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中華,史棟梁,張仲博,余紅超,郭會卿
(河南省中醫(yī)院骨病一科,河南 鄭州 450002)
筋骨丸治療頸椎病的臨床研究
郭中華,史棟梁,張仲博,余紅超,郭會卿
(河南省中醫(yī)院骨病一科,河南 鄭州 450002)
目的本研究著重研究筋骨丸對頸椎病的療效、作用機制及不良反應。方法選取2014年4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頸椎病患者共48例,隨機分為治療組23例,對照組25例,兩組均每日口服雙氯芬酸鈉50 mg bid,配合手法治療日1次。治療組加口服筋骨丸1丸/次 bid,分布觀察兩組患者的3天、1周、2周的VAS評分變化、生活質量改善。結果治療前兩組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天、1周、2周患者的疼痛評分變化及生活質量改善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治療組患者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筋骨丸;頸椎?。慌R床研究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4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頸椎病患者共48例,隨機分為治療組23例,對照組25例,年齡29~71歲,平均年齡(52.2±2.1)歲。其中女性25例,男性23例,病程3個月~6年,平均病程(2.8±1.4)年。兩組患者的年齡以及性別等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藥物指導
兩組均給予口服雙氯芬酸鈉緩釋片/扶他林(北京諾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80297)50 mg/次,2次/d。
1.2.2 手法
治療采用常規(guī)點按、揉捏、彈撥等手法進行項背肌松解;然后托下頜拔伸牽引并采用旋轉復位手法:根據(jù)患者X線的具體表現(xiàn),利用不同手法對患者的頸椎生理曲度來進行調整。若棘突向右側偏歪適當右旋,若棘突向左側偏歪適當左旋;最后在利用按揉以及理筋手法對患者的項背軟組織進行處理。
1.2.3 中藥方法
治療組在上述治療方法上加用筋骨丸1丸/次,2次/d。
上述治療方法7天為一療程,療程之間間隔2天,均治療兩個療程后評定療效。在治療過程中,不得使用其他藥物或治療方法。
1.3 評價指標
觀察并評價兩組治療前、治療后3天周、1周及2周時的疼痛程度及頸椎關節(jié)功能情況。疼痛程度采用視覺疼痛模擬量表(VAS)評價,得分0-10分,0分為無痛,10分為難以忍受的劇痛。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對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2.0軟件進行分析與計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n)、百分數(shù)(%)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VAS評分對比
兩組治療前VAS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天、1周及2周兩組的VAS評分均明顯降低,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VAS評分對比(n,%)
2.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改善情況比較
經過質量評分可以看出,在生活質量改善情況上,觀察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改善情況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改善情況比較(s)
組別 n 生活質量改善評分治療組 23 32.119±6.273對照組 25 24.906±4.221
頸椎病是一種疾病總稱,包括頸椎性關節(jié)病、頸椎間盤突出等,是由于頸椎的間盤出現(xiàn)退行性變導致患者脊髓、血管以及神經受到損害,繼而出現(xiàn)的一種體征?,F(xiàn)今,臨床上關于脊椎病有三種學說,即機械壓迫學說、化學性神經根炎學說以及自身免疫學說等等。就機械壓迫學說來說,其所指的壓迫是對于神經根產生直接的機械效應和通過損害神經血供而產生的間接效應的綜合,而不是指單一的“壓迫”。就化學性神經根炎學說來說,主要指的是非神經源性疼痛介質、神經源性疼痛介質。另外,其中所提到的機械壓迫 “壓迫”,化學性神經根炎中的“炎癥刺激”,以及自身免疫學中提到的“免疫反應”都可導致患者出現(xiàn)神經根型頸椎病根性痛。同時,這種反應又是具有緊密聯(lián)系的,以現(xiàn)今的臨床醫(yī)學來看,無法對哪一種因素占據(jù)主要地位進行判別。無論哪種學說,臨床中產生疼痛是其最終導致的結果。因此詹紅生等又提出頸椎病發(fā)病的關鍵病理機制是“骨節(jié)錯縫、筋骨失和、氣血不通”的學說[1-3]。治療上糾正錯位,疏利筋骨,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無疑應該是其治療大法。臨床中我科采用手法矯正骨錯縫達到疏利筋骨,筋正則骨柔之療效,配合非甾體類扶他林緩釋片以短期內能迅速緩解患者疼痛,骨筋丸則起到舒筋活血、通絡止痛之效。用于瘀血停滯,筋骨疼痛。其方中穿山龍因具有活血舒筋、祛風止痛、抗炎作等功效而被廣泛應用于我國傳統(tǒng)醫(yī)學的鎮(zhèn)痛方劑中,其鎮(zhèn)痛效應可能的作用途徑是抑制外周炎癥介質的產生;而續(xù)斷在《滇南本草》云:補肝,強筋骨,走經絡,止經中(筋骨)酸痛。地龍具有解熱、抗炎、鎮(zhèn)痛、鎮(zhèn)靜抗驚厥地龍對各種原因引起的發(fā)熱均有明顯的退熱作用,其解熱有效成分為蚯蚓解熱堿,它作用于體溫調節(jié)中樞,使散熱增加,因而體溫下降。
臨床應用表明筋骨丸具有顯著的鎮(zhèn)痛作用,且安全性好,近代對其化學成分、藥理作用的研究驗證了筋骨丸治療頸椎病和其他骨科疼痛等方面的作用,進一步闡明其作用機制對其現(xiàn)代化應用具有重要意義,可供臨床使用。
[1] 吳在德,吳肇漢.外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881-885.
[2] 張 軍,尚秀蘭,孫樹椿.神經根型頸椎病根性痛的解剖學基礎和發(fā)病機理的研究[J].中國中醫(yī)骨傷科雜志,1999,7(1):49-50.
[3] 詹紅生,石印玉,黃仕榮等.頸椎病發(fā)病機制的再認識.中國中醫(yī)骨傷科雜志,2006,11(14):201-202.
本文編輯:王雨辰
R274.9
B
ISSN.2095-8242.2017.02.34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