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問題:如果沒有李白,會有什么后果? 會很嚴重嗎?
似乎并不會有很大的影響。不過是一千多年前的一個文學家而已,多一個少一個無關緊要,和我們普通人的油鹽柴米其實沒有多大關系。
當然,沒了李白,屈原將沒有了傳人,“飲中八仙”會少了一仙,后世的孩子會少了幾首啟蒙的詩歌,不過也僅此而已。
《全唐詩》大概會變薄一點,但也薄的程度有限,大約是四十至五十分之一。
沒有了李白,中國詩歌的歷史會有一點變化,古體詩會更早一點地輸給格律詩,甚至會提前半個世紀就讓出江山。然而,這些和我們普通人也沒什么關系。
不過,我們倒可能會少一些網(wǎng)絡用語。
比如一度很熱的流行語“你咋不上天呢”,誰先說出來的?正是李白爺爺:“耐可乘流直上天?”(《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游洞庭》)
那么,李白還創(chuàng)造了其他的網(wǎng)絡熱語嗎?有的,比如“深藏功與名”,來自李白的《俠客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p>
如果沒有李白這首詩,香港的金庸也不會寫出武俠小說《俠客行》來。在這部有趣的小說里,有一門絕世武功正是被藏在了李白這首詩中。
非但《俠客行》寫不出,《倚天屠龍記》多半也懸。滅絕師太的那把“倚天劍”,名字大概是古人宋玉給取的,但為這把劍打廣告最多、最給力的則要數(shù)李白:“擢倚天之劍,彎落月之弓”“安得倚天劍,跨海斬長鯨”。
如果沒有李白,中國詩歌江湖的格局會有一番大的變動。
幾乎所有大詩人的江湖地位,都會整體提升一檔。李商隱千百年來都被叫“小李”了,正是因為前面有“大李”。要是沒了李白, 他可以揚眉吐氣地摘掉小李的帽子了。
王昌齡大概會坐上唐代七言絕句的首席,不用加上“之一”,因為能和他的絕句相比的正是李白。至于杜甫,則會成為無可爭議的唐詩第一人,也不必再加上那個“之一”。
除此之外,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還會遇到一些表達上的困難。
比如對于從小一起長大的男女朋友,你將沒有詞來準確形容他們的關系。你不能叫他們“青梅竹馬”,也不能叫他們“兩小無猜”,這都出自李白的《長干行》。
你也無法形容兩個人相愛得刻骨銘心,這個詞兒也和李白的文章有關:“深荷王公之德,銘刻心骨。”
豈止是無法形容戀人,我們還將難以形容全家數(shù)代人團聚、其樂融融的景象,因為“天倫之樂”這個詞兒也和李白有關,出自他的一篇文章,叫做《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會桃李之芳園,序天倫之樂事?!?/p>
揚眉吐氣、仙風道骨、一擲千金、一瀉千里、大塊文章、馬耳東風……要是沒有李白,這些成語我們都不會有了;此外,蚍蜉撼樹、春樹暮云、妙筆生花……這些成語都是和李白有關的,也將統(tǒng)統(tǒng)沒有了。我們中國人連說話都會變得有點困難。
沒有了李白,我們還會遇到一些別的麻煩。
當我們在社會上際遇不好,沒能施展本領的時候,將不能鼓勵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我們遭逢了坎坷,也不能說“長風破浪會有時”。當我們和知己好友相聚,開懷暢飲的時候,不能說“人生得意須盡歡”……這都是李白的詩句。
那個我們印象中很熟悉的中國,也會變得漸漸模糊起來。我們將不再知道黃河之水是從哪里來的,不知道廬山的瀑布有多高,不知道燕山的雪花有多大,不知道蜀道究竟有多難,不知道桃花潭水有多深。
變了樣的還有日月星辰。抬起頭看見月亮,我們無法感嘆“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也無法吟誦“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
李白如果不在了,后世的文壇還會發(fā)生多米諾骨牌般的連鎖反應。沒有了李白“舉杯邀明月”,蘇軾未必會“把酒問青天”;沒有李白的“請君試問東流水”,李煜未必會讓“一江春水向東流”;沒有李白的“大鵬一日同風起”,李清照未必會“九萬里風鵬正舉”。
后世那一個個浪漫的文豪與詞帝,幾乎個個是讀著李白的集子長大的。沒有了李白,他們能不能產(chǎn)生都將是一個問題。
我們的童年世界也會塌了一角。那個每個小朋友記憶深處、平均每個人要聽三百遍的“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故事也懸了。它可是小學生作文的經(jīng)典萬金油典故。沒有了它,小朋友們該怎么把作文湊足六百字?
在今天,如何檢驗一個人的華人身份?答案可能是拋出一句李白的詩。當每一個會中文的華人聽到“床前明月光”,都會條件反射般地說出“疑是地上霜”。
李白,這一位唐代的大詩人,已經(jīng)化成了一種基因,和每個華人的血脈一起,不息地流淌。
哪怕一個沒有什么文化和學歷的中國人,哪怕他半點都不喜歡唐詩,也會開口遇到李白,落筆碰到李白,童年邂逅李白,人生時時、處處、事事都被打下李白的印記。
不知道李白在世的時候,有沒有預料到這些?他這個人經(jīng)常是很矛盾的,有時候說自己的志向是當大官、做大干部,轟轟烈烈干一場大事,有時候又說自己的志向是搞文學、做研究,“我志在刪述,垂輝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絕筆于獲麟?!?/p>
前一個志向,他沒有實現(xiàn),但后一個志向他是超額完成了——所謂“垂輝映千春”,他已經(jīng)輝映了1300年的春秋了,還會繼續(xù)光輝下去。
(選自2017年7月5日微信公眾號“六神磊磊讀唐詩”,有刪減)
【賞析】
驚嘆想象,欽佩個性。讀此文,驚嘆王曉磊先生想象力之豐富。想象力是人類創(chuàng)新的源泉。想象力可以使你我享受快樂,享受驚奇,享受自由,享受現(xiàn)實生活中少有的感受。讀此文,不僅僅為作者的文采飛揚擊掌,更為其中處處展示的“個性的理解與表達”拍案,想為這種“博學”“斯文”“平和”“包容”“大膽”“率真”而叫好!
打破時空限制,讓敘事妙趣橫生?!读窭诶谧x唐詩》已結集出版,內(nèi)容橫跨南北朝末到唐四百多年,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軌跡,又不拘泥于此。其把大家耳熟能詳?shù)脑娙水敵梢粋€個鮮活的人來講述,極力融進時代元素;把一段段詩歌的起轉承合、詩人身邊筆下刀光劍影、詩人自己的愛恨情仇娓娓道來,陪你領略大唐精彩絕倫的詩歌江湖,語言風趣幽默,讓我們在忍俊不禁中重溫唐詩的“溫暖”與“風雅”。
(薦評/郭瑞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