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要求選擇一個角度、一個側(cè)面構思作文,立意自定;除詩歌外,文體自選;標題自擬;不要脫離材料內(nèi)容及其含意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1.一位父親抱著寶寶坐車,當時公共汽車上人滿為患,隨著車身的晃動,小寶寶也東搖西晃,甚是可憐。父親滿懷期待能有人讓座。售票員說了四遍“請為抱孩子的乘客讓座”,但坐著的乘客無動于衷,漠然地望著窗外。父親失望地嘆氣……終于,一位中年人站起來說:“你抱孩子坐我這兒吧?!贝蠹冶疽詾楹⒆痈赣H會說聲“謝謝”,誰知他坐下后大發(fā)牢騷:“現(xiàn)在是雷鋒都死光了……”全車人為之愕然。這是生活中真實的一幕。
思路引擎
這則材料的重點應該落在孩子父親的牢騷上,“現(xiàn)在是雷鋒都死光了”,這是材料的矛盾所在,是理解材料、審清題旨的關鍵句,這句話將會潑滅助人為樂者的熱情。抓住這個關鍵句就抓住了主流立意:讓感恩之心常在,有理還要有禮。有的同學大談乘客缺少愛心,不助人為樂,這顯然是沒有抓住材料的重點,就像盲人摸象一樣摸住一個就寫,斷章取義,結果往往偏離題意。
2.四川眉山一位女士某日在商場被小偷“光顧”,現(xiàn)場一男子告訴她,包包在她進商場門時被小偷打開了。女子追趕小偷無果后回家,將此事發(fā)到網(wǎng)上并指責提醒她的人說:“我很想問告訴我的人,你是不是男的,小偷都惹不起嗎?在旁邊看見為什么不告訴我一聲,有這樣做人的嗎?”此帖一出,引來眾多網(wǎng)友炮轟,網(wǎng)友認為她不譴責小偷卻埋怨提醒者,是狗咬呂洞賓。即使當事男子回復當時自己離得很遠,且顧忌小偷有幾個同伙一道,也沒獲得女士的理解,她堅持拒絕向提醒她的男子表達謝意。
思路引擎
本材料應從以下幾個角度切入:從提醒者的角度看,可立意為:堅持行善,無愧于心;以合適的方式做善事;好人會被大眾認可。畢竟,光天化日之下小偷再人多勢眾,終究多不過正義的民眾。
從發(fā)帖人的角度看,財物被盜,完全可以用一種并不情緒化的方式,把自己經(jīng)歷的事情表達得更冷靜客觀,而不是咄咄逼人,出言不遜。這樣,便不至于使自己既丟了錢財,還不被同情??闪⒁鉃椋撼迅卸髦?,理性思考問題。
從眾網(wǎng)友的角度看,他們不僅不滿意發(fā)帖者是非不分的態(tài)度,更對發(fā)帖者道德綁架式的話語表達了充分的反感,但是完全沒必要以“罵”的形式來表達觀點,讓被盜者雪上加霜??闪⒁鉃椋簣猿终x,是非分明;同情之心不可拋,但批評要以尊重為前提。
3.安徽黃山市在政府網(wǎng)發(fā)起了“黃山市更名徽州”的論壇,獲得了廣大民眾的積極響應,社會各界人士紛紛建言。某傳統(tǒng)文化研究者稱:“‘徽州’這個名字是一個重要的文化符號,發(fā)展地區(qū)文化就應該正本清源,考慮到文化傳承的問題,現(xiàn)在是改回來的時候了?!蹦陈糜尉止ぷ魅藛T稱:“強化黃山旅游品牌,促進安徽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堅決擁護保留黃山市的名號?!蹦尘W(wǎng)民稱:“我認為稱黃山市還是稱徽州市并不重要,某地一景區(qū)改個外國名字,不是遭到很多罵名嗎?”
思路引擎
這則材料,第一段主要由“黃山市更名徽州”的事件引出話題,第二段主要提出三種觀點:①支持改名,這是“某傳統(tǒng)文化研究者”從傳統(tǒng)文化的角度,考慮文化傳承的問題;②不支持改名,這是“某旅游局工作人員”從發(fā)展旅游業(yè)的角度,想要強化黃山旅游品牌;③中間立場,改不改名不重要,只要不是外國名字就可以接受。參考立意:文化需要傳承,“徽州”承載了傳統(tǒng)文化;與時俱進,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是硬道理。
4.清朝初年,為紀念定居浙江省開化縣大郡村,金土根的族祖在屋后的山腳種下一棵紅豆杉,金家后人將保護此樹寫入家規(guī),世代守護。每當災難來臨,金家人總能挺身而出護樹。經(jīng)過十六代人三百多年的悉心守護,這棵紅豆杉已長成需要三人才能合抱的參天大樹,繁育出幾十萬株紅豆杉苗,村里大大小小的紅豆杉苗,大多來自這棵紅豆杉。目前,大郡村紅豆杉種植面積已達1000多畝,每年給村里帶來數(shù)百萬元的收益。
思路引擎
從材料性質(zhì)入手審題,采取由果及因、由具體到抽象的思維:族祖種樹,紀念定居——后人護樹,寫入族規(guī)——長成大樹,澤被后世。立意角度有:守護信念,終成善果;做當代事,立萬世功,創(chuàng)基業(yè)者當有歷史(長遠)眼光;傳承優(yōu)良文化,成就偉業(yè)。
從時評文的角度審題立意,采取由此及彼、由小到大的思維:族祖種樹,紀念定居——后人護樹,寫入族規(guī)——長成大樹,澤被后世,跨度三百多年,落腳點在當下:如何處理好經(jīng)濟發(fā)展與環(huán)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材料屬于帶有強烈象征和隱喻色彩的宏大敘事。要求考生能采用類比和引申的思維方式,立意角度有:社會發(fā)展與守護歷史的關系;社會發(fā)展與保護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
5.近期“辱母殺人案”在朋友圈瘋狂地刷屏,微博熱榜居高不下,事發(fā)山東聊城的“刺死辱母者”案引發(fā)輿論高度關注,而于歡是否構成正當防衛(wèi)或成最大的爭議點。
事發(fā)當時,警察介入4分鐘后就離開了拘禁于歡母子的辦公室,而于歡被催債者拿椅子杵到退無可退,且逼債者當于歡的面侮辱其母,在經(jīng)歷6小時的煎熬后,23歲的于歡拿起水果刀,刺向糾纏許久的催債者。這些逼債者最終一死三傷,而于歡本人也因犯故意傷害罪,被判無期徒刑。審判結果一出,引發(fā)了社會高度熱議,一時間憤怒的情緒蔓延開來,不滿判決結果的網(wǎng)友占到絕大多數(shù)。
這起案件被媒體報道后,無論是媒體界、法律界還是普通老百姓,一片嘩然,各抒己見。
思路引擎
本材料聚焦法制與人治,法與情之間的關系。辱母殺人案的判決顯然與人們所秉持的基本倫常有出入,盡管從法律技術角度講,法官的判決或許是“依法”而沒有枉法,但卻罔顧絕望情況下的人性自然反應,這就讓民眾無法接受了??梢哉f,法律不僅關乎規(guī)則,還關乎規(guī)則背后的價值訴求,關乎人心所向、倫理人情。轉(zhuǎn)型期中國的法治建設,無論是立法還是司法,需要更多地正視倫理價值的重要性,從而把握好邏輯與經(jīng)驗的關系、條文與人情的關系,法律與倫理的關系??闪⒁鉃椋悍ㄖ频慕∪枰獣r間;法與情可兼容;正義需要法律規(guī)范等。
6.31歲的富士康員工在結束iPhone裝配線的夜班工作后跳樓自殺;32歲的蘭州交通大學博文學院英語教師劉伶利因患癌癥被學校開除后不治身亡;18歲的南京郵電大學女生徐玉玉,接到詐騙電話被騙走9900元學費后心臟驟停離世……
有人說,這些新聞,會讓我們失去對社會的信任,無益于正能量的傳播;也有人說,正是這些新聞,讓我們對社會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還有人說,社會本身就是包羅萬象的,應該淡定面對才是。面對“痛感新聞”,你怎么看?
思路引擎
本題屬于材料作文,主要講“痛感新聞”。從材料所給的三則新聞來看,三個年輕生命的終結,令我們痛心,“痛感”是新聞給我們的第一感受。試思考以下幾方面內(nèi)容:①“痛感新聞”等于“負面新聞”嗎?“痛感新聞”應是令觀眾看后感到痛心、痛惜的新聞?!柏撁嫘侣劇笔莾?nèi)容壞的、消極的新聞,有災難、黑暗、邪惡等,它有時令人沉痛,有時令人憤怒,有時讓人悲嘆。②在網(wǎng)絡媒體上,為什么“痛感新聞”給人撲面而來,甚至是鋪天蓋地之感?與“正面新聞”特別是“贊歌新聞”相比,人們更相信“痛感新聞”的真實性。③三則“痛感新聞”暴露了哪些問題?追逐利益的魔掌無處不在。諸多社會制度不夠完善或制度實施不夠徹底,如富士康公司不嚴格遵守《勞動法》,延長工時,加大勞動強度,無視職工的心理壓力;蘭州交大博文學院無視職工的合法權益等。寫作時只要有自己的觀點,言之有理即可。
7.不久前,有媒體報道,在公交車上,楊女士給一對母女讓座,下車后發(fā)現(xiàn)手機落在座位上,打電話確認時手機已經(jīng)關機。經(jīng)查監(jiān)控發(fā)現(xiàn),當時小女孩撿到手機后想叫住楊女士并歸還,卻被其母親制止并讓她壓在屁股下,等楊女士下車后便據(jù)為己有。報道播出后,有人為楊女士抱不平,有人對母親的行為感到痛心,也有人為小女孩感到可惜。
思路引擎
從楊女士的角度來看,她做了善事卻沒有得到應有的的回報,據(jù)此可以從“莫讓善心之花枯萎”“好人難做”“莫讓熱心變涼”等角度來發(fā)表看法。從母親的角度,別人為她讓座,她卻將其手機占有己有,毫無感恩之心;女兒要歸還手機,她卻強行制止,泯滅了女兒的向善之心。據(jù)此可以從“知恩圖報”“做人不能見利忘義”“家長應該言傳身教做好榜樣”等角度發(fā)表看法。從小女孩的的角度看,小女孩本身是有善心的,卻因錯誤的家庭教育而不能付諸行動。據(jù)此可以從“家庭美德教育很重要”“加強道德教育”等角度發(fā)表看法。
8.一個孩子,遇見一只貓,他會跟貓交談;頭頂飛過一只鳥,他會跟鳥交談;在一叢花面前,他會跟花交談;看書的時候,他會跟故事里的各種角色交談;就算是屋子里什么也沒有,他也會跟自己交談。后來,他長大了,他跟朋友交談,跟同事交談,跟客戶交談。然而,當他一個人的時候,當他面對一只貓、一只鳥、一叢花、一本書時,卻變得沉默無語。
思路引擎
這則材料敘述了一個人成長過程中的變化:孩提時代,童心爛漫,可以與萬物交談;長大后,成熟了,可以跟朋友、同事、客戶交談,然而面對美好事物,卻變得沉默。這一變化給我們以豐富多樣的啟示:①成長是某些能力進化的過程,同時也是另一些能力退化的過程;②一個人接納了大千世界,同時也逐漸丟失了自己的世界;③萬物有靈,唯內(nèi)心世界豐富的人方能與之對活,并在對話中充實人生,豐盈精神;④成長(成熟)的過程,童心漸次退隱是必然要付出的代價嗎?
歡迎同學們根據(jù)以上文題作文,并將習作寄至本報編輯部,本報將擇優(yōu)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