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偉英
隨著電教多媒體逐步走入課堂,如今的語文課堂多媒體呈現出五彩繽紛的生動畫面,環(huán)繞著悅耳動聽的音樂,為中學語文教學補充了新的能源;更何況由于它交流信息時的方便快捷,豐富的資源庫等極其有利的因素,越來越多的語文老師投身于對網絡資源的開發(fā)和運用,而在公開課、示范課中,這些資料更可說被利用的淋漓盡致。
這當然是可喜的現象,可當學生交來印刷無比精美的讀書心得時,我苦惱,因為沒有幾句是他們真心的體會和收獲。當老師發(fā)下一張又一張的參考資料時,學生比我還苦惱,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有時間去消化。聽了一節(jié)又一節(jié)的示范課后,同仁們比我還苦惱,這么精美的課件,要消耗多少時間去找資料,去整理???所以,今天,在大家都瘋狂的開發(fā)各種形式的教學資源的時候,請允許我唱唱反調:多開發(fā)課本資源吧,那篇篇美文,那道道習題,耗費了多少人心血而成的教材,我們真的不夠用了嗎?真的要每堂課都求助于網絡,求助于種種鏈接嗎?這真是亂花漸欲迷人眼了。
一、開發(fā)課本資源,尊重學生想象的權利
語文課最主要的功能應該是識字、語言運用、文章閱讀和文學審美。而在高中階段,文學審美,更是語文課的重中之重。曾經,我們把語文課上成了解剖課,提中心、分段落、字句斟酌,大大影響了學生欣賞語文,感悟語文,這當然要批判。可今天,把一節(jié)語文課上成音樂課,上成美術課,難道就不該引起我們的反思嗎?語文課就應該是語文課,是一堂語言和文字課,要通過語言文字來表情達意,大量的圖片或聲音資源在某種程度上其實是削弱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林妹妹”……這就是文字閱讀所帶來的效果,如果早早的把圖片、影視資料灌輸給學生,這就剝奪了學生想象的權利。
且以《林黛玉進賈府》為例,王扶林導演、陳曉旭所扮演的“林妹妹”當然是經典,但是否那就是曹公的標準?再進一步,是否合曹公的標準就是最好的?如果不先給學生影視資料,那學生將通過紅樓夢的文字,在自己的心目中勾畫出千姿百態(tài)的林黛玉。也許不是完美的,但卻是吻和學生理解和生活體驗的,而不是我們強加給學生的。而學生如果要在腦中勾勒出清晰的形象,就勢必求助于課文,那么,我們所提倡的反復閱讀,也就自然達到目的了。
曾經聽過一位老師構思:明月初升,涼風習習,帶著三十學子,徜徉于頤和園,朗誦著《荷塘月色》這樣的經典美文。這樣的授課方式,美極了。可先不提操作的復雜性,如果真的用真實的自然界的“荷塘月色”來代替那“有裊娜的開著的,有羞澀的打著朵兒的……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那精美的文字,那字里行間隱約的喜悅哀愁,能在學生的心弦上跳躍,彈奏嗎?頤和園的紅花綠葉,游人如織只怕已在學生腦中勾畫好一篇《記一次夏夜游玩》這樣的隨筆作文了。教材的意義被過于淡化了,學生的想象翅膀被折斷了,經典課文被快餐式的消化了。
二、開發(fā)課本資源,重視教材的典范作用
傳統(tǒng)上教材一直是語文課堂中最主要的學習資源,是語文課程實施的重要憑借和載體。可是,隨著教改的展開,思維的打開,更多的教師喜歡對教材只言片語酒就草草收兵,而代之以各種各樣的資料鏈接。同一主題的不同作者的要比較閱讀兩篇,同一作者的不同風格的作品又是幾篇。置教材的科學性于不顧、棄教材的系統(tǒng)性于身后,忽視課本的憑借作用。偶一為之,尚可,可有的老師竟堂堂如此,還冠之以“內涵豐富,容量宏大的美名”,其后果著實堪憂。
我們當然不能膜拜教材,可任何一套教材,至少都是編寫人員歷盡書數年反復商榷而成,書海浩瀚無邊,教材中所選的文章,雖然只是滄海一粟,但是卻是每個單元閱讀主題的典范,是學生今后能讀好更多書的基石。每一篇課文、每一段文字、每一句話語,無不凝結著作者全部的情感和生命,更凝注著編者滿腔的心血和智慧。我們怎么能隨意用一個資料進行替換呢?而那章節(jié)間的關聯性,更不是一位老師偶然一時的靈感就可全盤抹殺的。
教材是教學大綱的體現。語文教材要把教學大綱規(guī)定的學科性質、教學目的、教學要求、教學內容等具體化。閱讀教材是中學生獲取語文知識的主要源泉,培養(yǎng)語文能力的必要階梯,開發(fā)智力的最佳依憑,陶冶情操的重要園地。只有充分開發(fā)教材資源,語文課堂才能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達到語文學習的目標。
三、開發(fā)課本資源,深入挖掘教材
淺嘗輒止、蜻蜓點水,是我給予當前很多教學的評價,課文篇篇講了,卻篇篇講得不痛快,不舒服。究其原因,還是對教材的深入研究不夠。教師作為文本的先行探路者,一定要沉入文本語言的深處,才能進行有效的閱讀教學。所以說,準確的把握教材,是實施有效閱讀教學的基礎。
語文教材上的課文,未必需要課課精講,可是有些篇目還是需要教師花時間去深入挖掘的。比如《長恨歌》,聽到太多的課往往安排一節(jié)課讀課文,一節(jié)課品主題。結果,等一段時間過后,學生依然還是歷史書或電視劇中那點皇帝貴妃的愛情故事這種粗糙皮毛的理解,對詩歌本身,可以說印象全無。在我把這首詩認認真真地足足默寫了5遍之后,有了新的領悟:對這首詩,白居易對李楊愛情的情感才是我們應該仔細研讀的,那錦繡的文字,朗朗的音樂反而可以留給學生課下自己去體會?!巴椤?、“批判”決不是這兩個簡單的詞語就可以概括的。否則,學生將一無所獲,或者僅僅記得我強加給他們的那幾個名詞。學生只有在老師的帶動下,去研讀詩句,去細細品味那同情中所隱含的微諷、對貴妃容貌的由衷贊美,對愛情堅貞的謳歌,對貴妃殞命的痛惜和無奈……實在有太多的東西值得去品讀,詩歌中人文的光芒與譏刺用世的現實厚度交錯,唯有讀懂這些,學生才能真心的喜愛詩歌,愿意去欣賞詩歌,深入理解詩歌的內涵。
因此,教改下,教材難用不是課時問題,不是生源問題,不是社會問題,其實還是我們老師的認識問題。尊重教材,真心的喜愛教材,認真地鉆研教材,重視教材的開發(fā)和運用,才是真正的順應了教改的潮流。而不是追求形式,照貓畫虎,陷入亂花迷人眼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