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把作品分為引子、主題、6個變奏和尾聲共9個段落,并一一從作品的音樂表現(xiàn)和鋼琴彈奏要領兩方面,做了詳細的闡述。為廣大喜愛中國鋼琴曲的學琴者提供一定的演奏參考,進一步發(fā)展中國民族鋼琴音樂。
[關鍵詞]旋律;民族樂器;琶音;顫音
[中圖分類號]J6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7)16-0058-03
這首鋼琴曲《夕陽簫鼓》原為琵琶古曲,是黎英海先生于1975年將其改編成鋼琴曲。此曲主要是對琵琶、古箏、簫、鼓等中國民族樂器的模仿,旋律優(yōu)美,古色古香,從頭到尾無不散發(fā)著中國古典音樂獨特的韻味。
此曲可分為引子、主題、6個變奏和尾聲共9個段落。
一、引子部分(1-8小節(jié))
音樂一開始就給人們呈現(xiàn)了一派夕陽西下的唯美景象,特別是對鼓、簫、古箏等中國樂器的模仿,使得鋼琴這臺西洋樂器把中國古典音樂的意境美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本段落速度相對自由,樂曲開頭同音反復得漸強漸快,到漸弱漸慢是模仿鼓聲,其聲音集中、均勻、富有顆粒性。彈奏時,手型如握空拳,指尖觸鍵,雙手交替進行。
第3-4小節(jié)是模仿簫聲悠揚而古樸的音色,第3小節(jié),右手是逆琶音,即從上至下彈奏。其高音是此曲主題的旋律音,彈奏時,小指要突出其旋律線條。第4小節(jié),右手部分的重音應放在第一個裝飾音上。如圖:
第6小節(jié)的長琶音是模仿古箏,聲音如高山流水一般,一氣呵成。由于本小節(jié)手指基本都在黑鍵上彈奏,容易彈錯音,因此,彈奏時,手指要貼鍵,手架打開、牢固,手指要預先找到將要彈的琴鍵,再主動擊鍵;同時手腕帶動手指,做橫向運動。
第8小節(jié)音樂在漸慢漸弱中結束了本段,最后一個音切不要戛然而止,彈奏時,手指猶如輕輕點水般,隨之手腕和踏板都慢慢抬起,彈出余音未了的中國古風的意境。
二、主題(9-21小節(jié))
該主題旋律是此曲音樂發(fā)展的核心要素,其音色優(yōu)美、溫潤、動聽。此段采用“承遞”式的發(fā)展手法,即每個句尾和下一個句首都用同一個音相連,突顯了中國古典音樂的“線性”美感。彈奏時,每個樂句語氣的起伏和“換氣”都要表現(xiàn)得從容不迫。值得注意的是,右手部分每個樂句結束時,都有一個非常輕盈的短琶音裝飾,彈奏時,要把音量控制在pp,指尖一帶而過,讓聲音向上揚起來,飄得更遠,手指不能向下壓琴鍵。
三、變奏一(22-33小節(jié))
本段與上段主題相比,速度稍快些,采用中速,整段音樂相對比較流動。右手是旋律,左手是琶音伴奏,雙手都在中高音區(qū),聲音容易混淆,因此要注意表現(xiàn)出聲音的層次感。左手琶音,要彈出涓涓溪水般,輕柔流動的音色,彈奏時,指肚觸鍵,這樣聲音更加柔和,才能突出右手優(yōu)美的旋律音,切不可喧賓奪主,影響旋律的表現(xiàn)。26-28小節(jié)是本段的一個小高潮,右手旋律加厚變成八度音程,但聲音仍然要保持連貫柔和,彈奏時,手指盡量貼鍵,手腕帶動手指做“非連音”奏法。
四、變奏二(34-47小節(jié))
本段可分為兩個部分,即34-38小節(jié)和39-47小節(jié)。
第一部分(34-38小節(jié))節(jié)奏和速度相對自由,描繪了平靜的湖面,微風拂起,泛起陣陣漣漪,讓人心曠神怡。因此該樂句語氣要比較柔和,每個小樂句,可以做一個漸強漸弱的處理,特別是右手顫音的漸強要細膩,有向前推動的感覺,而左手的琶音則輕盈飄逸。如圖:
第二部分(39-47小節(jié))是樂曲發(fā)展到此的又一個小高潮,并且比前段的小高潮更大氣。節(jié)奏比上一段要規(guī)整,速度也稍快些,從39-42小節(jié)可做一個大漸強,力度從p-f,把音樂逐步推向高點,高潮持續(xù)四個小節(jié)(43-46小節(jié))。注意,此高潮的八度強奏不能太強硬,彈奏時,手架牢固,手指貼鍵,手腕帶動手指做慢下鍵運動,這樣既能彈出飽滿的音量,又能保持整體綿延、柔美的音樂形象。
五、變奏三(48-72小節(jié))
經(jīng)過前段小高潮之后,48小節(jié)僅僅一個兩拍的空五度低音和聲,便使音樂立即恢復主題的平靜,仿佛只有簫聲在湖面蕩漾……因此,從48-54小節(jié),左手連續(xù)空五度低音和聲的交替,聲音深沉而寧靜。彈奏時,讓整個手腕手臂的力量慢慢沉下去,拿捏好下鍵的速度和力度的分寸,否則低音區(qū)的音量容易過大,而破壞整個平靜的音樂氛圍。
然而樂曲沒有終止,從59小節(jié)開始,音樂又開始慢慢活躍起來,右手模仿琵琶的顫音,和左手模仿鼓聲的空五度低音和聲,再次反復出現(xiàn),相互呼應,使音樂變得生氣勃勃,充滿童趣。從59-67小節(jié)中,右手反復的顫音要彈得均勻清晰,力度從強到弱,與之后的八分音符要連貫,此音是手腕輕輕“帶”起來的,不能向下壓琴鍵。如圖:
六、變奏四(73-97小節(jié))
本樂段速度較快些(Allegretto),右手旋律清新明朗,生動活潑,仿佛表現(xiàn)了勞動人民工作一天后,豐收喜悅的心情。每個句尾都有一個模仿古箏的長琶音,第76、80、88小節(jié)的長琶音,力度上都要做漸強漸弱,但整體音量不能超過旋律音,因為它在整個樂句中只起裝飾作用,不能彈得太夸大。彈奏此琶音時,左右手要銜接緊湊,不能聽出有換手的痕跡,要求聲音非常流暢。
此段左手部分,頻頻出現(xiàn)三十二分音符的三連音,應彈得輕巧清晰,其時值應是四分之一拍,節(jié)奏要與右手對準。如圖:
從92-97小節(jié),速度開始漸慢,由前面的小快板(Allegretto)逐漸變?yōu)樾邪澹ˋndante),節(jié)拍較為自由,從2/4到3/4到1/4到4/4再回到2/4。這種連續(xù)多節(jié)拍的寫作手法,也體現(xiàn)了中國當代音樂的一種創(chuàng)作特點。第95小節(jié)出現(xiàn)了少有的1/4節(jié)拍,而本小節(jié)只有一個四分音符的a音,彈奏時,務必彈足此音的時值。接著,此段音樂在a音的顫音中悠揚地結束了。
七、變奏五(98-135小節(jié))
此段音樂比較活躍,速度變化多樣,樂句很方整,都是以兩個小節(jié)為一個單位??煞譃閮蓚€部分,第一部分:從98-115小節(jié);第二部分:從116-135小節(jié)。
第一部分,從98小節(jié)到107小節(jié),主要是由左手琶音和右手顫音組成的音型,音樂由慢到快,越來越緊湊,逐步加速,加速要均勻,循序漸進地,不能讓人有突兀的感覺。
左手琶音的旋律音要突出,由大指奏出,右手的顫音與左手的琶音要連接緊密,仿佛右手的顫音是由左手的琶音“帶出來”的,而且要彈得均勻、輕盈,不要太重,以免影響左手主旋律的表現(xiàn)。
第108-115小節(jié),本樂句由前面的琶音+顫音的音型,轉變?yōu)楹拖?單音的十六分音符,力度漸強,音樂情緒逐漸增強。
第二部分與第一部分相比,整體音樂結構不變,但是音型由前面的“四十六節(jié)奏”,變?yōu)槭忠舴牧B音琶音;速度從中速(Moderato)開始慢慢加速;力度從pp開始,越來越強,音樂情緒越來越激動,逐步把音樂推到一個高點。
此段中左右手的反向琶音,雙手的銜接要非常連貫流暢,如同一只手彈出,可采用手腕帶動手指的方法彈奏。而在此段中,手指的觸鍵不需要太垂直,可以指肚觸鍵,這樣彈奏出的音色更加柔美。特別注意的是,每兩小節(jié)為一個單位中,移高八度的重復音在力度上的處理,可以比前一拍的更弱些,仿佛是對前面的呼應。如圖:
八、變奏六(136-196小節(jié))
本樂段從彈奏技術的角度而言,可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136-183小節(jié);第二部分:從184-196小節(jié)。
第一部分音樂情緒比較急促、激動,速度越來越快,力度也越來越強,可分為三個階段增加速度和力度:
本部分是模仿鼓的聲音,整體音型節(jié)奏比較單一,都是“二八”節(jié)奏型,可以采用斷奏的彈奏法,讓音樂更活躍。彈奏此段時,手指需垂直觸鍵,這樣使得每個聲音更明亮、集中、有韌性。同時,特別要注意的是,由于此段都在黑鍵上,手型要非常牢固,這樣每個手指才能站穩(wěn)。
第二部分,左右手連接的長琶音寬廣而莊重,和主題的隆重再現(xiàn),把整個音樂推向了全曲的一個最高潮,氣氛熱烈,力度強勁。
由于此段的琶音幾乎都在黑鍵上,因此就增加了彈奏的難度。為了使聲音如行云流水般流暢和清晰,彈奏時手指和手腕應密切配合:首先,在本樂段里,手位經(jīng)常變動,因此變換手位時,動作要迅速準確,手掌打開,預先找到要彈的音的位置;然后,由于黑鍵比較多,手指容易打滑,因此手指應盡量貼鍵,并主動擊鍵,同時手腕協(xié)調帶動手指,做左右運動;還有,雙手的交替銜接也要非常緊湊,這樣聲音就更飽滿、準確、連貫。特別是,186-187小節(jié)和190小節(jié)的長琶音,要一氣呵成,奏出一瀉千里的氣勢。
此部分最后一個小節(jié)(196小節(jié))是一個經(jīng)過句,旋律向上進行,力度很弱,聲音柔和飄逸。彈奏時,右手“二八”加“三連音”的八度,作為左手的主音要略有突出;而左手的和弦音程作為右手的短倚音,則要彈得非常輕盈,起著裝飾的作用。
九、尾聲(197-210小節(jié))
本段整體速度緩慢,氣氛逐漸安靜,猶如勞作了一天的人們,伴著夕陽的余暉,隨船歸去……
197-199小節(jié),左手是主題旋律音再現(xiàn),右手的低音略突出,加上延音踏板保持著,琶音部分聲音輕柔、上揚。
200-201小節(jié),右手顫音輕巧細碎,略做漸強。
203-210小節(jié),右手分解八度,力度輕柔,但要突出小指的高音,這樣旋律線條更清晰。
209-210小節(jié),右手是反琶音,從高至低彈奏,與左手的琶音相得益彰,最后這兩組琶音以最弱的力度(ppp),完滿地結束了全曲,最后一個和聲的延長,使人遐想聯(lián)翩,回味無窮,中國風的神韻進一步得到升華。
結 語
黎英海先生將中國民族樂器的發(fā)聲特點,巧妙地融合到該作品中,讓樂曲充分展現(xiàn)了具有中國山水畫特點的古典美;同時,全曲結構完滿、樂思新穎、邏輯性強,有很強的現(xiàn)代審美意識。雖然這部作品距今已將近半個世紀了,但現(xiàn)在仍然深受廣大聽眾喜愛,也成為很多音樂院校鋼琴課程的教材之一,值得廣大師生學習訓練和研究,將進一步推動中國鋼琴音樂的發(fā)展。
[參 考 文 獻]
[1]魏廷格.中國鋼琴名曲30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
[2] 趙曉生.鋼琴演奏之道[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3] 樊禾心.鋼琴教學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郝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