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合唱教學是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有積極影響。目前小學音樂課堂中的合唱訓練主要是以教材曲目為主,學生人人參與,普及面廣,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根據(jù)新的課程標準,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要通過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提升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
[關鍵詞]小學;合唱教學;訓練方法;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1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7)22-0040-02
合唱教學活動是藝術教育實施的重要構成要素,也是小學音樂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音樂課程教學中,對合唱教學的規(guī)定是要求歌曲演唱中能掌握基本的演唱技能,并結合實際的演唱實踐活動開展豐富的教學活動。通過重視和強化合唱教學,能讓學生感受到多聲部音樂的表現(xiàn)力,并提高與他人合作表演的能力。開展有效的音樂教學活動,不但能提升學生的音樂綜合素養(yǎng),而且能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一、營造學校合唱教學氛圍
1確立課堂教學常規(guī)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所以小學班級合唱教學中教學常規(guī)的確立十分必要,由于教學常規(guī)是開展一切相關教學活動的前提,為讓學生具有良好的合唱習慣,就要讓學生了解不同的合唱聲部,然后根據(jù)具體的內容確定對應的教學措施。合唱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現(xiàn)有的聲音條件、音色和音域等給學生安排合適的角色讓學生參與到合唱教學活動中,發(fā)揮學生的音樂特長,提升音樂教學效果。
班級課堂合唱教學不同于合唱團的訓練,我們所面對的是音樂素質參差不齊的孩子,再加上合唱本來就需要每位學生具有一定的音樂基礎和合作能力才能完成團隊集體活動,所以我們要對學生因材施教,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一個訓練目標,以免在漫長的排練過程中喪失興趣。在合唱排練過程中我們還可以根據(jù)學生的聲音特點選出聲部長,聲部長要管理本聲部那些不太自覺、注意力不集中的同學,同時單獨訓練時教師也應放手讓聲部長先組織聲部各自分頭練習,再和其他聲部進行合作,這樣既發(fā)揮了學生的自主管理和自主學習的能力,也可以使整個團隊進步更快。
2營造校園合唱藝術環(huán)境
音樂教師除了確立課堂合唱教學常規(guī)外,學校層面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也應大做文章,構建高雅、和諧的校園藝術環(huán)境。我校在校園文化方面組建了合唱社團,也將合唱作為一項特色教育來抓,把學生歌唱習慣培養(yǎng)當作我校的一項常規(guī)工作,學生每天午唱的5分鐘時間要求班班有歌聲,天天有合唱。并年年舉辦以班級為單位的合唱比賽,讓全校學生人人參與到合唱中來,體驗合唱的歡樂,感受音樂的魅力。
二、課堂教學合唱訓練方法
在課堂合唱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方式方法,促使學生提高綜合音樂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積極向上的團隊精神和共同進步的集體榮譽感,近幾年,我摸索出了幾條適合小學班級合唱教學的訓練方法:
1合唱音色的訓練
小學生在變聲期前的嗓音被稱為童聲,此時,男生和女生的音色相同,聲音干凈漂亮,一般自然用聲的音域為十度。由于班級合唱中學生音樂素養(yǎng)差別很大,所以我們必須從最基本的歌唱狀態(tài)開始訓練。如歌唱的姿勢和口型、歌唱的呼吸以及聲音的位置等,課堂的訓練先從單音開始,要求做到聲音的平穩(wěn)和均勻,正確運用氣息的支撐 ,從輕聲開始,培養(yǎng)合唱聲音的美感。合唱中的共鳴對于完善聲音訓練也是非常重要的,所謂共鳴,就是非自然的高位置聲音,共鳴訓練的目的就是使頭聲、混聲、胸聲三個聲區(qū)達到統(tǒng)一,這里我所使用的方法通常是哼鳴唱法,訓練時要求牙齒自然放松,舌根平放,聲音要有“高位置”,千萬不能漏氣,保持聲音和氣息對抗的平衡與協(xié)調,聲區(qū)之間的過渡統(tǒng)一、自然。
2圖形譜對合唱訓練的作用
音準是班級合唱中最基本的問題,在班級合唱訓練中,學生對于二聲部的演唱總感覺把握不住音準,低聲部的學生總愛跟著高聲部跑。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曾嘗試過利用圖形譜。曲曲折折的圖形譜從個別看,有平線,斜線、弧線、折線四種,如果將這些時平時斜、時弧時折的線性形態(tài)連接起來,就形成了各具形態(tài)的圖形譜,有的圖形譜“一馬平川”,有的圖形譜“居高臨下”,有的圖形譜則是“扶搖直上”。只有認識了這些各具特色的圖形譜,才能在演唱中發(fā)揮它們的作用。
仔細翻閱我們的音樂課本,我們時??吹揭恍雎犌恐行螒B(tài)各異的音樂主題圖形譜,例如《童年的回憶》插圖中就出現(xiàn)了點、塊、線三種不同的線形;《夢幻曲》中高低起伏的波浪線;《乒乓變奏曲》和《旋轉木馬》中的折線圖形譜,等等。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我們感受了豐富多變的旋律形態(tài),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把從聆聽中積累的線形形態(tài)轉移到我們的合唱教學中,形象化地運用于合唱旋律的感受過程。
例如我在執(zhí)教《鐘聲叮叮當》這一課,首先讓學生在歌聲中找到模擬鐘擺的聲音,并提問鐘聲發(fā)出的聲音音高是否相同,你能否能模仿鐘聲。接著在黑板上用直線畫出1和5的音高位置,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薄爱敗蔽恢玫母叩?,學生隨著老師的手勢準確地進行演唱,要求聲音平穩(wěn),張弛有度。高聲部的旋律則用連綿起伏的波浪線來表示,模擬悠揚的鐘聲,仿佛讓人聆聽到美妙的鐘聲“叮叮當”回蕩在空中。在這個片段中,學生不僅能形象化地感受到高低起伏的圖形譜的形成過程(隨著音的高低變化時起時落,時高時低),而且也能在教師的范唱中感受到音量的變化也是隨著圖形譜的高低起伏在變化。學生也可以自己來畫畫圖形譜。需要注意的是,在書中畫完以后,還可以看著書上的圖形譜在空中畫,因為手在空中的幅度大一些,學生可以體會音樂的起伏與流動。通過實踐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由原來的沒有音高概念,逐漸建立起扎實的音高意識,長期訓練下來,學生的音準也好多了。
3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在合唱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很多教師在合唱教學中方式比較單一、死板,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影響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則是提倡“原本性音樂”觀念,將聲勢、律動與音樂教學相結合,并使用奧爾夫特色樂器進行教學,從而將孩子本性中的音樂能力開發(fā)出來。我們提倡學生在“玩中學,做中學”,將音樂、舞蹈、語言和唱歌等結合起來,通過游戲和即興創(chuàng)作形式讓學生自主參與到學習中來。我們可以通過模仿生活中的一些情景進行和聲訓練,例如在教唱歌曲《柳樹姑娘》時,二聲部的“啦啦啦”我們可以加入打擊樂來表示風吹動柳枝的情景,將歌曲唱得更加輕快、活潑,真正讓學生去創(chuàng)作音樂,感受音樂。我在執(zhí)教二聲部歌曲《晚風》時,先讓學生用豎笛分聲部來演奏旋律,互相聆聽兩聲部不同的旋律,接著進行合奏,演唱過程中要求學生將合奏時的音準與和聲感覺帶到歌曲中,并在合唱過程中再指定幾個同學用豎笛伴奏,輪流交替進行。這樣,合唱的音準問題基本得到了解決。
4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聽辨能力
合唱訓練主要是對音樂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整個訓練過程中能調動學生的感官,學生的情感能再次激發(fā),這樣就可以從以情帶聲的角度提升學生的聽辨能力,也能進一步理解作品的深刻內涵。例如人音版五年級《鈴兒響叮當?shù)淖冞w》,這是由大家耳熟能詳?shù)母枨垛弮喉懚.敗犯木幍囊皇缀铣冏嗲?,在欣賞作品時要引導學生感受和聲帶來的美感,體驗歌曲的節(jié)奏、速度、節(jié)拍等音樂要素對作品改編產生的影響,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初步掌握變奏曲的特點,做到最基本的感受作品和體驗作品。
又如我們在教唱歌曲《紅蜻蜓》這首經典曲目的時候,可以通過聆聽二聲部合唱的方式,讓學生欣賞作品,理解作品的內涵,然后讓學生自己用飽滿的熱情演繹音樂中的情感陳述。然后讓學生自主設計演唱的力度、速度和音色變化,通過不同的演唱處理方式,深入理解音樂的情感與意境。
三、課后搭建平臺,感受合唱之美
現(xiàn)在的孩子都有舞臺表現(xiàn)的欲望,他們不滿足只是在課堂這個小舞臺表現(xiàn)自己,為了使孩子們能真正喜愛合唱,切身感受合唱藝術的魅力,在合唱中展示自己精彩的一面,學??梢越Y合縣里中小學生藝術節(jié)定期舉行“班班唱”比賽,為學生提供表演的平臺,或者通過“高雅藝術進校園”等活動真正使合唱藝術得到普及和推廣。
開展小學以班級為單位的合唱課堂教學活動能提高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提升校園濃厚的文化生活內涵,這將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教師應掌握豐富的合唱知識和教學技能,并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做到耐心、細致,對學生本著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切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這是實現(xiàn)合唱教學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保障。小學班級合唱教學實施中,要注意教學目標和實施過程的統(tǒng)一,通過確立教學常規(guī),重視聲部訓練、音準訓練、節(jié)奏訓練、音色訓練、和聲訓練,在多方位訓練的前提下,獲得良好的合唱教學效果,實現(xiàn)美育的終極目標。
[參 考 文 獻]
[1]劉玉.新時期我國高校合唱指揮教學改革策略研究[J].大舞臺,2013(07).
[2] 姜山.淺談高師院校合唱與指揮課程教學的改革[J].教育探索,2015(06).
[3]周雪玉.試論如何提高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的有效性[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3(07).
[4]洪英.教學改革背景下的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有效性研究[J].黃河之聲,2015(06).
(責任編輯:劉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