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曲家秦文琛的兩首古箏獨奏曲《吹響的經(jīng)幡》和《風中的圣詠》(2010)是其民樂創(chuàng)作領域審美上的拓展,他跳出了傳統(tǒng)古箏的演奏和表達韻味,體現(xiàn)出作曲家創(chuàng)作思路的獨特性; 陸培的小提琴作品用非常小提琴化的專業(yè)性的體現(xiàn),在民歌或民歌旋律音調(diào)基礎上用小提琴HYPERLINK\"http://www.emus.cn/?mygroup-14.html\"\"_blank\"這樣一件外來樂器表達了中國氣質,這無論對作曲家個人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還是對中國當代音樂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都具有促進意義!
[關鍵詞] 秦文?。还殴~獨奏曲;顛覆;陸培;小提琴作品;民族性;幻想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7)18-0013-03
一、創(chuàng)作中的音響“顛覆”,是破壞還是挖掘?
北京國際作曲大師班的教授作品音樂會(2015年7月23日晚)為當日的聽眾呈現(xiàn)了陳怡的《寧》(為小提琴、大提琴及琵琶而作);奧利維·施內(nèi)勤的《弦樂空間》(為三件弦樂器以及兩個音箱而作)、《以及明天》(為鋼琴和兩個音箱而作);丹尼·柯恩的《波折1》;約埃爾·邦斯的《夏日之舞》;秦文琛的古箏獨奏曲兩首《吹響的經(jīng)幡》《風中的圣詠》以及葉國輝的《日落陽關》(為大提琴、長笛、單簧管、打擊樂、笙、箏、琵琶、中胡而作)。在音樂會開始前瀏覽節(jié)目冊的那十分鐘,筆者被秦文琛的兩首古箏獨奏曲的曲目介紹文字“這兩首作品在古箏音響方面具有顛覆性的突破”所吸引,再加之 “秦文琛用音樂證明了自己是一位國際級的音樂家。對于這一點,即便他是來自遙遠的東方我們也根本無法否認……” 德國《波恩匯報》評論。當時就暗忖:用古箏能夠發(fā)出怎樣的顛覆性音響呢?聽后也覺得非常震撼,因此,想對非常吸引筆者的這兩首古箏作品寫一寫自己的聽后感。
作曲家秦文琛在作品演奏前這樣介紹道:“《吹響的經(jīng)幡》和《風中的圣詠》(2010)是為獨奏古箏而作的姐妹篇,選自《向遠方——30首民樂曲集》,這兩首作品采用了完全相同的定弦,即將古箏的21根弦調(diào)成了帶有微分音的單音,這些音在四個八度的范圍內(nèi)被分成了五組。與此同時,在琴碼的左邊還獲得了一組完整的西方早期教會調(diào)式音階,這一調(diào)式的中心音恰好與琴碼右邊的單音相同?!洞淀懙慕?jīng)幡》主要是由弓弦拉奏完成,其音樂呈現(xiàn)出喇嘛教音響特征的單音音群,而琴碼左邊則是具有西方宗教色彩的教會調(diào)式音階?!讹L中的圣詠》除了純凈的宗教音響外,還有一種模糊、神秘的‘合唱聲’貫穿全曲。”
伴隨著筆者對此作品的音色幻想,演奏者劉文佳穿著灰色的金絲長裙,裸足,拿著一把大提琴弓子飄逸地走上臺,《吹響的經(jīng)幡》一開場就顯現(xiàn)出它的不平凡音響。整曲側重于琴碼右邊的單音的拉奏。一開始在古箏低音弦上強奏拉出的音色很有蒙古族呼麥的影子,加之在作曲家介紹引導下的喇嘛教音樂,也使筆者聯(lián)想到其獨有的長達多米的銅制大喇叭的洪大音響,頗有氣勢,其中也飽含大量的泛音游走于古箏的低、高音區(qū)。之后的音樂都是在弓弦的拉奏下緩急交錯地徐徐展開的。
第二段音樂也是讓我眼前一亮,先是用弓弦拉奏低高音區(qū),其間以弓子敲震琴弦所產(chǎn)生的轟轟聲響相和,有置身于大草原時的空曠感,讓筆者感受到了風聲與經(jīng)幡飄動。隨著弓弦拉奏高音區(qū)模仿的鷹叫聲整個音樂進入到另外一個場景。這時演奏者換拉弦為拍弦,快慢、強弱交錯進行直至達到頂峰而又回落,演奏者拍弦的節(jié)奏鏗鏘有力,難道是老鷹的叫聲把喇嘛教戴假面具的眾人舞蹈引到了我們眼前?在具有異國情調(diào)的音樂背景下,咚咚的鼓聲及銅鑼聲席卷而來,使我們的眼耳感到陣陣的好奇和興奮,眾多舞者伴隨音樂搖舞著,舞蹈越跳越激烈。緊接著又回到了拉弦所奏出的銅制大喇叭的洪大音響中,只是越來越弱直至消失。
“《風中的圣詠》的音高材料主要源于琴碼左邊的教會調(diào)式音階?!保ㄒ砸魳窌?jié)目單)該曲最吸引筆者的也是其區(qū)別于第一首作品之處是琴碼左邊彈撥出的純凈的宗教音響——空靈、令人神往,而最神秘的是時隱時現(xiàn)與宗教旋律相對比的“合唱聲”,它非常不清晰但卻貫穿全曲,造成朦朧感并多次與低音區(qū)由強至弱的拉弦轟轟聲相映襯,呈現(xiàn)出別樣的音響效果。
如果閉著眼睛聽這兩首作品根本猜不出是使用傳統(tǒng)樂器古箏演奏的,因為筆者絲毫沒有聽到古箏撥彈珠落玉盤的傳統(tǒng)音響。而它卻以不同凡響的效果帶給筆者一種宗教的、自然的音響,警動心靈,這也是其所傳達的精神內(nèi)涵之所在。
筆者對作曲家秦文琛并沒有過深入的了解,之前聽過他的幾部作品,如嗩吶協(xié)奏曲《喚鳳》和古箏獨奏《太陽的影子IV》等。同時,知道他是一位蒙古族作曲家,喜歡用自然和宗教題材進行創(chuàng)作,他的現(xiàn)代音樂創(chuàng)作很善于用單音來把控整體的統(tǒng)一性等。在這兩部古箏獨奏小品中筆者深深感受到了這些。而對筆者來說感受最突出的還是他作品音響上的顛覆性。當然,這種嘗試是很冒險的,因為在作品演奏完之后除了掌聲之外筆者還聽到了來自當晚聽眾中的另一種些聲音:“古箏可以這樣演奏嗎?”“打擊樂演奏員來演奏也許更合適”“這還是古箏嗎?這不是破壞嗎?”等等。每一部具有顛覆性音響的作品在演奏完后肯定會遭遇種種評價的,比如眾所周知的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在上演之后所經(jīng)歷的。筆者以為這兩首古箏獨奏曲是作曲家秦文琛民樂創(chuàng)作領域審美上的拓展,他跳出了傳統(tǒng)古箏的演奏和表達韻味,體現(xiàn)出作曲家創(chuàng)作思路的獨特性。同時在特殊的演奏技法之下,使古箏產(chǎn)生出奇異而豐富的音色、音響,是對民族樂器音響的挖掘。這是作曲家對自然和宗教的內(nèi)在而深沉的表達,意味深長且飽含深情,是有血有肉的作品,對于音樂作品而言擁有了這些還需要在意別的嗎?當然也正如作曲家在之后的講座中所講到的:這種思維的古箏作品創(chuàng)作不會成為今后創(chuàng)作的方向,但這樣的作品應該有那么幾部。的確,秦文琛的《吹響的經(jīng)幡》和《風中的圣詠》為中國古箏作品添上了奇特的一筆!
二、小提琴的幻想主義者
陸培的音樂聰明而滿有睿智,色彩斑斕,異常甘美而又動感十足。
——美國《華盛頓郵報》
海報上的這段話引起了筆者對這場小提琴作品音樂會的濃厚興趣,是哪位作曲家的作品能讓權威的美國《華盛頓郵報》《華盛頓郵報》給予如此高的贊譽?聽完音樂會感觸頗多,就這場音樂會的作品而言能感受到作曲家陸培是一個賦有浪漫主義色彩的幻想主義者。
這場音樂會的獨特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獨具特色的音樂會形式:整場音樂會由作曲家訪談、作曲家作品音樂會及會后小型茶點招待會組成。通過“作曲家訪談”,聽眾能在傾聽作品之前直接與作曲家對話,或是聽作曲家講述創(chuàng)作經(jīng)歷及創(chuàng)作思路,有利于對作曲家作品的理解;“作曲家作品音樂會”則從聽覺上直接感受作品;會后的小型茶點招待會更能促進聽眾與作曲家的進一步交流。這些無論對聽眾還是對作曲家來說都是必要和有益處的。遺憾的是,這種形式的音樂會在國內(nèi)并不多見。
2.獨特而賦有實力的演奏家陣容:擔任此次音樂會小提琴獨奏部分的青年演奏家分別是德國漢堡音樂與戲劇大學、上海音樂學院小提琴演奏雙碩士吳淑婷,上海音樂學院小提琴學士及英國皇家北部音樂學院小提琴表演碩士鄭煒民和上海愛樂樂團小提琴獨奏演員盧聞強;此外,青年鋼琴演奏家施文和唐瑾也參與了《兩首中國探戈》《“歌劇魅影”主題幻想曲——為小提琴與樂隊》及《滿江紅·英雄傳奇——為小提琴與鋼琴的奏鳴曲》的演奏。他們的演奏各具特色,給聽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獨具特色的作品(這也是最主要的)
陸培小提琴作品音樂會中的這五部作品(其中兩部中國首演,三部世界首演)各具特點,各有魅力。第一部作品《四首中國主題小提琴幻想曲——為獨奏小提琴而作》(1999):其中的第一首《夕陽簫鼓》開頭就給大家?guī)硪环N用小提琴演繹的新的音響——由右手虛握成拳后從小指到食指輪指撥弦模仿琵琶掃弦的音響,“在小提琴史上這樣的聲音還前所未有”,讓在場的聽眾感到非常新穎與興奮。作曲家基本保留了同名古曲的結構,他試圖用小提琴這樣一件外來樂器來表現(xiàn)中國古曲典雅、空靈和華貴的氣質,同時豐富樂曲已有的內(nèi)涵。事實證明,達到了作曲家預想的效果。在小提琴所演奏的典雅、空靈的旋律中筆者體會到了古樂之“純”,而難得的是,這種“純”由小提琴表現(xiàn)出來,可見作曲家的用心之專。
在幻想曲《茉莉花》中,作曲家運用小提琴雙音、泛音等技巧來重現(xiàn)這首民歌,給大家?guī)淼氖恰皽喓裼辛Α⒋箝_大合的樂句”,一改原民歌柔美、委婉的性格——另一種聽覺享受?!稇騽 洝返谝欢沃凶钗说囊獢?shù)開始部分小提琴E弦上的滑音(很像傳統(tǒng)樂器板胡的演奏);琴馬上的震弓及突然在G弦上大力度奏出的大七度滑音,仿佛一個人在回憶時由訴說至激動的情緒轉折;第二段小提琴在高音區(qū)如泣如訴的訴說讓筆者回味至今。
《二泉映月》與《夕陽簫鼓》不同的是作曲家通過變奏手法對原曲做了較大改變,原曲的旋律基本聽不出來,這也改變了作品的音樂性格。在這首作品中我們聽到了原曲所擁有的嘆息、自語、孤獨、無奈的情緒,同時我們也聽到了不屈與抗爭,賦予了音樂作品更廣的含義。第二部作品《兩首中國探戈》。初聞作品名,不禁暗忖:中國沒有探戈,中國探戈又是怎樣的呢?作曲家在訪談時做了解釋:之所以稱之為中國探戈主要是以民歌旋律——新疆民歌《送我一枝玫瑰花》和《嘎達梅林》為基本素材,同時結合探戈節(jié)奏創(chuàng)作了這兩首小提琴小品。筆者認為在聽覺上兩首小品達到了特殊的效果,賦予了民歌旋律律動感。
《“劇院魅影”主題幻想曲——為小提琴與樂隊》在演奏當天是由小提琴與鋼琴來完成演奏的。作曲家在這部以著名音樂劇主題為基礎創(chuàng)作的作品中,幾乎運用了小提琴的所有技巧來完成對主題的變奏,達到了非凡的效果。我們聽到了原作優(yōu)美的旋律,也聽到了變奏中的詭異、華麗、輝煌……《托卡塔——十面埋伏:為獨奏小提琴》。在這部作品中作曲家使用了一些古曲《十面埋伏》的曲調(diào)。正如作曲家所述: “全曲的情緒更專注于那古曲中的‘金戈鐵馬、刀劍相擊、吶喊聲震天’的那么一種氣勢?!痹谘葑嗉页錾难葑嘀新牨娕c作曲家產(chǎn)生了共鳴。
《滿江紅·英雄傳奇——為小提琴與鋼琴的奏鳴曲》。聽完這部長達25分鐘的作品,不禁對作曲家細致的構思、創(chuàng)作技法的巧妙運用而贊賞不已。整部作品由四部分構成:(1)快板?;顫娗也皇f重,表現(xiàn)岳飛少年時與伙伴玩耍及練功場景。(2)柔板。描寫岳母給岳飛背上刺上“盡忠報國”四個字時,岳飛的心理。(3)自由—激烈的快板。這是一首《諧謔曲》,小提琴的滑音、不規(guī)則的節(jié)奏及細碎多變的音型形象地刻畫出小人奸詐、猥瑣的嘴臉。(4)莊嚴的廣板—快板。小提琴華彩部憤懣的獨白,鋼琴強烈的節(jié)奏為聽眾展現(xiàn)了英雄的內(nèi)心世界。演奏家精湛的演奏使所有作品的藝術性及內(nèi)涵都得到了充分展現(xiàn)。聽眾們不斷的掌聲及叫好聲是給作曲家最好的回饋。
聽完整場音樂會后,很快就能找到大部分作品的特點:首先,每首作品都是非常小提琴化的,小提琴技巧運用的游刃有余、恰到好處,這都得益于作曲家一段學習小提琴的經(jīng)歷,這也正是作曲家作品專業(yè)性的體現(xiàn);其次,除《“劇院魅影”主題幻想曲——為小提琴與樂隊》外,其他幾部作品都是在民歌或民歌旋律音調(diào)基礎上創(chuàng)作的,用小提琴這樣一件外來樂器來表現(xiàn)中國氣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作曲家經(jīng)過多年“試驗性”“觀念性”的寫作實踐后,取得了很大成績,此次音樂會就是明證。這也正是作曲家作品民族性的體現(xiàn)??梢哉f陸培作品音樂會是中國作曲家個人音樂會的一個代表,它的成功舉辦無論對作曲家個人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還是對中國當代音樂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都具有促進意義,而給聽眾則提供了更多感受作曲家作品的機會。期待著更多此類中國作曲家個人作品音樂會的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