 之子于歸, 宜其家室。桃之夭夭, 其葉蓁蓁。 之子于歸, 宜其家人。
——《周南·桃夭》
《桃夭》以"桃"喻新婚女子,桃花喻新娘的面容衣著濃艷,桃實比其體態(tài)豐盈,桃葉比其婀娜多姿?;蠲撁摻o我們描繪出一個濃妝艷抹、嬌艷無比的新婚女子的形象。清代姚際恒評論說:"桃花色最艷,故以其喻女子,開千古辭賦詠美人之祖。"第一個以桃喻女子的不愧是天才。
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fēng),山高水長。
——范仲淹《題嚴(yán)子陵釣臺》
嚴(yán)子陵與漢光武帝劉秀原是同窗好友,劉秀登基后不忘故友,欲授以官職,嚴(yán)子陵卻不慕富貴,悄然來到美麗的富春江畔垂釣,做了一個世外高人。范仲淹作為一個儒者,卻仰慕先生之高風(fēng)。他以山水作喻,可謂就近取譬,竟成妙趣。
2.3 以物喻物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點。
——李樂薇《我的空中樓閣》
先把山喻作眉黛,再把小屋喻作眉梢的一點痣,喻中設(shè)喻,后一個比喻緊緊地套在前一個比喻上面,層層深入地描繪,愈寫愈細(xì)小,也愈精巧俊俏,充分體現(xiàn)出作者對"我的空中樓閣"的喜愛之情。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tài),在領(lǐng)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
——郁達(dá)夫《古都的秋》
用否定語氣構(gòu)成比喻,從反面說明事物的本體"不像(不是)什么",通常稱之為反喻,有以反托正的作用,可以使比喻的內(nèi)容更鮮明。名花與美酒的美,在于半開半醉的狀態(tài),那是領(lǐng)略南國之秋的情懷。在一個看慣了北國之秋的人開來,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和姿態(tài),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古都之秋的真正之美,在于"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
大師們的著作,已成為遺落在荒原上的巨石陣。審美的極光,只在人煙稀少的極地孤傲的照著。
——鄧海南《如果優(yōu)美的文字離我們而去》
以"荒原上的巨石陣"比喻大師們的著作,讓人想到經(jīng)典著作在現(xiàn)代社會受到怎樣的冷落,以"極光"比審美,賦予審美以絢麗的光華,遺憾的是這種光華只在"人煙稀少的極地孤傲的照著",這兩個比喻把極美之物置于孤高之境,則更顯其美。
3.使用比喻時的注意事項
在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中,恰當(dāng)?shù)剡\用比喻,或狀其聲容,或摹擬神態(tài),或染著光色,或抒發(fā)胸懷,或褒揚美好,或鞭笞丑惡,往往會起到點平為奇,化入為出的作用。但如果比喻不當(dāng),效果就適得其反。使用比喻時,以下幾點需要注意:
3.1 本體和喻體必須是不同類事物,但在某一點上必須極其相似。
例如:"從山上向下望去,人像螞蟻一樣流動,車像小甲蟲一樣穿梭。"在居高臨下,距離遠(yuǎn)的情況下,把"人"比作"螞蟻",把"車"比作"小甲蟲",顯得很有意思。"電視畫面上,一顆顆炮彈像重型炸彈一樣在敵人的陣地上炸開了。"由于"炮彈"和"炸彈"是同類事物,不能起比喻的作用,因而就是一個不恰當(dāng)?shù)谋扔骶洹?/p>
3.2 要用具體比抽象,用淺顯比深奧,用熟悉比陌生,讓人容易理解,讓人容易接受。
使用比喻的一個目的就是拉近人與所敘事物的距離,讓人容易理解,例如:"驕傲像隔年的草根,冬天剛過去,就鉆出一絲嫩芽。"把抽象的"驕傲"比成"隔年的草根",而且直接指明相似點,便于人民領(lǐng)會。反之,"太陽清晨升起在地平線,就像假死后躍出墳?zāi)沟纳倥?,不但沒有美感,而且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3.3 既要防止"牽強附會",也要避免"以偏概全",或"喧賓奪主"。
比喻并非是萬能的,它有其局限性,我們應(yīng)善于利用,"布置"三、五個比喻,使文章有喘息的空間。恰當(dāng)?shù)谋扔骶腿缤缦械男↑c,它雖然無法成為主食,也填不飽肚子,卻讓食客齒頰留香,回味無窮。不可為講比喻而講比喻,比喻只不過是一種手段,要為內(nèi)容服務(wù)。
參考文獻(xiàn):
[1] 《義務(wù)教育課程標(biāo)準(zhǔn)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上冊》
[2] 《義務(wù)教育課程標(biāo)準(zhǔn)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師用書》
[3] 秦沖《比喻修辭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