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持: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獨墅湖學校 吳昌龍
主持人語: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說:“最完備的教育是學校與家庭的結合?!边@就意味著,家校之間要有充分的交流和互動,以此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當今社會是一個快節(jié)奏、高效率的信息化社會,以“70后”“80后”為主體的學生家長已經不滿足于傳統(tǒng)的到校開家長會、邀教師家訪等方式與教師進行溝通,他們更希望隨時隨地關注教育,關注班級,關注學生。微信、QQ作為一種網絡互動方式,為現(xiàn)代教育教學提供了一種交互式、合作式交流的手段。教師依托這種網絡優(yōu)勢,可以實現(xiàn)家校之間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的溝通交流。那么,微時代背景下的家校溝通到底應該怎么做?又該注意些什么呢?
【摘要】近年來,網絡信息化技術迅猛發(fā)展,QQ、微信等交流工具日益得到家長與教師的青睞。但在實際交流中,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障礙。因此,教師有必要通過調查分析的方法,對影響家校溝通效果的相關因素展開分析,以便為一線班主任提供幫助。
【關鍵詞】微信;家校溝通;數據分析;職業(yè)習慣
【中圖分類號】G62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87-0058-03
【作者簡介】吳昌龍,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獨墅湖學校(江蘇蘇州,215123)教師,一級教師。
微信是一種網絡互動交流工具,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筆者在借鑒、參考其他問卷的基礎上,利用問卷星軟件制定出《小學家校溝通中微信平臺使用現(xiàn)狀調查問卷(家長卷)》,然后在本校家長群體中發(fā)放,最終收回有效樣本308份。通過分析,筆者發(fā)現(xiàn)我校73.05%的家長使用微信與教師溝通,74.67%的家長關注了學校微信公眾號,75.11%的家長經常瀏覽學校公眾號推送的教育資源,64.61%的班級建立了微信交流群。這些數據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微信已經成為家校溝通交流的主要載體。盡管如此,但很多家長和教師表示,微信溝通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一、精研細剖數據,解讀現(xiàn)實困惑
1.家長學歷透視:交流話題沖突。
調查顯示(見第59頁圖一),30.19%的家長具備大專學歷,37.66%的家長具備本科及以上學歷。這些家長都有自己對教育的理解,對教師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產生了一定程度的質疑。或許,他們的質疑并不合理,但這一客觀現(xiàn)象依然存在。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家長的受教育程度決定了家校溝通的內容。但也恰恰是這一現(xiàn)象的存在,使得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溝通陷入不暢。教師樂于把自己看成教育的權威人物,對于家長們所提出的意見或建議,往往不重視。相反,教師往往會在交流中嘗試說服家長們接受自己的教育理念。與此同時,家長們也不希望被教師視為門外漢,在與教師交流時,也渴望表達自己的觀點。所以,與其說彼此意見相左,不如說是家長們的受教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引發(fā)了這種沖突。
2.家長職業(yè)透視:交流風格碰撞。
據不完全統(tǒng)計,教師對學生的家庭情況,特別是家長職業(yè)往往缺乏足夠的了解。由于職業(yè)因素的影響,家校溝通屢陷困境。家長職業(yè)類別千差萬別,每一種職業(yè)都有每一種職業(yè)的溝通習慣:科研技術人員往往注重客觀事實,交流時追求言簡意賅,簡明扼要;公務員、事業(yè)單位人員偏于規(guī)章程序,溝通往往趨于嚴謹;商業(yè)以及服務行業(yè)人員表達能力強,且富有情感色彩;自由職業(yè)或待業(yè)人員閑暇時間充足,交流時易出現(xiàn)問題分散、中心不明的情況。不同的職業(yè)帶來了不同的交流風格,不同的交流風格導致了不同的交流結果。微信交流時,多數家長以文字交流為主。文字簡短,缺少感情色彩;文字冗長,又導致表意不明。凡此種種,導致交流不暢。
3.溝通內容透視:育人本位不正。
依托微信平臺,家校之間的交流變得方便與快捷,但這并不意味著遇到任何事情家長都要通過微信向教師詢問。數據顯示(見圖二):首先,家長熱衷于同教師就學生在校表現(xiàn)、課程作業(yè)、學業(yè)輔導等諸多問題展開交流,問題呈現(xiàn)多樣性與復雜性。試想,假如每個家長凡事必問,那么教師就會深陷交流的泥沼而不能抽身。長此以往,教師就會為躲避不必要的交流而被迫“潛水”,假如真的陷入這樣的尷尬,那么微信等網絡交流也就會名存實亡,逐漸失去存在的意義。其次,通過圖二,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通過微信交流學業(yè)的家長在50%以上,咨詢課堂表現(xiàn)的達到80.19%。這說明家校之間的交流偏重了學業(yè)而忽略于育人。長此以往,教育就會日益陷入目中無“人”、六神無“主”的怪圈,立德樹人也將成為一種口號。
4.助推資源透視:觀念引領不力。
教師的教育理念對學生來說很重要,對家長來說亦是如此。倘若教師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不被家長認同,那么教師教育工作的開展必然受阻。微信公眾號具有強大的助推功能,數據顯示(見第60頁圖三):學校在助推資源時,依然存在簡單對待的現(xiàn)象,推送資源主要集中在本校發(fā)生的相關活動新聞上,占比高達73.26%。而學校規(guī)劃以及發(fā)展理念方面只占4.65%,學生作品等占比不足2%??梢?,學校微信公眾號推送的資源存在內容簡單化、集中化等現(xiàn)象,這極易造成家長們的閱讀疲勞與審美式微。
二、還原現(xiàn)實語境,審視促進變革
由以上數據分析可見,微信雖然功能強大,但是它不可能脫離人的需要而單獨存在。任何虛擬語境只能是現(xiàn)實語境的一種補充。溝通的成敗并不取決于微信平臺本身,而更多地取決于使用微信溝通的主體。因此,在深入了解和熟練操作微信這一媒介的基礎上,教師更應關注溝通主體,即人的溝通需要。
1.熟悉微信功能,提高溝通效率。
微信作為一種功能強大的交流工具,每一項功能都有其顯著的實用價值,并且很多實用性的功能也隨著現(xiàn)實需要在不斷得到開發(fā)和應用。每一項功能的推出,都需要人們對其加以了解,并根據自身的實際需要去操作。如朋友圈功能,可以及時分享一些富有教育意義的文章、視頻、圖片等;城市服務功能,其中包括必要的交通信息資源,如地鐵、公交、滴滴等常用交通工具,這為家校開展校外實踐活動帶來便利;當然,微信還具有位置定位、轉賬等諸多功能。這些都要家長多加摸索、熟練操作,以便提高家校溝通與合作的效率。
2.尋找交流話題,形成溝通交集。
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是否順利,取決于交流主體之間是否擁有符合交流者本身需要的話題基礎。以家校交流為例,教師與家長之間通過尋找彼此共同關注的話題進行溝通,讓彼此觀點在沖突中更加鮮明,在補充中更加豐富,進而形成共識和交集。比如學校運動會即將開始,學生們希望擁有一套自己的班服,家校溝通后由家委會負責挑選服裝,家長們根據學生的身高進行挑選,這可以節(jié)省一定的人力、物力。
3.尊重職業(yè)習慣,多元溝通表達。
從事不同職業(yè)的家長,具有不同的職業(yè)習慣,當然也包括與人交流的習慣。有人喜歡簡明扼要,說話言簡意賅;有人熱情奔放,表達富有情感;有人言語拖沓,表達含混不清??傊饲дZ,家長可根據實際情況,可選擇文字,亦可選擇語音、視頻,在微信平臺上進行不同形式的互動,讓交流達到預期的效果。
4.問題抓大放小,突出育人為本。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的發(fā)展問題是教育的最大問題,也是教育的目的和歸宿。家校溝通,就應該緊緊地抓住人的發(fā)展這一問題展開交流。學業(yè)成績是育人的一方面,而不是教育的全部,讓學業(yè)成績占領教育的全部是一種錯誤的教育觀念,也是與立德樹人觀念相悖的。因此,家校溝通,就應該抓大放小,在溝通之中對家長進行積極引導。同時,也不能因為微信交流成本低廉,就眉毛胡子一把抓,陷入“家長凡事必問,教師凡問必答”的怪圈。倘若如此,教師必然陷入家校溝通的困境。
5.推送多樣資源,彰顯交流張力。
借助微信平臺,開展家校溝通,其方式多種多樣,文字、語音、視頻均可以收到良好的溝通效果。除此之外,通過微信公眾平臺、微信群等渠道推送、分享相關的教育教學資源,讓家長們足不出戶就可以讀到育人美文、看到美圖與精彩生動的視頻。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參與各級各類的有益活動,拓寬家校溝通的空間,彰顯家校溝通的張力,進而實現(xiàn)家校溝通“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般的教育效果。
總之,在日新月異的信息化時代,越來越多的信息化軟件逐漸因人們的需要而被開發(fā)出來,更好地為人們的學習與生活服務。我們相信,“微”時代的到來,以微信為主的交流工具,其功能會更加完備與強大,“微”時代的家校溝通,也會見“微”知著,不斷向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