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華(化名)今年18歲,正處于高三學習最緊張的時刻。她非常漂亮,別人都在背后稱她為“校花”,雖然她學習平平,朋友不多,但也有一兩個非常知心的朋友??墒牵绽钚∪A卻要離家出走,和父母斷絕關系,因而與父母一起來到了咨詢室。
李小華的家庭不富裕,住房條件不好,一家人擠在30平方米的地方,除了睡覺的床,其他的東西是能省盡省,家里連飯桌都沒有,一家人吃飯就自己分餐食用。
她的母親是一個工廠的工人,只有初中文化,天生有斑禿,頭發(fā)也特別少,還是在43歲時才生下李小華。平時,她在李小華面前經(jīng)常辱罵李小華的姥姥,說對她不好,說姥姥常打她,不給她吃飽,罵她“笨、懶、豬狗不如”,還說自從有了她后姥姥的生活就不好了。母親說時非常氣憤,還說自己成年后都不愿理姥姥,等等。而李小華的母親對李小華要求非常嚴,不允許她亂花錢,不允許她晚回家,也經(jīng)常罵李小華“豬狗不如”“沒有人性”,嚴重時會用手抓著李小華的頭發(fā)往墻上撞。李小華的父親也是一個工人,非常老實忠厚,一般也不敢管母親,也不敢?guī)秃⒆印?/p>
李小華13歲時就悄悄給自己下了一個誓言,只要自己滿18歲,一天也不愿在家多待,她受夠了家里的氣。在咨詢中說不管自己在外邊做什么都可以,只要能離開家就好。小華母親很氣憤也很無力地說:“我供你吃、供你穿,你還不滿意,還要我做什么,沒良心,還要離家出走?!崩钚∪A雙手緊握,雙眼含淚,緊咬下嘴唇卻說:“你除了給我吃,供我穿,你還給我什么,我已經(jīng)成人了,完全可以離開家了,至于我死活你不用管。”母親還在重復前面的話,非常無辜的樣子。
這樣的場景發(fā)生在很多家庭中,沖突不斷升級,直到求助也都不知為什么會這樣。其實這個案例背后是兩代人的沖突。
一是對愛的理解不同。文中的母親一直對愛的理解就是“供你吃,供你穿”,這是物質(zhì)層面的愛,孩子說“除了供我吃、供我穿,你還給我什么了”,這樣的語言表達出不僅物質(zhì)更是精神層面的需求。在20世紀70年代之前,我國的物資相對匱乏,家長認為愛孩子就是讓吃飽,穿暖,就行了。到了80年代后物資相對豐富,這個需求已經(jīng)不是最主要的需求,已經(jīng)被家長們過度滿足了,他們對愛的理解發(fā)生一些變化。這是沖突的一個原因。
二是愛的表達出現(xiàn)問題?;貞浳覀兊耐?,深深被刺痛的是羞辱,而不是犯錯誤的懲罰。孩子對于懲罰是能接受的,但是羞辱是直刺內(nèi)心深處的,能讓孩子的脆弱自我瓦解,同時產(chǎn)生憤怒感。這個案例在愛的表達中表現(xiàn)非常突出的就是羞辱,讓孩子產(chǎn)生嚴重的“我不配,我不值得”,這一點,對孩子影響深遠,在沒有干預的情況下可能影響是一生的。我們從李小華的母親身上能看到將這種羞辱的教育方式在代際間傳遞,自己根本就不知。她認為就應該這樣教育孩子,我媽羞辱我,我羞辱我的孩子,我的孩子再去羞辱她的孩子,世世代代變成一種愛的方式在這個家族傳遞下去,一家子都是“怨婦”,想想很可怕,但這是現(xiàn)實。
常常認為每個人的童年都是有創(chuàng)傷的,都有一些自己給自己設好的陷阱,就是“我不配,我沒資格,我媽不允許,我爸不允許”等,會妨礙我們過好自己的生活。有一些創(chuàng)傷來源于自己,有一些創(chuàng)傷是家族中創(chuàng)傷的傷害行為模式傳遞下來影響家庭的。
因此,建議家長在孩子的教育中注意以下幾項:
一是禁止羞辱孩子。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問題是很正常的,真誠的教育孩子是聽得懂的,不用羞辱孩子,包括隱性的羞辱,這些對于解決問題沒有絲毫幫助,只會產(chǎn)生反感和對抗。
二是換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一下,凡事有它的兩方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和孩子一起去討論,啟發(fā)才能讓孩子沿著她真正想的方向前進。
三是自己生氣時先靜一靜。生氣是誰出了問題,一般我們都認為是別人惹我們生氣了,尤其在教育孩子時,我們認為自己永遠是正確的,孩子不聽我們的,才能出現(xiàn)生氣。那我們和自己的內(nèi)心對對話,問問自己到底是怎么了,常常答案就在我們的生氣中。
另外,對于孩子來說,也要做到以下兩點:
第一,要感恩家長。每個家長都是盡可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在將最多的愛給孩子,愛本是沒有問題,錯在愛的方式上,請孩子們要學會感恩自己的家長,因為他們已經(jīng)盡最大的努力在愛孩子了。
第二,原諒自己的家長。因為你的父母也沒有學會怎么愛孩子,因為他的父母就是這樣教他的。
理解,簡單的兩個字,做起來、做的好還真的是不容易,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怎樣提高與孩子的溝通水平,真的是要善于思考和勤于總結(jié)。
希望天下的父母和孩子都能互相理解,互相體諒,生活中充滿暖暖溫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