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的生活中,有許多詞語我們每天都在用,可你知道與這些詞語相關的故事嗎?你了解它們的出處嗎?今天,給大家講幾個常見詞語的由來,同學們以后再遇到諸如此類的語言現(xiàn)象,也可以自己查一查,想一想,不僅可以增長語文知識,還可以了解許多歷史文化呢!
不三不四
在《中國成語大辭典》中,“不三不四”的解釋是“形容不正派,不像樣子”??墒?,中國的數(shù)字不只有三和四,十個數(shù)字中為啥偏偏說“不三不四”,而不說“不一不二”或“不五不六”“不七不八”呢?史料記載,古人認為天為一,地為二,天地相加成三?!叭辈粌H作為一個數(shù)的概念,還作為事物整體的象征,比如三部曲、三省、三思、三人行等。而對于“四”則稱之“周全”,亦有稱心如意的意思,比如四大金剛、四大家、四體、四書等。于是,古人就把那些品行不夠端正、言行不夠得體的人和事,統(tǒng)統(tǒng)稱之為“不三不四”。
哪壺不開提哪壺
早年,有對父子開了間小茶館,雖說本錢小,門面不大,可是由于店主熱情和氣、誠懇實在,加上水沸杯凈,開門早、收攤晚,小茶館越辦越興旺。當?shù)氐闹h白老爺是個貪財好利的官兒,整天大魚大肉吃夠了,便到小茶館來喝茶。他一個人占一個桌子,罵罵咧咧不說,還得來點兒花生米、豆腐干什么的就嘴兒。茶喝夠了就揚長而去。白老爺天天來白喝,這父子倆可怎么受得了啊,卻又惹不起他,只好忍氣吞聲。不久,小茶館的老掌柜病倒了,便讓兒子司爐掌壺,應付生意。一連幾天,白老爺一端起茶杯,就齜牙皺眉嫌茶水沒味兒。漸漸地,白老爺來得少了,最后干脆不來了。老掌柜病愈后,便問兒子:“白老爺為什么不來了?”兒子機靈地一笑,說:“我給他沏茶,是哪壺不開提哪壺!”
后來,“哪壺不開提哪壺”成了一個人說話時無意中讓對方尷尬、下不來臺的意思。
吹牛皮
“吹牛皮”是我國民間常用的一個俗語,流傳甚廣,今義是指“說大話,夸口”。那么,這一俗語及其用法是怎么來的呢?我國西北地區(qū)是古老黃河的流經(jīng)之地,水急浪惡,難以行舟。為解決這個難題,早在古代就有人想出一個好點子:用皮筏來代替木船做水上交通工具。皮筏大多用牛皮連接制成,形狀像袋子。因那時沒有打氣筒,皮筏只能用嘴吹脹。于是,那時就有了“吹牛皮”一語。又因吹牛皮腮幫鼓起,面紅耳赤,像爭強好勝的樣子。以后人們逐漸把“吹牛皮”引申為說大話、夸大其詞、好大喜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