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波
摘要:水稻生理性病害的種類,從它們的發(fā)病癥狀,發(fā)病原因中找出科學合理的防治方法,最大限度地減輕水稻生理性病害的發(fā)生程度,達到水稻增產(chǎn),農民增收的目的。
關鍵詞:水稻;生理性病害;癥狀;防治
1.水稻黃葉病
1.1傳播途徑
黃葉病由黑尾葉蟬、二點黑尾葉蟬、二條黑尾葉蟬傳播。能終身傳毒,不經(jīng)卵傳遞。病毒在介體昆蟲體內、再生稻、看麥娘等植物上越冬,翌年傳至早稻,成為初侵染源。收獲后葉蟬遷飛至二季稻上傳毒,二季稻收獲后,病毒又隨介體在冬季寄主上越冬。介體昆蟲數(shù)量多,帶毒率高發(fā)病重。一般秈稻較粳、糯稻發(fā)病輕,并以雜交稻耐病性最好。夏季少雨、干旱,促進葉蟬繁殖,有利于活動取食,還縮短了循回期和潛育期,有利于病害流行。
1.2防治措施
把介體昆蟲消滅在傳毒之前,早稻在冬代葉蟬遷飛前移栽。在越冬代葉蟬遷移期和稻田一代若蟲盛孵期進行防治。雙季稻區(qū)在早稻大量收割期至葉蟬遷飛高峰前后防治。晚稻秧田,從真葉開始注意防治,結合網(wǎng)捕。晚稻連作田初期加強防治,間隔3-5天一次。單雙季稻混栽對早稻要加強防治。晚稻早栽早期也要加強防蟲。使用藥劑參見水稻矮縮病。
2.水稻褐葉病
2.1發(fā)病癥狀
水稻秧苗長到2葉期時,第一片葉的葉尖開始變成褐色,逐漸擴大以致全葉變褐。比較嚴重時,當秧苗長到3葉期時,第二葉也從葉尖開始變褐,但第3葉一般不變褐。變褐色的也葉片還照樣舒展著,仍有吐水現(xiàn)象。最嚴重時,第1葉和第2葉的葉尖失水干枯,對培育壯秧、奪取水稻高產(chǎn)影響很大。
2.2防治措施
在配制水稻早育苗營養(yǎng)土時,一般每平方米苗床用25千克過篩土量加磷酸二銨25克,將所有氮肥、磷肥和鉀肥按量混合,用水溶解后澆到營養(yǎng)土上拌勻,磷肥用量一定不能過大,如果已發(fā)生水稻褐色病時,應立即用水澆苗,達到水從床面往步道溝里淌的程度,同時加強秧苗管理,防止和水稻其它病癥綜合發(fā)生,病苗會逐漸恢復正常生長的。
3.水稻赤枯病
3.1發(fā)病癥狀
又稱鐵銹病,俗稱熬苗、坐裸。有下面三種在型:(1)缺外型赤枯在分蘗前始現(xiàn),分蘗末發(fā)病明顯,病株矮小,生長緩慢,分蘗減少,葉片狹長而軟弱披垂,下部葉自葉尖沿葉緣向基部擴展變?yōu)辄S褐色,并產(chǎn)生赤褐色或暗褐色斑點或條斑。嚴重時自葉尖向下赤褐色枯死,整株僅有少數(shù)新葉為綠色,似火燒狀。根系黃褐色,根短而少。(2)缺磷型赤枯多發(fā)生于栽秧后3-4周,能自行恢復,孕穗期又復發(fā)。初在下部葉葉尖有褐色小斑,漸向內黃褐干枯,中肋黃化。根系黃褐,混有黑根、爛根。(3)中毒型赤枯 移栽后返青遲緩,株型矮小,分蘗很少。根系變黑或深褐色,新根極少,節(jié)上生邁出生根。葉片中肋初黃白化,接著周邊黃化,重者葉鞘也黃化,出現(xiàn)赤褐色斑點,葉片自下而上呈赤褐色枯死,嚴重時整株死亡。
3.2防治措施(1)改良土壤,加深耕作層,增施有機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團粒結構。(2)宜早施鉀肥,如氯化鉀、硫酸鉀、草木灰、鉀鈣肥等。缺磷土壤,應早施、集中施過磷酸鈣每667m2施30kg或噴施0.3%磷酸二氫鉀水溶液。忌追肥單施氮肥,否則加重發(fā)病。(3)改造低洼浸水田,做好排水溝。綠肥做基肥,不宜過量,耕翻不能過遲。施用有機肥一定要腐熟,均勻施用。
4.其它生理性病害防治措施
4.1肥害
育苗時,底肥中化肥與營養(yǎng)土混拌不均勻會造成燒苗,只出芽不生根或只長出幾條根,不久芽尖及根均變褐腐爛,種子周圍無棉毛和霉層,此癥狀在苗床上不均勻發(fā)生。苗期追氮肥過量或追肥后沒有及時用清水沖洗秧苗,造成秧苗上部迅速枯黃,輕則秧苗葉片上出現(xiàn)大小不等、形狀不同的白斑,嚴重時秧苗死亡。本田在早晨露水未干、霧氣未散或雨后稻葉被肥燒傷,嚴重時葉尖發(fā)黃,所以應注意選擇好本田追肥的時機。
4.2倒伏
在水稻生長的中后期,尤其是灌漿成熟期易發(fā)生倒伏。倒伏發(fā)生越早,減產(chǎn)越嚴重。防治方法是選擇抗倒伏品種;采用配方施肥技術,合理施用氮磷鉀肥,防止偏施、遲施氮肥;合理密植;科學管水;后期加強病蟲害防治措施。
4.3藥害
因農藥的品種不同,產(chǎn)生藥害的癥狀也不同,敵敵畏藥害在大田表現(xiàn)葉尖灰白色,在減數(shù)分裂期發(fā)生藥害不能抽穗,或即使抽穗,多數(shù)也不能結實,可以噴葉面肥補救;二氯喹啉酸藥害,水稻3葉前或氣溫低于15℃時易產(chǎn)生蔥管狀葉片,每公頃用赤霉素7.5克噴霧能緩解藥害程度,可混用1%-2%的尿素或磷酸二氫鉀1%-3%。
(作者單位:166300黑龍江省林甸縣林甸鎮(zhèn)農業(yè)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