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吉心
六月的蒙古共和國大草原,正是草長鶯飛的最美時節(jié)。一望無垠的大草原,無聲無息,無邊無際,仿佛是綠的海洋。蒼鷹在藍天翱翔吟唱,牛羊在草地追逐徜徉,炊煙裊裊飄蕩,一派生機,一片吉祥。
沐浴著春光,披著霞光,我踏上了蒙古人民共和國這片山水相依的土地。蒙古共和國,蒙語原意為“永恒之火”或“永不熄滅的火”。漫步于蒙古共和國首都烏蘭巴托那彎彎的街巷、那古舊的民宅,眺望著城外緩緩而來的青山碧水、茫茫原野,追尋著歲月的足跡,品味著草原奶茶的幽香,一股濃濃的思古之情泛起于心懷。
今天的烏蘭巴托,古稱庫倫,現(xiàn)已成為蒙古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在市中心,在車水馬龍中,大方地鋪排著一個偌大的、人聲鼎沸的廣場。緊依著廣場四周“手牽手”地挺立著一幢幢現(xiàn)代化的高樓大廈,盡管間或還固執(zhí)地穿插著些許蘇俄風格的古老建筑,但仍然不失那蒸蒸日上的氣勢和奮發(fā)向上的精神。順沿著廣場向外輻射著一條條街巷、一道道馬路,沿著馬路街道兩旁,一直延伸而去的是各具特色的超市、商場、門店和學校。商店里也不乏國外高端奢侈品牌,這向人們昭示著,今天的首都居民享受并開創(chuàng)著自己新的生活。盡管私家車在全國還沒普及,車型也并不高檔,但它已是相當一部分首都居民出行的交通工具。于是,塞車也就成了市區(qū)最常見的景觀了。
今天,中蒙兩國兄弟般的情誼,像六月的大草原,一派生機、一片光明。萬強先生是第四代華僑的兒子,30歲上下,胖胖的、紅紅的臉龐,敦敦實實的中等個兒,渾身上下都洋溢著無窮的活力。他少言寡語,淳樸善良,能吃苦,愛助人。在蒙期間,他一直為我們開車、做翻譯,車前馬后、沒黑沒白,但沒有一句怨言,沒道一聲累,沒說一個不字,臉上總掛著滿足的笑容,舉手投足間總是流淌著濃濃的手足深情。談起上輩老人寄人籬下、受盡苦難屈辱的生活,而今隨著祖國的強大,海外華僑也開始過上了有尊嚴的生活時,他滿臉的自豪。離開他已有一段光景了,但他憨厚正直的形象總在我腦海里浮現(xiàn),我感念他對我的好,我惦念他的人生未來,我最誠摯地祝福:老鄉(xiāng),好運!
從烏蘭巴托年輕人那匆匆的腳步、自信的面容和歡聲笑語中,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今天的蒙古民族美好的未來和希望。但是,未來還很遙遠,希望也并非現(xiàn)實,富裕、幸福、夢想,還在路上。
期間,我們來到了蒙古民族昔日的舊都——哈拉和林。過去,它曾富強過,它曾輝煌過。眼下的它,盡管依然是大區(qū)省會的駐地,但昔日那宏大的皇城已無蹤無影、蕩然無存了,展現(xiàn)在眼前的是一座被歷史遺忘的村鎮(zhèn)。除了國外游客,很少見到駐地居民。房子是舊的,散落的;圍墻是木板的,是斑駁的;路是土的,是凹凸的、彎彎的。偶爾有車駛過,帶起一陣塵土。唯一見到的那座工廠,早已倒閉。那些孤零零的現(xiàn)代化建筑,與這廢舊的廠房形成了最不協(xié)調(diào)的搭配。“蒼涼、貧困、落后”,是概括這里現(xiàn)實的最真切的關(guān)鍵詞;“缺人氣,少生氣”,是這里最真實的氛圍。唯一令人難忘、讓人振奮的是那展示輝煌歷史的博物館和宏大壯麗的寺廟群落。
在行車途中,我走進了路邊一戶人家。男主人手牽著兩個孩子站在門外迎接我們。女主人一手抱著孩子,一手煮著奶茶,在屋內(nèi)準備著早餐。當昏暗的光線穿過窗子的瞬間,照亮屋內(nèi)一抹塵土,一家人飲食起居之雜物頓時亮相于眼前,一床一凳一爐火是他們的全部家當,主人雙雙無言。我望著主人那黯淡的臉頰,心里一陣凄涼,但又很無奈。臨別,我給孩子留下了禮物,只是太微薄了,至今我還懊悔不已。
但是,日子可以通過雙手變好,困境可以通過智慧改變。所有的坎兒、所有的難都能邁過,只要還沒喪失信心,奮斗是民族生命之火!
路在何方?在腳下,在探索中,在奮斗里!
(編輯/常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