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三日》里說:“在不變之中發(fā)現(xiàn)變化的該是智者吧?在萬變之中窺見那不變之色的亦非愚公?!碑斚潞A啃畔⒌纳?,就像萬花筒一樣,可謂瞬息萬變,但是,人們心中也總有一些恒久不變的東西: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對美好情感的堅守,對高遠夢想的執(zhí)著……
要求選擇一個角度、一個側面構思作文,立意自定;除詩歌外,文體自選;標題自擬;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其含意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我們可以從課文、閱讀和生活的角度,引導發(fā)散學生的思維。圍繞題意,取材于課文,體現(xiàn)對課文閱讀理解的多角度和深度;充分挖掘課外閱讀積累,體現(xiàn)立意取材的廣度;從熱點時事的角度取材,把作文寫活。
一、課內:寫透
1.【立意】變的是負心漢“二三其德”導致的愛的逝去,不變的是永遠的淇水。
【構思】“淇水還是那個淇水”,三次出現(xiàn)的淇水,見證了愛情之花由含苞而盛開再枯萎的變化。視角可以是女主人公的,可以是淇水的,可以是氓的(以狡辯或懺悔的角度切入都可以),也可以是“兄弟”的,甚至可以是虛構的鄰居王大媽的。
2.【立意】變的是改革的環(huán)境,不變的是“拗相公”堅持改革的執(zhí)拗。
【構思】背景:神宗時開始變法,被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堅決反對。新政推行不利,神宗后院起火,王安石辭相位。第二年,再被神宗拜相,第三年,再次去職。哲宗即位,太皇太后執(zhí)政,重用司馬光,王安石被打倒,變法一派全被鏟除。但哲宗八年后親政,又再次翻案,重用改革派,奪司馬光謚號。但徽宗一即位,事態(tài)再次顛倒,司馬光等人均身后復官。但僅一年余,又恢復了二十五年前王安石的新法。王安石也被封為孔孟之下第三人,配享孔廟。到南宋初年,官方定論為新法禍國殃民,為北宋覆亡的罪魁禍首。理宗將其配享孔廟的資格取締。直到二十世紀上半葉,才為王安石的變法徹底翻案。
學生在對王安石改革歷史基本了解的基礎上,可以用第一人稱視角想象故事。
二、課外:寫廣
1.閱讀積累
(1)【立意】變的是不被重視的顛沛流離,不變的是先師孔圣積極進取的儒家情懷,坦蕩的信念。
【構思】可以選擇陳蔡之厄、匡人圍孔等鏡頭加以描述,突出孔子身上那種進取的儒家情懷與自信坦蕩。可以參看李長之《孔子的故事》。
(2)【立意】不變的是忠心為國,變的是身體的由強而衰,“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構思】陸游、辛棄疾故事的重新敘寫。
(3)【立意】變的是曹魏政權與司馬氏集團的博弈,不變的是嵇康的孤高傲岸、堅持操守。
【構思】可從《與山巨源絕交書》,嵇康與鐘會的對話,廣陵散的故事等入手。
2.生活體驗
(1)【立意】變的是山南海北、奔走各地的舌尖之旅,不變的是家鄉(xiāng)口味的“鱸魚莼菜”之思。
【構思】可以虛構每到周末和逢年過節(jié),主人公總要自燒家鄉(xiāng)小菜的幾個鏡頭。這樣的行文重在對比著寫,寫出細節(jié),寫出情思。
(2)【立意】變的是閱讀方式的變化(紙質的、電子的),不變的是對閱讀的熱愛。
【構思】可以剪輯不同環(huán)境、不同人群中的閱讀鏡頭,由此生發(fā)抒情議論。
三、反向立意:寫活
【立意】變的是花樣,是湯;不變的是藥。
【構思】背景材料:宋有狙公者,愛狙,養(yǎng)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損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匱焉,將限其食,恐眾狙之不馴于己也。先誑之曰:“與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眾狙皆起而怒。俄而曰:“與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眾狙皆伏而喜。(《莊子·齊物論》)以這個經(jīng)典故事的重新演繹切入,探討騙子騙術為什么在今天還得以大行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