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策劃人小語 |
生活中,我們在對待同事、朋友,甚至陌生人的時候,都會謙恭有禮、深諳分寸。
對方喜歡聽的話,我們說出來自己也覺得悅耳;對方忌諱的話,我們會自覺地在心里過濾掉;即便表達不同意見,也會選擇對方能接受的方式,委婉溫和地講出來。
但是,恰恰在最親近的家人面前,我們卻輕易省掉了耐心和溫柔,并無限放大自己的任性、尖刻、挑剔和無所顧忌……
當(dāng)急躁無禮的語言不假思索就脫口而出,不僅讓家人受到了傷害,事后我們也會后悔和自責(zé)。但此后,又忍不住會一次次重蹈覆轍。
到底是什么讓我們?nèi)绱藢?nèi)對外不一致?為何明明想好好說話,出口的卻是冰冷傷人的話語?
本期,我們一起來探討和家人好好說話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才能和家人好好說話。
一、為何不能和父母好好說話
作為子女,我們都懂得應(yīng)該尊敬父母。但是在生活中和父母溝通時,我們常常會因為年代差異、觀念差別等和父母產(chǎn)生沖突。這時,我們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不僅傷了父母的心,也讓自己深感內(nèi)疚。那么,究竟怎樣才能做到好好和父母說話呢?來看看下面的故事,希望對你有所啟發(fā)。
片段一:父母買保健品上當(dāng)受騙。
早上剛到單位,就接到老媽的電話,她的聲音異常興奮:“閨女,明天早點兒來媽這兒,我給你買了個好東西,你肯定喜歡!”還沒等我多問兩句,老媽就掛了電話。同事一臉羨慕:“你媽對你真好!”我搖搖頭嘆了口氣,這種聽了無數(shù)遍的話語讓我已經(jīng)有了心理準備,老媽肯定又被人忽悠買什么東西了。
周六我拖到下午才過去,老媽也沒顧上埋怨我來得晚,就拿出一個四四方方的東西,興奮地說:“快躺上去試試,這可是最新款的頸椎病治療儀,美國最先進的技術(shù)!”
我拎起那個東西看了看,心里很不爽:“這不就是個靠墊嗎?什么治療儀,都是騙人的!”
老媽奪過墊子:“輕點兒,別給我弄壞了,三千多買的呢!”
我一聽,立刻大叫起來:“什么?!三千多,就這個破墊子,一百我都不要!”老媽有些不開心了:“你不懂別瞎說。這東西挺好用的,30年的老頸椎病都能治好?!?/p>
我就知道老媽又上當(dāng)了,氣得直跺腳,大聲說:“我不懂?新聞都曝光多少回了?這些東西一點兒用都沒有,全是騙人的!再說了,你買的保健品還少嗎?去年花一萬多買了張床,今年又花幾千買了連廠家都沒有的藥,這還沒過兩個月,又買了這么個東西!你是不是有錢沒處花???”
聽我這么說,老媽也急了:“你真是不識好歹,我看你頸椎不好,特地給你買的,你就對我這個態(tài)度,有沒有良心呀!”
我的火氣更大了:“你買就買,別說是為了我好,我什么時候讓你買過這個?還不是那些賣保健品的小姑娘整天爹啊娘啊地叫你,把你的魂都勾走了!”老媽坐在床頭抹起了眼淚:“買了這臺儀器,我高興得一晚沒睡,結(jié)果你一來就這么對我。賣保健品的小姑娘怎么了?我看人家就是比你強,比你對我好,比你關(guān)心我!”這對話沒法繼續(xù)了,我丟下一句“不可理喻”摔門而去。
不能好好說話的原因:
1.心疼錢,覺得母親買了沒用的東西,浪費。
2.看不起母親,“媽媽這么大歲數(shù)了,連這些都看不透”,越這么想,就越看不起“上當(dāng)受騙”的母親。
3.母親是“慣犯”,女兒對她的不聽勸深感無奈,于是失控憤怒。
其實,買保健品這件事,只是母女關(guān)系沖突的表面表達,更深層的矛盾,是女兒在內(nèi)心中認定:我可以管媽媽的一切事情,她做“錯”事時,我就應(yīng)該說她;相反,母親認為自己是成人,即使存在被騙的風(fēng)險,也有資格給自己買心理安慰。她的內(nèi)心有孤獨的感覺,所以,情愿為保健品推銷員的情感關(guān)愛買單。
想要好好和母親說話,首先要照顧到老人的情感需要。母親說“快躺上去試試”明顯包含著關(guān)愛和邀功的心理,女兒不妨先回應(yīng)她的需要:“好,我試試,看看是不是您說的那么神奇!”讓母親有個心理緩沖,而后提出異議時也更容易讓人信服。
當(dāng)母親否認女兒,說“不懂別瞎說”時,我們不要在道理上和她分辨是非對錯,可以避重就輕地說:“她們怎么介紹的?您跟我說說?”進一步搜集信息,然后,從母親的表達中尋找漏洞,趁機告訴她:“前幾天,新聞曝光了類似的產(chǎn)品,說這些廣告夸大效果,讓人受騙。要不,咱們一起上網(wǎng)搜一下!”
待母親看到數(shù)據(jù)有一些猶豫時,對她說:“我知道您是關(guān)心我,我自己也在加強鍛煉、努力康復(fù)。但頸椎病不是一兩天就能好的,這個治療儀的作用可能不會太大。我也挺心疼錢的,您看咱退了行不?”這樣,一步步地和母親溝通,能讓雙方都舒服,也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片段二:父母催婚,子女不耐煩。
假期回家,老媽準備了一大桌子菜,我剛夾了一筷子,她就湊了過來:“兒子,什么時候帶女朋友回來?。俊蔽冶贿@句話噎住,把筷子放在桌子上,說:“媽,跟你說了多少次了,能不能別老問我這個問題?”老媽好像沒聽見我說話,繼續(xù)道:“結(jié)婚得趁早,你看剛子,和你一樣大,孩子都上幼兒園了!”
“剛子是剛子,我是我!媽,和你說了多少次了,我想先立業(yè)后成家!”我這句話就像打開了老媽的話閘,她運了口氣,打開循環(huán)播放模式:“什么先立業(yè),你就是挑。這找女朋友差不多就行了!你要是小點兒還行,眼看都31歲了,再不著急,好姑娘都被人家挑完了……”
老媽就這么嘮叨了半個小時,我頭疼欲裂,大叫一聲:“夠了!我是你生的,但是不屬于你,不要總想控制我!”老媽愣住了,繼而開始哭哭啼啼:“誰控制你了,我還不是為了你好!”“為了我好就少管我!你知道我天天壓力多大嗎?回個家都不得安生,我受夠了!以后不要再問我了,我這輩子打光棍了!以后你再逼我,我就不進這個家門了!”
不能好好說話的原因:
1.兒子對母親有刻板印象。他覺得母親就是個催婚機器。母親只要提及“婚姻”二字,兒子的反感情緒就油然而生。
2.母子間缺少“共情”。母親一味強調(diào)天倫之樂,兒子一味強調(diào)事業(yè)為重。他們都沒能理解彼此的困境,只是強迫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這樣,態(tài)度不好就成了必然結(jié)果。
3.兒子覺得母親做法過分,理應(yīng)用“過分”的方法回應(yīng)她。
這件事,雖然母親做得過分在先,但如果兒子能換個角度,也許會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兒子可以試著想一下,今天的自己也會成為30年后的父母,也許那時候的自己,會有和父母一樣的心情。所以,有些行為是角色的要求,不是某個人的缺點導(dǎo)致的。想到這些,兒子就能夠以更平和的心態(tài)、溫和的語言面對母親的催婚。
面對母親的“車輪戰(zhàn)”,不妨試試這樣的做法。兒子可以用恭維代替指責(zé)。在母親舊事重提時,趕緊說:“媽,您見縫插針的本事太高明了,您也教教我唄!”比起直接讓母親閉嘴,這種迂回戰(zhàn)術(shù)能分散母親的注意力。
如果母親不為所動,仍然嘮叨,兒子可以婉轉(zhuǎn)地表達心情:“媽,您看我這耳朵,是不是比平時厚了?醫(yī)生說里面長繭子了!”這種避重就輕的回答,就算不能阻止母親的嘮叨,至少不會加強她的焦慮。否則,兒子越是說“我不結(jié)婚”,母親越想使出渾身解數(shù)說服兒子。
當(dāng)然,還可以啟發(fā)母親換位思考一下:“媽,您年輕的時候,姥姥、姥爺是不是也這么催過您啊?難怪,現(xiàn)在您這么熟練!那時候,您是什么心情?”這個問題可能會誘發(fā)母親的很多表達,她恨不得把自己的“成功經(jīng)驗”都傳給下一代。感受到兒子“虛心”的態(tài)度時,母親的心態(tài)也平穩(wěn)了很多。
當(dāng)母親言語和行為過激時,越是生硬地頂撞,母親越覺得自己沒表達清楚,還有話要說。相反,兒子如果能不賭氣、用平和的態(tài)度應(yīng)對母親的每一輪攻勢,母親的“士氣”就會慢慢低落下去,語氣也就緩和了。
二、為何不能和伴侶好好說話
有這樣一個笑話,說的是一對男女一起逛商場,怎么區(qū)分他們是戀人還是夫妻?神回復(fù)是這樣的:女士不小心撞上商場的玻璃門,如果男士麻利地扶住她,緊張地問:“親愛的,你沒事吧?”那他們一定是戀人。如果男士瞥一眼,輕蔑地吐出一句:“你瞎?。 蹦撬麄円欢ㄊ欠蚱?!
笑話歸笑話,卻寫出了世間夫妻的真實狀態(tài)。不禁讓人感慨,難道柔情蜜意的話語只能存在于戀人間,結(jié)了婚就必須唇槍舌劍?也許很多人覺得這是婚姻的常態(tài),卻不知冰冷的語言會傷了伴侶的心,也會讓你們的關(guān)系變得冷漠、疏離。
那么,怎樣和伴侶好好說話呢?來看下面的故事。
★片段一:對外人有耐心,對老婆總是出言不遜。
我是一個電腦技術(shù)員,在單位工作細致耐心,對同事有求必應(yīng),人們都說我老婆有福氣,嫁了個好脾氣的老公。不過,我在家的脾氣并不好,對老婆更是超級不耐煩。
周末,老婆在家加班時電腦死機了,喊我來幫忙。我一聽頭就大了,這臺電腦剛買了3個月,已經(jīng)修過兩次了,于是我嚷嚷著:“怎么這電腦一到你手里就壞?你腦子是不是有問題???”她聽了可能覺得有些別扭,反問我:“你這話什么意思?”
本來我就是抱怨一句,聽她這么一問也來氣了,“什么意思你還不懂?。磕阍趺催@么笨,這么傻?”
老婆甩過來一句話:“你愿意修就修,不愿意修算了!”
我雖然不樂意,還是坐下開始修電腦,但不忘給她一句:“躲開,離開電腦5米以外,你這個電腦殺手!”
在家里,我和老婆這種嗆火是常態(tài),老婆總和我抱怨:“每次看到你對別人彬彬有禮的樣子,就覺得自己嫁了一個假老公!我怎么這么倒霉?”其實我也不想這樣,平心而論,老婆很優(yōu)秀,漂亮、工作能力強,但越是心里覺得她好就越是忍不住諷刺挖苦她,該怎么辦呢?
不能好好說話的原因:
1.過度壓抑導(dǎo)致在家里發(fā)泄情緒。在外面,丈夫逼迫自己成為“完人”,回到家里,他會不自主地把不敢在人前表現(xiàn)的無禮態(tài)度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這是一種反向形成—在外人面前有多客氣,在家里就有多蠻橫。
2.丈夫有自卑情緒。愛表演的人,通常是為了掩飾自己的自卑。在丈夫眼里,妻子“漂亮、工作能力強”,這可能誘發(fā)了他強烈的自卑心理,于是,他想通過挖苦告訴妻子:你不是那么好,在我面前更是如此!
丈夫要明白,在同事面前的過度耐心,只會令自己變得更加矛盾。同時,因為自卑和不安誘發(fā)的挑剔,正在使自己變得更差,成了妻子眼中的“假老公”。所以,丈夫需要練習(xí)更好的情感表達和更一致的應(yīng)對方式。
當(dāng)妻子頻繁地弄壞電腦時,丈夫不妨告訴她自己的感受:“雖然我是電腦技術(shù)人員,但在單位不停地修電腦,我已經(jīng)很累了。每次你把電腦用壞時,我都感覺特?zé)o奈。”這時候,如果妻子覺得對丈夫來說修電腦很簡單,丈夫可以進一步表達:“別人都覺得修電腦對我來說很簡單,但是,就算再簡單,也要花一兩個小時的時間。如果有可能,我更希望用這些時間健身或者上網(wǎng)……”
這樣,妻子就明白了丈夫被強迫“加班”時的無奈感受,等丈夫表達出“拜托你下次使用電腦時小心一些”的意愿時,妻子才愿意認真考慮,也會更尊重丈夫的勞動成果。同時,如果丈夫能夠在妻子和同事面前表現(xiàn)出越來越一致的態(tài)度,就越愿意相信自己的感覺,越能夠真實地表達自己的心情。
★片段二:為何總用最惡毒的語言攻擊最愛的人。
老公單位體檢,他檢查出有中度脂肪肝。我一聽就急了:“一直讓你減肥,你就是不聽,看看!現(xiàn)在病來了吧。都怪你自己!活該!”老公很委屈:“查出這個病,我也很難受,你不安慰我,還譏諷我,你到底是不是我老婆???”“嗬,你倒怪起我來了!我這么刺激你,你都不減肥,還指望我和顏悅色地夸你啊?!”“誰說不減肥,我不是也在努力嗎?”一聽這個,我更來氣了,“減肥減肥!當(dāng)初談戀愛的時候你就說要減肥,到現(xiàn)在結(jié)婚5年了,你越減越肥!”
老公以前確實答應(yīng)過我會減肥,但一直沒減下去,所以這時他沉默了,但我的火更旺了,我繼續(xù)說:“你體重都控制不了,還談什么為家擔(dān)當(dāng)!”
他漲紅著臉,看起來很生氣,“我是胖,但我怎么沒擔(dān)當(dāng)了,你為什么啥事都和我的胖扯上關(guān)系?”
“你不減肥就是對家不負責(zé),你要是病了,受累的還不是我?”
“你太自私了!”
“你簡直不是個男人!”
這樣的爭吵每隔幾天就要在我家上演一次,看到他那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樣子,我就忍不住用最惡毒的語言諷刺他,但他仍然無動于衷。
不能好好說話的原因:
1.妻子非常擔(dān)心丈夫的健康,認為口氣越強硬越能讓丈夫了解自己的急切,從而配合自己。
2.妻子覺得自己受騙了。丈夫承諾過減肥,卻不能兌現(xiàn),妻子把這種行為理解成“欺騙”,于是,用對待騙子的心情和口氣對待丈夫。
3. 妻子對婚姻有著完美期待,所以,婚姻中的每個人都應(yīng)該看起來“很好”,至少不應(yīng)該有明顯的缺點。
這對夫妻的互動模式很僵化,妻子執(zhí)著地表述自己的要求,不肯傾聽丈夫的感受,認為行為(減肥成功)比感受(丈夫感覺自己有價值)更重要。這種想法,不僅加重了夫妻間爭吵的程度,更使整個家庭系統(tǒng)的運作越來越難。
其實,妻子不妨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丈夫減肥的問題。她認同減肥對健康有益,所以才能做到自控。也就是說,一個人的行動代表了他的信念。相反,丈夫不肯減肥,甚至越減越肥的行為背后,一定有被丈夫合理化過的信念支撐著。很可能,這個信念在妻子多次逼迫下,已經(jīng)變成了不可理喻的敵對—我就要胖下去!不搞清楚這些信念,單純依靠指責(zé),是沒有辦法促進丈夫改變的。
妻子怎樣做比較合適呢?首先,要放下一些偏見,不要先入為主地做出判斷,不妨先聽聽丈夫的想法:“看到體檢結(jié)果,我很難過,相信你也會很不舒服。你覺得是什么原因?qū)е碌??”也許,丈夫會主動說到自己的肥胖問題,也許,他會避重就輕。
就算丈夫?qū)Α胺逝帧敝蛔植惶?,妻子也可以慢慢地滲透自己的觀點:“我有個同事得了脂肪肝,堅持運動了半年,脂肪肝好了,咱們是不是也可以做些努力?”在多方位的側(cè)面啟發(fā)下,丈夫慢慢地會把問題集中在你們共同關(guān)注的肥胖問題上。
這時候,妻子可以進一步說:“體重超標確實影響健康,我很擔(dān)心你!其實,咱們也談了很多次減肥的問題,但是都沒有成功,看來這事有難度,我能幫你做點兒什么?”這時候,妻子和丈夫的談話已經(jīng)能達成兩個基本共識:首先,肥胖影響丈夫追求更好的人生;其次,妻子愿意以支持者的身份,參與到丈夫的減肥事業(yè)中來。然后,兩個人可以談?wù)撘恍┚唧w的減肥策略,而不至于在應(yīng)不應(yīng)該減肥之類的問題上糾纏,談話就能順暢地繼續(xù)下去。
三、為何不能和孩子好好說話
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每一對父母都愿意溫柔呵護他們。但是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卻經(jīng)常無法自控地對孩子大吼大叫,明知道不應(yīng)該,卻找不到好的解決方式。下面,讓我們來看看生活中常見的例子,學(xué)習(xí)一下該怎么和孩子良性溝通。
★片段一:一看到孩子磨蹭,我就控制不了火氣。
早晨洗完臉從衛(wèi)生間出來,發(fā)現(xiàn)4歲的兒子在玩兒積木,床頭的一整杯蜂蜜水還原封不動地擺在那兒,我大叫道:“桐桐,你怎么還沒喝水!剛才吵著說渴了,現(xiàn)在我都洗完臉了,你還沒喝!”兒子不情愿地端起杯子喝了兩口,就又開始低頭玩兒“貼貼樂”了。
我一邊在廚房做早飯一邊喊:“桐桐!別玩兒了,快過來洗臉!”足足等了幾分鐘,一點兒動靜沒有,我去客廳一看,熊孩子正在鼓搗小汽車,看到我過來了,不僅不著急,還開心地招呼我:“媽媽,和我玩兒賽車的游戲吧!”我一看表,急了,對他喊:“都快8點了!你能不能給我快點兒?我都要遲到了!”
兒子不為所動,還跑過來拉我:“媽媽,就跟我玩兒5分鐘,就5分鐘,好嗎?”“玩兒你個頭!”我走上去把他拎到了水池邊,壓著他的頭:“張嘴!刷牙!快點兒!已經(jīng)快遲到了你知不知道!你怎么每天都這么磨蹭!”兒子抬頭看了看我,噘著嘴說:“你是壞媽媽,你兇!”“我兇還不是你造成的?誰讓你這么磨蹭!快點兒!聽見沒有?”
不能好好說話的原因:
1.父母期待過高,用成人的標準來要求4歲孩子,必會導(dǎo)致失望,繼而誘發(fā)暴躁的言行。
2.父母沒有掌握和幼童的說話技巧,認為對小孩子就該采取簡單粗暴的方式。
3.父母自身壓力大,導(dǎo)致情緒失控。在養(yǎng)育幼兒時,父母很辛苦,自然希望孩子能夠乖乖配合,減輕自己的壓力。父母把孩子的拖延,當(dāng)成對自己的侵犯和挑戰(zhàn),所以常常情緒失控。
父母在搞懂自己失控的理由后,就會明白,失效的說話方式,無法促成孩子的良性行為。孩子的感受和行為之間存在著必然聯(lián)系,想讓孩子有好的行為,必須讓孩子保持好的感受。所以,如果一段命令式的言語傷害了孩子的感受,大抵是無法促成孩子轉(zhuǎn)變的。
如果想讓孩子認真地考慮母親的需要,首先要認同孩子認為重要的東西:“看得出來,這個貼貼樂很好玩兒,你一定很喜歡玩兒?!比缓?,母親可以平和地將自己的困惑表達給孩子:“我反復(fù)催促了你很多次,你卻沒有動,這時候我該怎么辦?”也許,孩子可以給出答案;也許,孩子也不知該怎么做。
這時候,母親可以進一步表達自己的期待:“我不想上班遲到,以后,我們早晨起床先洗漱、穿衣,如果剩下了時間再玩兒貼貼樂可以嗎?”如果,母親能夠按照這樣的思路商量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會讓孩子覺得他能夠參與到?jīng)Q定的過程中來,他需要完成的任務(wù)是他自己選擇的結(jié)果。
于是,孩子從本心上愿意配合大人的決定,大人只需要提醒“我們的時間不多了”,孩子就知道自己該做什么。所以,想要平和地對孩子說話,首先要確保自己的要求沒有違背孩子的情感需要,沒有超出孩子的能力要求,然后,用自己平和、坦率的溝通影響孩子。
★片段二:面對“不聽話”的孩子,怎么能有好脾氣。
我也不想吼孩子,可自從上小學(xué)之后,女兒越來越不聽話了,讓她往東,她偏往西,處處和我對著干!
比如,周日,附近的公園辦畫展,我想帶女兒去。
“聽說這次畫展特別好,走,跟媽一起去看看!”
“媽媽,我不去,我要去游樂場!”
“你在學(xué)畫畫,畫展對你有幫助!”
“我不想去,媽媽。”
“你怎么這么不聽話?每次帶你出去玩兒,不是這個不去就是那個不去,你能不能讓大人省省心?”
“我就是不想去看畫展!”
“不是和你說了嗎?畫展對你有好處,你必須跟我去!”
“要去你自己去吧,我不去!”
“你這孩子越大越不懂事了!真是太讓我失望了!”
還有,女兒過生日,我?guī)ベI衣服。
“這件紅上衣真漂亮,就買這件吧!”
“媽媽,我不喜歡,我要那條花裙子!”
“馬上就入秋了,誰還穿裙子?再說這條裙子的顏色太俗了!”
“媽媽,我不怕冷,我喜歡!我要!”
我抬高了聲調(diào):“你喜歡什么就要什么,可能嗎?你怎么越大越?jīng)]規(guī)矩了!”
不能好好說話的原因:
1.父母權(quán)威意識比較強,一旦孩子不服從控制,就點燃了父母的憤怒。
2. 父母無法忍受孩子的“獨立”。隨著孩子的長大,他們越來越愿意自己“做主”而不再需要父母,于是父母就想用強硬言語逼他們需要自己。
3.父母對孩子的成長感到焦慮,不敢放手。父母不敢相信孩子的判斷,所以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觀點。孩子越不聽話,父母的擔(dān)心越明顯,態(tài)度越差。
如果父母能夠放下對孩子的控制,以開放式的態(tài)度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觀點,就能夠找到“折中”的處理方式:在充分聆聽孩子想法的基礎(chǔ)上,把自己想表達的觀點稍加潤色,用孩子能夠接受的方式表達出來。如果能促成孩子的改變固然好,即使談不攏,至少讓大家更了解彼此。
首先,和孩子溝通時,要弱化絕對的態(tài)度,淡化輸贏的概念,對于一些想要達成的目標,盡量用尊重的語氣同孩子商量:“我覺得這個畫展不錯,周末一起去看看?”如果孩子拒絕,應(yīng)當(dāng)詢問拒絕的理由,如果孩子只是單純地不感興趣,可以換一種方式激發(fā)孩子:“我真的很想去看,你能不能陪我一起?”同樣,和孩子交流時,父母也要坦蕩地承認自己的不足和局限。
對于審美不同的問題,可以說:“也許我跟不上年輕人的眼光,但是,這件衣服有些夸張,似乎不太適合學(xué)生……”類似的表達,留給孩子考慮的余地,更容易令人接受。
如果,不小心和孩子就某件事情爭執(zhí)起來,發(fā)現(xiàn)兩個人已經(jīng)無法冷靜地對談時,父母最好要暫時中止談話:“我覺得,現(xiàn)在咱們的狀態(tài)無法好好談?wù)?,我們都再想一想,晚上再說!”這樣,孩子就能體會到充分的尊重,態(tài)度也會柔和很多。
本刊觀點
我們的外在關(guān)系,是內(nèi)在與自然關(guān)系的投射。和家人好好說話時,意味著我們和自己最親密的感受在一起。我們對家人保持耐心,就是對自己的不足和弱點保持耐心;我們和家人關(guān)系良好,能夠幫助自己建立起良好的自我感覺。
好好和家人說話,就是好好和自己對話。用不傷害彼此的方式去表達愛和獲取愛,是親密關(guān)系中十分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在我們試著好好和家人說話的時候,我們就開啟了自我關(guān)愛、自我成長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