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豐
在2016年美國總統競選中,幾乎所有美國主流媒體、商業(yè)巨頭、科技大佬和娛樂明星們幾乎都一邊倒地支持希拉里。其中,美國硅谷的精英們尤其不待見特朗普,在競選活動激烈進行的7月份,上百名硅谷大佬甚至還聯名發(fā)表公開信,聲討特朗普。
就在所有硅谷精英都站隊希拉里的時候,有個人卻是個例外,他不惜與“精英階層”對立,投資125萬美元助選特朗普,這個人就是有著“硅谷投資教父”之稱的彼得·蒂爾。如果說,這次美國大選是硅谷眾多大佬們進行的一次“風險投資”,那么全硅谷只有彼得·蒂爾押對寶——選情一直不被看好的特朗普最終戰(zhàn)勝希拉里而榮登總統寶座。在自己漫長而成功的創(chuàng)業(yè)、投資生涯里,彼得·蒂爾又一次證明,他才是硅谷最有眼光的投資家。
法學院走出的創(chuàng)業(yè)者
事實上,彼得·蒂爾并非金融科班出身,這位投資領域的傳奇人物本是斯坦福大學法學院的高材生。1992年,彼得·蒂爾在斯坦福拿到了法學博士學位,然后成為紐約一家頂級律師事務所的律師??瓷先ィ?0歲出頭的彼得·蒂爾已經順利成為一名社會精英,但那時本應春風得意的他卻發(fā)現,自己并不熱愛這份職業(yè)。在忍耐了7個月之后,彼得·蒂爾主動結束了這段被他稱為“人生中最不快樂時期”的律師生涯,轉而進入金融行業(yè)。
當時,美國互聯網科技和金融市場正雙雙處于最繁榮的時期。彼得·蒂爾敏銳地發(fā)現,被多數人忽視的電子貨幣其實存在著巨大的商業(yè)價值,因為美國繁冗的銀行系統使得國民非常不容易管理賬戶和財產,而隨著電子商務的興起,網上購物、拍賣等業(yè)務又無法使用紙幣,所以美國人對在線轉賬業(yè)務有著巨大的需求。另外,在彼得·蒂爾看來,其他國家的人民也在因為貨幣膨脹而被迫承受財產損失,通過在線轉賬業(yè)務,將財產轉至國外或者兌換成更穩(wěn)定貨幣的要求也迫在眉睫。所以,1998年,彼得·蒂爾跟合伙人創(chuàng)立了電子支付公司“Confinity”。1999年,公司又改名為“PayPal”,主要提供構建在美國銀行系統之上的電子轉賬業(yè)務——這就是今天世界上最大的電子支付平臺PayPal的前身。
然而,硅谷另一位傳奇人物埃隆·馬斯克也創(chuàng)辦了電子支付公司“X.com”,雙方不僅主營的業(yè)務重疊,還碰巧就是鄰居。兩家公司的競爭逐漸升溫,這時彼得·蒂爾并沒有陷入焦慮,他認為,盲目的競爭可能對雙方都有害無益,而強強聯手卻可以帶來壟斷的優(yōu)勢。終于,彼得·蒂爾說服埃隆·馬斯克與自己聯手,兩家初創(chuàng)公司以1比1的比例成立了合資公司,也就是完整的PayPal。
事實上,正得益于彼得·蒂爾的長遠眼光,合并后的PayPal才有足夠的資金順利度過2000年互聯網泡沫所帶來的經濟波動。
“PayPal匪幫”的教父
2002年,在線拍賣網站eBay以1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PayPal,而當時彼得·蒂爾持有PayPal約30%的股份,他隨即出售股份套現5500萬美元。PayPal的成功為彼得·蒂爾帶來了他一直想要的東西——金錢、聲譽和人脈,其中最后一項更為硅谷帶來了最有權勢的創(chuàng)業(yè)群體——“PayPal匪幫”。
所謂的“PayPal匪幫”,就是指彼得·蒂爾在創(chuàng)業(yè)PayPal的過程中,依靠個人魅力召集了一群才華橫溢的年輕人與自己共同奮斗。“PayPal匪幫”中包括了埃隆·馬斯克、里德·霍夫曼、陳士駿、查德·赫利、內森·蓋廷斯等人,這些人在離開PayPal之后陸續(xù)創(chuàng)立了一系列家喻戶曉的公司,成為了硅谷中的大佬。比如,埃隆·馬斯克創(chuàng)辦了特斯拉公司,其市值200多億美元,而他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 X”市值也超過100億美元;里德·霍夫曼創(chuàng)辦了領英公司,其市值300多億美元;陳士駿、查德·赫利聯合創(chuàng)辦了視頻網站“YouTube”,該網站在2006年以16億美元的價格賣給了谷歌。
“PayPal匪幫”的成員雖然許多已成為硅谷舉足輕重的人物,但他們當初都是彼得·蒂爾的員工,深受彼得·蒂爾的影響,所以仍尊稱彼得·蒂爾為“PayPal匪幫”的教父。這些大佬們在創(chuàng)業(yè)時會優(yōu)先考慮與彼得·蒂爾合作,比如領英、Space X、Yelp(美國最大的商戶點評網站)、Palantir(稍后會提到)、Quora(相當于美國人的“知乎”網站)等知名公司中都有彼得·蒂爾投資的股份,這幫助彼得·蒂爾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資本大鱷”。另外,“PayPal匪幫”的大佬們又可以拓寬彼得·蒂爾的投資領域,幫助其取得更神奇的成就。
兩筆神奇的投資
彼得·蒂爾職業(yè)生涯中兩筆最高明的投資——Facebook和Palantir,都與“PayPal匪幫”有關。
先說說彼得·蒂爾投資傳奇的代表作——Facebook。2004年夏天,哈佛大學的大二學生馬克·扎克伯格正在給Facebook尋找投資人,他找到了彼得·蒂爾。彼得·蒂爾一眼就看出了Facebook的潛在價值——它是一個真正能夠把你的真實身份和你的朋友非常緊密地連接在一起的網絡,而這類社交網絡別人從來沒有做過。于是,彼得·蒂爾很快決定投資50萬美元。同時,彼得·蒂爾把公司運營決策權留給了馬克·扎克伯格,自己只是坐在董事會的席位上,他給馬克·扎克伯格唯一的要求就是“別搞砸了”。后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Facebook火得一塌糊涂,彼得·蒂爾如今這部分股份價值200多億美元,翻了不知多少倍。
同樣是在2004年,彼得·蒂爾與朋友合作投資創(chuàng)立了Palantir——一個在彼得·蒂爾看來是“下一個Facebook和Google”的新型科技公司。那么,Palantir最初是用來干什么的呢?說出來你都會覺得不可思議,那就是跟蹤恐怖分子。
2003年,也就是9·11事件發(fā)生兩年之后,美國同時又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展開兩場戰(zhàn)爭。為了防范恐怖分子,美國運輸安全管理局增加了繁瑣的機場安檢措施。彼得·蒂爾有一次因安檢而延誤了登機,他突然冒出了一個想法,即利用PayPal中識別網絡欺詐的辦法來找出恐怖分子活動的網絡。
在當初開發(fā)PayPal時,如何處理網絡欺詐是彼得·蒂爾和同事經常遇到的技術挑戰(zhàn)。PayPal有數以百萬計的“好用戶”和數千個“壞用戶”,為了區(qū)分“壞用戶”的欺詐業(yè)務,PayPal的技術人員需要用計算機程序或者人工來比對大量的網絡信息,從中找出網絡欺詐的模式。那么,這個方法能否用于防范恐怖分子呢?于是,彼得·蒂爾與兩個好友聯合投資創(chuàng)立了Palantir,就是要收集大量數據,梳理信息,幫助用戶發(fā)現數據中隱藏的關鍵聯系,并最終找到復雜問題的答案。
由于概念復雜,Palantir在成立初期沒有吸引到其他硅谷人的任何投資,但卻吸引到中央情報局成為其客戶,后來發(fā)展到國防情報局、聯邦調查局、軍隊、大城市警局……大致上反恐電影里出現的所有美國機構都成了Palantir的客戶。甚至,在美軍抓捕并擊斃本·拉登的行動中,Palantir參與其中并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終于,2010年,摩根大通(美國最大的金融服務機構之一)成為Palantir的首批非政府客戶,他們將Palantir的技術用于查找那些企圖盜取客戶賬號的欺詐者。隨后Palantir的生意徹底做開了,各大金融、證券機構競相成為它的客戶。
為什么他能賭對特朗普?
前面提到,硅谷的大佬們不喜歡特朗普。比如,亞馬遜公司創(chuàng)始人杰夫·貝索斯曾經就稅務問題和特朗普激烈對峙,他聲稱想用火箭把特朗普送出地球;網景通信公司創(chuàng)始人馬克·安德森公然將特朗普稱為“網絡噴子”;惠普公司CEO梅洛·惠特曼則將特朗普比作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科技巨頭Google公司則默默地修改了搜索引擎,加入了有利于希拉里的搜索關鍵詞,同時屏蔽了部分希拉里負面言論的搜索結果。作為硅谷唯一力挺特朗普的大佬,彼得·蒂爾也曾被硅谷精英們群起圍攻、口誅筆伐,甚至他一手栽培的Facebook都想將其逐出董事會。
不過,既然特朗普當選總統已成事實,硅谷那些所謂的“大佬”們都傻眼了。畢竟生意還是要繼續(xù)做,日子還是需要繼續(xù)過,誰也不想和美國總統找不痛快。于是,驚魂未定的硅谷大佬們又一次發(fā)出了聯名信,不過這次是為了向“特朗普總統”表示祝賀,修補雙方的關系。問題來了,硅谷科技公司們的利益如何傳達給白宮?誰能在下一任美國總統特朗普面前代表硅谷的立場呢?很明顯,彼得·蒂爾很可能成了硅谷與白宮之間目前唯一的溝通橋梁。
話說回來,當初彼得·蒂爾為何會站在整個硅谷的對立面,“吃定”特朗普呢?在彼得·蒂爾的一些演講中,他提到,美國經濟在經歷很長時間的停滯以后,迫切需要一場變革,而美國幾十年未見的那種變革,只會來自現今美國政治系統的外部,而不是那些幾十年都在政壇混跡的老面孔。所以,彼得·蒂爾早已看到,許多美國人對于希拉里這樣的政壇老油條已經審美疲勞,而雖然政治不成熟、卻敢說敢做的特朗普贏得了中下層不少美國人的強烈共鳴。而且,彼得·蒂爾明白,今天的智能手機和社交網絡成為美國選民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而在社交媒體的輿論場中,最大的特點就是“蔑視權威”和“拒絕虛偽”,這種輿論場無疑對特朗普更加有利。
當然,也有人分析,彼得·蒂爾或許只是習慣了做“逆向投資”,因為硅谷大佬們都使勁砸錢支持希拉里,彼得·蒂爾如果用125萬美元去支持希拉里,他那點錢根本算不上什么,就算希拉里贏了,大好處也輪不到他。但是支持特朗普就不一樣,萬一特朗普贏了,彼得·蒂爾就變成“雪中送炭”的人了。但不論何種原因,賭對特朗普,再次印證了彼得·蒂爾毒辣的眼光,他也將因此獲得難以估量的收益。